北京突发一场大暴雨,故宫城墙坍塌了130米,天安门前水深超过1米

明清时期,全球的气候出现了一次明显的转冷过程,在这历史上被称为“明清小冰期”,明清小冰期的时间持续了将近500年,在这500年的时间以内,尤其以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至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这段时期以内的气候变化最为明显,由于全球气候出现了明显的由热转冷的过程,所以,位于我国暖温带半湿润区的北京,出现了多次特大暴雨,北京是明清两代的都城,众多的文人聚集在京师,这几次特大暴雨都留下了丰富的历史记载。


北京突发一场大暴雨,故宫城墙坍塌了130米,天安门前水深超过1米

(明代绘画作品中的紫禁城)


我国的国土面积辽阔,按照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可分为东部季风气候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这三大自然区,东部季风气候区以秦岭—淮河为界,又可分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与秦岭、淮河相重合,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属于湿润地区,而在400毫米至800毫米之间,则属于半湿润区,北京位于我国华北平原的北部一带,年降水量约为600毫米,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区,然而,北京虽然位于半湿润区,但是在夏季的7月份和8月份却是一年当中降水量最多的时段,且一般都是以暴雨的形式出现,为什么位于半湿润区的北京在夏季的时候,会经常出现暴雨呢?因为北京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气候区,每年的夏季是冷空气与暖空气冷暖交汇的时刻,雨带在我国的华北平原中部与北部一带停留。


北京突发一场大暴雨,故宫城墙坍塌了130米,天安门前水深超过1米

(秦岭、淮河的位置)


在明清小冰期,北京最大的一次降雨过程,莫过于明朝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的那场大暴雨,这场大暴雨堪称是百年一遇,当时的人认为这是两百年以来未见之灾害。


万历年间,北京一共发生了三次水灾,这三次水灾分别发生于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和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大暴雨发生的同时,北京在春天的时候,却常常发生旱情,如万历十三年(公元1585年)春季,京师大旱,万历皇帝与百官,亲自步行至天坛祈雨,而在万历三十五年农历闰六月至七月出现大暴雨之前,明朝政府也在北京组织了一次祈雨活动,所以,在大暴雨来临之前,明朝上下毫无准备。


北京突发一场大暴雨,故宫城墙坍塌了130米,天安门前水深超过1米

(晚清时期,从神武门看皇城)


万历三十五年的农历六月,北京的周边地区淫雨霏霏,造成通州的运河和昌平的沙河发生泛滥,局部地区发生水灾,到了闰六月的二十四日,北京城则迎来暴雨,从白天到夜晚,雨水不断,致使长安街积水达5尺,1尺约等于33.3厘米,明代的1尺要略短一点,大约是32厘米左右,长安街就在天安门前面,可见,当时天安门前面的积水超过了1米多深,七月初五、初六日,暴雨更为严重,昼夜不息,这次强降水过程导致皇城(紫禁城)以外的地区,地势较高处,水深有一二尺,地势低洼处,水深则有1丈多(1丈约为3.3米),由于北京是明朝的首都,京城内聚集了大量的各级政府机构,所以,七月初五、初六日的暴雨过后,京城内的各级政府机构也被水淹了,史载:“京邸高敞之地,水入二三尺,各衙门内皆成巨浸……。”


北京突发一场大暴雨,故宫城墙坍塌了130米,天安门前水深超过1米

(20世纪初的天安门)


我们都知道,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皇帝居住和办公的场所,排水系统非常的良好,无论发生多大的暴雨,紫禁城一般是不会有很深的积水的,但是,这一年的暴雨,却致使紫禁城的东华门坍塌了40余丈(这里指的是城墙的宽度),40余丈约为130多米,皇宫是警卫最为森严的地方,城墙在暴雨中竟然坍塌了130多米,可见这次暴雨造成的灾害有多严重。


大雨停了以后,天空晴朗了三日,但是,城内的积水仍然很严重,正阳门、宣武门内外,积水如波涛汹涌,马车无法通行,在有的地方,人们甚至不敢涉水步行。


北京突发一场大暴雨,故宫城墙坍塌了130米,天安门前水深超过1米

(晚清时期,宣武门附近。)


北京城的这次水灾之所以如此严重,除了不可克服的自然原因之外,还有与人为因素有关,进入到嘉靖、万历年间以后,明廷经常对蒙古、后金用兵,大量的财政开支被用于军事领域,没有多少国库收入可以用作疏浚北京城的沟渠之用,就在七月初五日之前,工部侍郎刘元霖还建议朝廷疏浚京城内外年久失修的沟渠,但是,明朝政府并未同意,一是,当时没有天气预报,闰六月的暴雨虽然非常大,但是当时的大多数官员并未意识到七月初五、初六日还会迎来更大规模的暴雨,二是,当时的国库实在是有点捉襟见肘,没有多少开支能够用于疏浚工程之费。


北京实际上在元朝、明朝和清朝的时候,有的年份,在雨季来临之际,就开启了看海模式,之所以会开启看海模式,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就是自然环境的原因,北京位于我国华北平原的北部一带,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降雨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第二,元、明、清三代,北京都是都城,人们在京城大兴土木,必然导致一些天然的沟渠受到破坏,使得天然水系无法在短时间内接受过多的雨水,再加上一些人工修筑的沟渠往往失于疏浚,致使每当暴雨来临之际,排水不畅,京城内外容易积水。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7

标签:华北平原   小冰期   北京   淮河   紫禁城   秦岭   北京城   故宫   天安   明朝   京城   季风气候   水深   积水   万历   明清   城墙   暴雨   公元   门前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