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AR技术与高中生物学新课程融合研究

2021年6月1日下午,南京市高中生物主题教研活动“VR/AR技术与高中生物学新课程融合研究”暨“教学中的技术看点”(中学生物)应用研究培训高中在南京外国语学校举行,上海矩道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为本次教研活动提供了独家技术支持以及服务


VR/AR技术与高中生物学新课程融合研究


此次教研活动由南京市教学研究室、南京市电化教育馆主办,南京外国语学校、岑芳中学生物工作室承办,面向全市全程直播。南京市教研室生物教研员,生物特级教师岑芳老师,南京市电教馆陈平馆长,南京市电教馆应用推广部吴昱寰主任,晓庄学院张边江教授,南京师范大学解凯彬教授,南京外国语学校高中生物教研组长章熙东老师等出席本次教研活动。南京市各区高中生物老师代表现场参与教研活动,其他老师通过线上直播参与此次活动。

VR/AR技术与高中生物学新课程融合研究

VR/AR技术与高中生物学新课程融合研究


教学研讨实践

南京外国语学校徐胜媛老师和宁海中学刘晓珍老师,分别利用矩道科技生物虚拟仿真软件开展教研活动课。


“酵母菌”微专题复习研讨课

VR/AR技术与高中生物学新课程融合研究

VR/AR技术与高中生物学新课程融合研究

VR/AR技术与高中生物学新课程融合研究

VR/AR技术与高中生物学新课程融合研究

南京外国语学校高中部徐胜媛老师以《Science》2017年第3期封面为导入,开展“酵母菌”微专题复习研讨课。

VR/AR技术与高中生物学新课程融合研究

胜媛老师的课堂内容层次清晰,逻辑紧密,将VR的沉浸感和交互性融合到常态化复习的各个环节中,让学生们通过身临其境的实验探究,获取微观可视化、过程直观化的感受,让学习更加高效。


《探究酵母菌种群大小的动态变化》复习研讨课

VR/AR技术与高中生物学新课程融合研究

VR/AR技术与高中生物学新课程融合研究

VR/AR技术与高中生物学新课程融合研究

VR/AR技术与高中生物学新课程融合研究

宁海中学刘晓珍老师,以泡菜发酵作为导入,开展微生物专题复习课“探究酵母菌种群大小的动态变化”。

VR/AR技术与高中生物学新课程融合研究

刘晓珍老师的课堂,将虚拟仿真实验与常规实操实验有机融合,创新教学模式,快速习得时空跨度长的实验操作规范,同时进行实验实操练习,将实验探究融入复习课堂,让复习课堂更加生动、高效。


专家点评

两节教研活动课后,岑芳老师主持点评环节,南京市电教馆陈平馆长、晓庄学院张边江教授、南京师范大学解凯彬教授对两位老师的课堂进行点评。

VR/AR技术与高中生物学新课程融合研究

岑芳老师指出,实验是生物学科特色,两节高二复习教研课围绕着提高生物学科的实验能力来展开。此次教研课程在南京市电教馆和矩道科技的技术支持下展开,旨在研讨如何把信息技术融入到高中新课程的课程改革之中去,如何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如何提高学生的观念能力和学生的素养,从而推进优质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和共用。


VR/AR技术与高中生物学新课程融合研究

陈平馆长表示,通过两节生物课堂,感受到了在技术的支持和支撑下高中生物教学的改革,技术支持下学生学习活动的发生和课堂教学的开展。在深入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研究的背景下,通过系列培训活动让更多的教师理解信息技术如何支持和支撑生物学科的教学,支持教师的教,支撑学生的学,推动新一轮的教学变革,适应高中阶段和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改革的步伐,进而推进整个学科教学质量的提升。希望老师们在学校中更多地尝试开展技术与学科融合的研究和实验。最后陈平馆长对矩道科技对教研课程开展的大力支持表示肯定。


VR/AR技术与高中生物学新课程融合研究

张边江教授分别从两节教研课的课程设计亮点、进行点评。其中。酵母菌培养液的对比导入,体现了新课标的生命观念,引发学生科学探究的过程。将虚拟仿真技术融合在实验之中,是大学教学和中学教学共同所需。两位老师的课堂通过虚拟仿真实验操作将培养液浓度梯度稀释、培养天数、定时取样技术等实验过程都给予学生规范性示范和纠正,将探究实验融合到复习课堂教学,是实验设计环节上的优点。

同时,探讨了信息技术融合到课堂中时,如何更好的服务于课堂。通过虚拟仿真实验来探究教材中描述不确切的、没有表达出来的实验,引领学生探究实验的过程和本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契合新课标实践教学的理念,同时培养学生新课标中水平三和水平四要求的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最后,张边江教授指出,在信息技术融合的课堂中,一定要有创新,培养学生的观念能力,全面提升核心素养。信息技术的融合对学生和教师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需要不断的学习去胜任挑战。


VR/AR技术与高中生物学新课程融合研究

解凯彬教授对技术在教育和教学课堂中的应用表达了明确支持的态度:新技术改变了教育的形态,改变了学生学习的方式,也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成效。强调技术是手段而不是目标,教学需要围绕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这个终极目标。虚拟仿真技术视角下,两位老师的教研课呈现了不一样的课堂,手段技术是新颖的,学生对课堂也极富兴趣,解决了生物学科非常重要的难题“时空问题”,将时间跨度大的探究实验过程可视化、课堂常态化,对于复习课堂效率的提升尤为显著,是令人鼓舞和振奋的解决方案。

解凯彬教授指出,重视技术运用的同时,关注教学为何而教。《探究酵母菌种群大小的动态变化》这一实验虽然借助虚拟仿真软件开展,但核心是模型和建模的科学思维方法。如何让学科概念在信息技术支撑的新课堂中得到强化,如何让多种技术创新融合,如何让技术与新课程融合,更好地服务于学科教学和学生核心素养提升,是值得深度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专题讲座

此次教研活动由南京市教学研究室、南京市电化教育馆主办,南京外国语学校、岑芳中学生物工作室承办,面向全市全程直播。南京市教研室生物教研员,生物特级教师岑芳老师,南京市电教馆陈平馆长,南京市电教馆应用推广部吴昱寰主任,晓庄学院张边江教授,南京师范大学解凯彬教授,南京外国语学校高中生物教研组长章熙东老师等出席本次教研活动。南京市各区高中生物老师代表现场参与教研活动,其他老师通过线上直播参与此次活动。

VR/AR技术与高中生物学新课程融合研究

VR/AR技术与高中生物学新课程融合研究

章熙东老师指出,我们正处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新时代,迫切需要具有技术素养的公民。技术素养已经成为人们必备的基本素养。随后结合教学实践分享了《基于“强基•融合”理念的高中生物课程基地》的优秀教育理念。

VR/AR技术与高中生物学新课程融合研究

随后,章熙东老师结合多种技术在中学生物选修课堂、常规课堂、兴趣小组合作、社团活动以及学科比赛等中的优秀教学案例,展示了信息技术在课程实施中的多样化:开展系列化多层次的实验活动,开展生活化跨学科的实践项目,进行常态化多类型的国际交流。

VR/AR技术与高中生物学新课程融合研究


结语

矩道科技坚持融合创新的理念,将继续携手各方力量,共同推进优质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和共用,为教育信息化转型升级贡献“矩道力量”。未来,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这一宏伟目标指引下,矩道科技将继续助力教研室、电教部门以及学校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教师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8

标签:南京师范大学   酵母菌   南京市   技术   信息技术   馆长   南京   新课程   生物学   素养   学科   外国语学校   课堂   教授   高中   老师   生物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