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漩涡与星系的形成(个人观点)

宇宙原始状态是静止的、肉眼感光漆黑的混沌空间,浩瀚无尽。“混沌”是由一系列先天就有的惰性质点呈均匀的游离状迷散于整个空间而体现的一种状态。

根据我们目前的认知程度,确认一切动力均指向平衡,而原始宇宙处于一种绝对平衡的状态,没有任何动力,一切都出奇的安静,这个过程持续了人的脑力所不可想象的时间长度。

然而在某一个宇宙时刻点(第一个时间节点),质点在漂浮中偶有碰触,碰触后的质点不再呈惰性,而形成“前-夸克”。“前-夸克”产生了“异性”特征,即“弱势方”(碰触后亏欠)和“强势方”(碰触后补续)之分,亏欠的质点总是游绕于补续的质点周围试图找回平衡,形成了宇宙中具有特殊结构的“非惰性质点对”。随之众多质点被激活带动,开始频繁碰触并进行大规模分化,宇宙中的质点开始向非惰性质点转化。至第二个时间节点,碰触后的非惰性质点在寻求平衡的过程中产生潜动力,宇宙中的原始动力源开始显现,不同的“非惰性质点对”性质各异,相互粘结,粘结体的规模逐宙升级。最大的粘结体由于亏空的积累或补续不平衡而产生了综合补偿需求效应,即形成了天体的原发引力场—磁场。由于自身粘结结构的不均衡而导致引力场两极磁力分配不均衡,粘结体开始旋转并加速,在浩瀚的宇宙中产生了一个巨大的漩涡—涡旋体,从而吸引越来越多的质点和小型粘结体的加盟。涡旋体体积和自旋速度越来越大,当涡旋体自转的速度达到某一界定值后,表层物质开始融化,涡旋体成为熔融状态而激发氢(前夸克进一步组合、粘结、演化形成中子、质子、电子而最终成为原子核的结果)的燃烧开始发光,宇宙的这一区域瞬间变亮。至第三个时间节点,涡旋体表层物质呈熔融状态且被涡旋体巨大的引力所吸引,但在高速旋转的涡旋体中,非均质集结现象(密度的变化)非常普遍,大量集结的块体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运移至涡旋体表层而被甩出或偶然进入涡旋体的同步运行轨道。随着甩出体的增多,涡旋体的体积和质量开始减少,进一步俘获宇宙质点的方式发生变化,即由涡旋体表层俘获宇宙质点的方式转变为不断拓展的发光宇宙边界对质点进行俘获。

可把发光宇宙定义为光宇宙,相对地,将光线尚不能到达的宇宙范围暂称为暗宇宙。一个独立的光宇宙就是一个星系,我们所处的银河系便是其中之一。

目前,根据模糊发现与推测,宇宙中的光宇宙数量约为2000亿个,光宇宙与暗宇宙的空间体积之比为≈0。因此,目前我们所处的银河系是一个受制于巨大涡旋体(熔融状态的发光体)的光宇宙。

被涡旋体甩出的块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自转速度仍可达到保持其表面熔融状态而激发氢燃烧的球体(类太阳),同时球体仍不断向外甩出更多的次级块体,包括进入球体同步轨道的甩出块体;另一类是自转速度不明显,其表层不再呈现熔融状态,从而逐渐冷凝固结的块体(类地球),轻组分挥发态的结晶形成了地球的大气圈。前一类即我们所定义的恒星,后一类属行星。没能进入涡旋体同步轨道的块体逐渐远离银河系中心(涡旋体)而去,而进入涡旋体同步轨道的块体则永恒地圈行。

这就是我们所感知的宇宙好像在膨胀,而有些星座内的星的相对位置好像又是固定的。因为任何物体的旋转方向都是以轴线为基线在二维空间展开的,所以涡旋体及甩出的天体相对于整个宇宙三维空间而言是呈二维展开的,并具有一定的宽度。因此我们见到的银河系呈带状并逐渐扩展。涡旋体的结构受原始宇宙中质点性质和进入涡旋体后分异、分化作用所影响。

现代技术推测:其最外层可能为密度较低的物质,以氢、氧分子为主导;中层以硅铝酸盐为主导;内核以铁镍高密度重金属为主导。太阳从涡旋体被甩出后又进而甩出了恰到其同步运行轨道的地球等块体,当然太阳可能甩出了无数个块体,但较大的块体中只有我们所见到的九大行星(或许还有未曾发现的)进入了太阳的同步轨道。太阳的旋转方位应该也是向二维空间扩展的,但我们看到的太阳并非“扁状”,而是圆形。这是因为二维延展方向的熔融物质不断向低势区(第三维方向)挤压,进入第三维区的熔融物质速度减缓,并受太阳旋转体核心引力的作用而向太阳中心折返,三维视图就会呈现圆形。大部分情况下,从垂直于二维方向观察,熔融物质的覆盖面均到达太阳中心区域,但有时熔浆折返较慢而造成覆盖不彻底时,会裸露出太阳中心的固结体(强磁性和强放射性的铁、镍、钴等物质),也称黑洞。如果黑洞直面地球,则造成紫外线和放射线的强烈辐射。由此推断,宇宙的主要暴力事件来源于平衡的破坏。如银河系中的太阳系与另外一个扩张的星系边界相交时,平衡随即被打破,撞击不可避免。即使一个受离心力甩出的块体进入太阳系,也有可能发生灾难。更宏观一点分析,如果两个光宇宙相交,会产生一系列的平衡破坏,撞爆现象更为绚丽多彩。

光宇宙边界的接触,地球人类不会感知,或许早有玛雅人感觉到了。地质学家根据陨石的年龄和隐生宙古老变质岩岩石的放射性同位素年龄对比推算,地球大约有46亿年的历史,实际这只是地壳熔结开始的时间。其实,地球在46亿年以前是一颗熔融的火球,其围绕太阳的运转速度比现在稍快一点。庆幸的是,一颗超巨型水彗星撞向了地球的一侧,撞击接触线是现在太平洋中的大洋中脊一带。然而,该块体并未融合于地球,而是擦挤而过,甩向地球同步轨道。该块体是太阳表层的轻物质块体,撞击地球后粘附了地球核心部位的许多重物质而脱离地球,恰好又进入地球的同步运行轨道,从此环绕地球运转而成为月球。与其它块体(行星)不同的是,虽然月球也有两极磁力偏颇现象,但其不自转的原因是因为其自身粘附于地球的重物质形成了局部磁场,正好与地球的引力场形成引力平衡对应关系,因此月球的一个固定面死死的朝向地球不变。月球撞向地球的瞬间,无数的撞击碎片抛向空中,有些远离地球而去,有些则进入地球不同距离的同步运行轨道。

流行、陨石中的大部分来源于此。由于撞击地球时的切穿面涉及到地心、地幔、地壳、甚至大气圈和水圈,因此我们发现的陨石有结晶状、融结状和致密块体状等等,其类型多见有硅酸盐陨石、铁质陨石、硅铁混合陨石,甚至含有氨基酸的轻质陨石。粘结体、块体、涡旋体均属天体,但无论天体如何发生量和质的变化,其原始的“非惰性质点对”特征并未变化。人类借助高精尖设备所发现的物质微观状态即体现于宇宙中的“非惰性质点对”特征。其实人类早已发现宇宙之奥妙,只是缺少对其本质的系统总结。

宇宙漩涡与星系的形成(个人观点)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1

标签:夸克   引力场   宇宙   质点   涡旋   块体   银河系   星系   天体   陨石   漩涡   惰性   轨道   物质   地球   状态   太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