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谈成语学科学(9):作茧自缚图蜕变

“人生如春蚕,作茧自缠裹”是宋代大诗人陆游《剑南诗稿˙书叹》中的二句,蚕的“作茧自缚”在他的眼中,留给自己的只不过是壮志未酬的一个遗憾写照。

然而,蚕蛾却偏偏用自己日复一日的辛劳,默默中走出 “作茧自缚”的驿站,迈向了丝绸的美丽坦道,奉献给了我们人类无数的舒适和美的享受。

提到丝绸,这话儿就有点长了,远古时代的中华大地上有着漫山遍野的桑树,我们的祖先在采集野果时发现,一些小虫儿能够吐丝结茧,留下的那些茧壳可以拉出无数的细细长丝,这些长丝就这么被他们拿来制成了丝绒,于是,最早利用蚕丝的事业就这样开始了。

他们先是利用野蚕,后来随着定居生活的开始,野蚕也慢慢被他们拿到室内饲养,逐渐驯化成为了今天的家蚕。无数文物表明,最迟在公元前十六世纪,蚕已经在我国获得广泛家养。到了殷商时期,丝织技术更发展到绫织阶段,能织出平纹、斜纹、花纹等等漂亮的样式。

我国历史上桑蚕业发展的鼎盛时期在汉代,更造就了汉武帝时期著名的“丝绸之路”,这条路沿着昆仑山北坡西行,经中亚、西亚,一直到了当时的罗马帝国,通过以丝绸为代表的贸易,成就了我国联接各国人民的友好纽带。直至今天,它仍然是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友好往来的一个古老见证,如今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正续写出无数的新篇章。

春蚕的生活史

今天,我们所见到的蚕,实际上只不过是蚕蛾的幼虫而已,蚕蛾作为一种完全变态的昆虫,一生要经历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

趣谈成语学科学(9):作茧自缚图蜕变

蚕的生命历程(来自网络)

蚕蛾产下的卵很小很小,就像油菜籽那末丁点大,分量很轻,4万来个蚕卵堆在一起,也只不过50来克。每年的四月上旬,当桑树刚刚萌芽,蚕蛾的卵也随之开始孵化,小蚕们恰如其时地破壳而出了。

刚孵出的小蚕,黑色多毛,像蚂蚁一样,被人形象地称作蚁蚕。蚁蚕一出壳就开始吃桑叶,日夜不停地吃啊吃啊,吃了个四五天就会暂停进食,进入第一个休眠期。过了一天左右,当蜕去了一层皮,它们又开始吃桑叶了……。就这样,从蚁蚕到吐丝作茧,要经过27-30天的时间,中间历经四次的休眠期,陆续蜕去四层的皮,每次蜕皮后,这蚕儿便长大了一点。

蚕的每次蜕皮,都是在睡眠中进行,蚕儿虽然看似在睡眠,可体内其实并不平静。原来,蚕的脑神经会分泌出一种脑激素,脑激素同时促使体内生成保幼激素和蜕皮激素。保幼激素的功能是使蚕蜕皮后,仍能维持有幼虫的面貌,抑制成虫特征的过早出现,使蚕儿保持在“青春年少”阶段,而蜕皮激素的功能则促使幼虫加速成熟。这两者在对立统一中相反相成,推动蚕儿不断地成长。当蚕长到了五龄期的中期,体内保幼激素基本上就停止了分泌,脱皮激素的机能,这时反而得到了加强,作为蚕蛾幼虫的蚕儿就这样成熟了。

蚕儿每次蜕皮的间隔时间被称为“龄期”, 当蚕儿蜕完四层皮之后,就成了五龄蚕。五龄蚕只要再吃上七至九天的桑叶,蚕儿通体就会呈现出黄色的半透明状态,接着就开始吐丝作茧了。

蚕体内透明的东西就是制造蚕丝的原料,叫做绢丝液。绢丝液一旦被蚕吐了出来,一遇到空气,很快就会凝结成为细丝,不要小看它吐出的这些细丝,竟然可长达1500多米。

趣谈成语学科学(9):作茧自缚图蜕变

蚕吐丝成茧(来自网络)

正由于蚕的食粮——桑叶当中,含有水、蛋白质、糖类、脂肪等等成分。蚕吃进桑叶,经过消化分解,吸收了桑叶中的蛋白质和糖类,生成绢丝蛋白质,绢丝蛋白质形成的绢丝液,经过蚕的吐丝最后就缠绕成了一颗丝茧。

所以,蚕丝既不同于麻纤维,也不同于毛纤维,而是一种生物蛋白质,它完全是由蚕的生命演化而成。

蛹蚕吐丝结茧,就这么把自个儿包裹到了里边,虽然这丝茧看起来封闭得严严实实,里边好像没有什么动静,其实,它在里边正逐渐演变成了一只蛹。

由于外界空气仍可源源不断地通过丝茧上的空隙进入到丝茧里边,蛹蚕也就不断从外界得到氧气,促使体内贮藏的营养物质氧化分解,提供了成蛹所必需的能量,因此蛹不会死去。紧接着,它的身体又经历了从蛹变蛾的蜕变羽化过程,长出完美的翅膀和生殖器官。丝茧就这样保护着蛹和成蛾过程不受外部环境的干扰。

蚕蛹经过13~14天,就会羽化变成一只蛾,蚕蛾在出茧前,会吐出一种碱性液体,溶解掉粘着蚕丝的丝胶,使蚕丝得以分离。然后蚕蛾用头和足把这部分丝拨开形成一个孔洞,终于破茧而出了。

出来的蚕蛾,雌雄各有不同,雌蛾身体比较肥大,腹部末端有毛丝,运动起来有点笨拙。而雄蛾身体则比较瘦小,腹部末端没有毛丝,运动起来较为灵活。此时,雌蛾尾部会释放出一种带气味的求偶信息素,引诱雄蛾过来交尾,交尾后的雄蛾会立即死去,而雌蛾则在产下500多颗卵以后,随之也慢慢离开了这个世界。死亡的原因很简单:是蚕蛾和大部分昆虫一样,它们的口器都已经退化,不可能再吃任何食物,生存和交配所需的养分和能量,全都依靠幼虫时期的积累。在交尾、产卵过程中,体内贮存的养分几乎全都被消耗殆尽,加上蚕蛾体内组织衰退老化,同样也加速了它们的死亡。

中华民族是一个喜爱蚕的民族,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对蚕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蚕儿吐丝至尽而造福于人类,可以够得上是一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动物。你看它,吃的只不过是片片的绿叶,睡得也只不过是苇箔之类,奉献给人类的却是晶莹闪亮的蚕丝,以及制成的美丽、温暖衣衫。它的一生只有四十多天,却是一刻也不停地朝着一个终极目标努力:吐丝、结茧。当吐尽最后一寸丝,还要承担起繁衍后代的任务,然后才终止了自己的奋斗。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这是唐代诗人李商隐众多无题诗中著名的二句。由于历史上科学知识的局限,我们无须对李商隐这位当时的诗人求全责备,他虽然未能认识到“春蚕未死丝先尽”这样一个科学而客观的实际,但作为讴歌春蚕伟大牺牲精神所给予的艺术升华,仍然可谓一语中的,给蚕儿的短暂生命,留下了一个最美好的诠释。

图片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3

标签:蚁蚕   蚕蛾   休眠期   成虫   绢丝   幼虫   桑叶   桑树   细丝   春蚕   作茧自缚   蚕丝   激素   蛋白质   体内   时期   科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