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河南:一个来了都说“中”的地方

原创 地理君 中国国家地理


在华夏文明的发源地

所有炎黄子孙的故乡

中国大地之“中”

中华文明之“中”

这里有着


奔涌不息的大河


老家河南:一个来了都说“中”的地方

小浪底水利枢纽 摄影/朱雨云


巍峨雄壮的群山


老家河南:一个来了都说“中”的地方

老君山 摄影/朱雨云


辽阔静谧的湿地


老家河南:一个来了都说“中”的地方

三门峡黄河湿地 摄影/张明轩


广袤无垠的农田


老家河南:一个来了都说“中”的地方

“中原熟,天下足” 摄影 /刘清晖


璀璨瑰丽的艺术


老家河南:一个来了都说“中”的地方

奉先寺造像 摄影/郑泰森


繁华发达的都会


老家河南:一个来了都说“中”的地方

郑东新区


这里是中国——

河“中”:大浪淘沙,中流砥柱

山“中”:千峰百嶂,宏壮峻极

水“中”:奔腾驰骋,流贯中央

地“中”:天地之根,不偏不倚

古“中”:时空浩荡,国色天香

人“中”:寻根溯往,恩承祖源

戏“中”:行腔酣畅,咏叹东方

吃“中”:有美皆备,无丽不臻


这里是老家河南

一个来了都说“中”的地方


◆ ◆ ◆ ◆

山河共舞 天地之“中”

◆ ◆ ◆ ◆


源起青藏高原、劈山开路奔腾而下的黄河

在出晋陕大峡谷后,河道逐渐开阔,水流变得平缓

为河南营造出河流阶地和冲积平原

给华夏先民提供了生息繁衍的基地

西靠秦岭的东延支脉

身处北太行、南大别的环抱

形如巨大的扇面,向东敞开

坐镇藏风聚气的九州中央

河南是当之无愧的“中原”


老家河南:一个来了都说“中”的地方

河南段的黄河水道开阔 摄影/王豫明


黄河之“中”


“几”字形的黄河在河南舒展东流

孕育的沃土给河南带来了无限活力

黄河流域内各省流经的城市中

河南最为富裕和发达

像是经济先锋的郑州和洛阳

工业重镇新乡、三门峡和济源

以及文化名城开封、商丘等城市雄据黄河两岸


老家河南:一个来了都说“中”的地方

平缓的黄河为河南带来了航运、灌溉、湿地等多样水利


郑州作为黄河之都,在治理河水上屡建奇功

曾经三年两决口的现象不再发生

使农业、生态、旅游等产业得以安身立命

并逐步推进产业升级

以省会郑州为核心

沿着黄河展开了“东扩”与“北移”

通过跨河发展,辐射和带动周边地市

建构起庞大的中原城市群

成为了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

仅次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


老家河南:一个来了都说“中”的地方

位于郑东新区的龙子湖湖心岛是郑州跨河发展的例子

摄影/周常剑


河南具有黄河流域首屈一指的区位优势

交通与物流发达

陆上与水运集疏能力强大

加之中欧班列郑州集结中心、“一带一路”国家规划

结合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

河南作为联通国际、辐射内陆的国际航空物流中心

愈发重要


老家河南:一个来了都说“中”的地方

郑州航空港区双鹤湖中央公园 摄影/焦潇翔


黄河两岸河流宽阔,滩涂广袤

为候鸟提供了充裕的空间和食物

河南的郑州黄河湿地、洛阳黄河湿地、三门峡库区

南阳丹江口、信阳董寨国家鸟类自然保护区等

分布在黄河沿线,位于中部候鸟迁徙路线上

每年有多达360万只候鸟逗留、“过境”

价值不亚于长江流域的鄱阳湖、洞庭湖


老家河南:一个来了都说“中”的地方

三门峡河洛湿地


山岭之“中”


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武陵山—雪峰山山系

是中国东、西的基本分野

与中国划分南、北的秦岭—大别山系

呈十字交汇于河南

构成了中国地貌的主要骨架

其中,豫北的太行山与华夏文明渊源尤为深厚


老家河南:一个来了都说“中”的地方

太行山大峡谷 摄影/李俊生


上古时期,华夏先民由太行山开始

沿着山前平原向东推进

距今3000多年前,到了太行山东麓的安阳

建立了中国商朝都城(今殷墟遗址)

在华夏先民的生存空间与地理概念中

太行山就是他们的“天下之脊”

距今约1800年前的东汉末年

曹操击败袁绍,扫平北方时

华北平原的天津至黄河三角洲的大片地区还在海中

所以太行山堪称华北平原的母地


老家河南:一个来了都说“中”的地方

山中居民为了沟通外界,在太行山绝壁长崖上凿出了挂壁公路 摄影/张东风


地质历史中,因太行山东缘断裂带的强烈活动

山西高原作为一个断块整体抬升

形成西高东低的巨大地形反差

其中横切山脉

与山脉走向大致垂直的谷地

就是著名的“太行八陉”

是西部高原与东部低地之间的水流和人类通道


老家河南:一个来了都说“中”的地方

太行八陉示意图 绘图/范晓


位于豫西的伏牛山脉,属于秦岭东段

是中国长江、黄河、淮河三大水系的分水岭

主峰老君山,群瀑流泉、移步换景

以道教闻名于世,山顶的金顶道观建筑群熠熠生辉

伏牛山南麓的宝天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生物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高达89%

是河南省保留面积最大、生态系统最完整的原始森林

伏牛山腹地的白云山水源充沛,遍布着丰富的植被

有伊河、汝河、白河三河共流

由于空气湿度大,白云山常年白云缭绕

水分蒸发或者水汽沿坡抬升时,凝结成绝美的云海


老家河南:一个来了都说“中”的地方

白云山云海 摄影/李英杰


河南之南,地处大别山脉的鸡公山

距离“火炉”武汉不过百余公里

却气候凉爽,夏季平均气温23.7℃

与庐山、北戴河、莫干山并称中国四大避暑胜地

民国时期,鸡公山之清幽凉爽蜚声在外

许多在汉口的酷热下艰难度日的外国人趋之若鹜

外国教士、商人和中国官绅在鸡公山建房300多幢

别墅、教堂、学校、医院等各种建筑一应俱全

每个国家都突出本国的特点和民族风格:

罗马式、哥特式、德式、拜占庭式

合掌式及浪漫主义等建筑风格汇聚于此

鸡公山也被称为“万国建筑博物馆”


老家河南:一个来了都说“中”的地方

俯瞰鸡公山,民国时期的西式建筑在云雾中若隐若现


水利之“中”


从古老的运河开始

河南为中原王朝构筑了水路交通枢纽和粮运通道

使之成为巩固王朝统治的基石

时至今日,水又从河南境内一路北上,流声潺潺

弹奏出保障生命供给的华章

河南的许多地市还拥有碧波浩荡的水域

滋润了广阔的鱼米之乡


老家河南:一个来了都说“中”的地方

黄河与伊洛河交汇处


隋唐大运河起凿于隋代洛阳

后又成就了《清明上河图》中的繁华开封

这条连通中国南北的运河呈“人”字形

从北向南

依次由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组成

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

先后以河南洛阳、开封为中心

向东南连接余杭(今浙江杭州)

向东北沟通涿郡(今北京及周边)

并将江南物资通过黄河—广通渠送抵西安

为此后五百年乃至更久的中国

搭建起决定国运的血脉版图


老家河南:一个来了都说“中”的地方

隋唐大运河呈“人”字形


在距离北京西南约一千公里

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龙头”就坐落于此

存蓄在丹江口水库的清水

经陶岔渠首枢纽倾泻而出

一路北上,跨越长江、淮河、黄河、海河

然后流入了北京、天津的寻常百姓家里


老家河南:一个来了都说“中”的地方

淅川丹江口水库,南水北调的“蓄水池”


河南南端的信阳市坐落于大别山旁、豫鄂边界

是江淮流域的分水处

这里优质的水源与云雾缭绕的气候

使信阳毛尖茶叶名震天下

1952年,附近的淮河支流浉河修筑起了南湾水库

蓄积起了汪洋浩瀚的水面,并得名“南湾湖”

孕育出了享誉中原的南湾鱼


老家河南:一个来了都说“中”的地方

河南信阳毛尖茶场 摄影/陈军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这片大山大河塑造的中原之地

孕育出了伟大的文明


◆ ◆ ◆ ◆

璀璨文明 华夏之“中”

◆ ◆ ◆ ◆


黄河与洛水交汇,孕育出河洛之地

自夏商起,便被历朝历代统治者所看重

先有三皇五帝开辟文明的历史传说

又有安阳殷都、周都洛邑营建于此

河南自中国历史的开端

就是华夏的中心

而炎黄子孙,也从安阳一片小小的殷墟开始

走遍了神州大地


老家河南:一个来了都说“中”的地方

洛阳桥 摄影/许保全


历史之“中”


1928年,中国开始对河南安阳殷墟进行考古发掘

实证了商代的存在

彻底破除了古史辩论者“东周以上无信史”的质疑

并且成为追溯中国文明起源的重要起点

当地出土甲骨文的第一个“中”字

形如飘扬的旗帜

展现出河南中原的凌空大度:这里是中国


老家河南:一个来了都说“中”的地方

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


天圆地方是中国古代的地理观

“天圆”笼盖的区域称为天下

在天下“择中建国”对统治者而言格外重要

——古代王朝与诸侯的对话

就是“中”与“不中”的博弈

西周建国后

周公姬旦选择在洛水与黄河之间的国土最中间

修筑一座无与伦比的城

古代把“城”称为“国”,周公营建的洛邑

就是最早的“中国”

周天子则将中岳嵩山确立为大地的中心

在后世引来无数帝王登临并顶礼膜拜

并成为儒、释、道三教重地


老家河南:一个来了都说“中”的地方

中岳嵩山 摄影/郑泰森


河南除了是王朝历史之“中”

还是中国佛教发展之“中”

两千年前,天竺高僧应汉明帝的邀请

跟随汉使以白马驮载佛经、佛像来到洛阳

汉明帝在今洛阳老城以东12公里处修建了白马寺

成为中国佛教传播的开端

南朝时期,菩提达摩来到嵩山少林寺

开创了中国禅宗

在后世与中原文化融合、发展

禅宗佛学趋向不立文字、不尚经义

提倡“顿悟”修行

开启了佛教的中国化和平民化


老家河南:一个来了都说“中”的地方

河南洛阳白马寺是中国佛教的祖庭,每年元旦祈福会香火旺盛


艺术之“中”


河南瑰丽璀璨的文化艺术源远流长

折射着熠熠生辉的中原历史

始凿于北魏的洛阳龙门石窟

造像华美、题刻雄健

被誉为‘中国石刻艺术的顶峰’

它位于沿丝绸之路分布的中国石窟寺网的中心点

见证了佛教造像的世俗化、中国化

也是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明交流的结晶


老家河南:一个来了都说“中”的地方

龙门石窟 摄影/郑泰森


当历史的车轮走到宋代

中国的陶瓷艺术迎来了一次爆发式的高峰

技术炉火纯青,艺术空前绝后

最富盛名的五大名窑之中

仅河南就占其三

——开封官窑、禹州钧窑、宝丰汝窑

其中汝窑所产的天青瓷,温润青绿

反映着宋代王室不尚奢华、不好奇巧、不贵金玉的

极简美学


老家河南:一个来了都说“中”的地方

官窑、汝窑、均窑、哥窑、定窑的瓷器各有特色


明清年间,以洛阳为中心的豫西民间艺人

多在山地平台表演

他们创造的戏曲形式名为“靠山吼”

优美动听,字字入耳

后来,人们把这种唱腔称为豫西调

经过与开封周边艺人创造的“豫东调”(祥符调)融合

变成创新的“河南梆子”

也就是如今我们耳熟能详的豫剧

豫剧以情叙事,在唱念做舞中演绎忠孝悌义

演员体现的不光是唱腔和身法

还有对人物心理和情感的准确拿捏


老家河南:一个来了都说“中”的地方

豫剧中的水袖表演


中华儿女之“中”


循着民族文化、心理认同、生活习惯和建筑风物

追寻古今往事

你会发现河南是所有炎黄子孙的故乡:

这里遍布着历史古都

是“百家姓”的重要发源地

是衣冠南渡、中原大迁徙的源头

河南与海内外汉人有着深刻的文化渊源和情感基础


老家河南:一个来了都说“中”的地方

摄影/朱跃


历史上,由于中原地区战乱频生、外敌入侵

发生了多次人口大迁移

中原士族、百姓纷纷南下

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

皆收入了大量的河南汉族移民

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生活方式和思想文化

也传到了长江流域乃至闽粤地区

百越纹身之地,因此化成海滨礼仪之邦


老家河南:一个来了都说“中”的地方

福建连城客家的“走古事”民俗,非常接近河南安阳等地的“抬阁”

摄影/肖志文


明清时期,随着闽粤移民过台湾、下南洋

中原文化进一步扩散

并且具有强大的向心力

越是边远地区,汉族的中原意识越强

虽然各地汉人寻根的祖地有所不同

譬如广府人的祖地韶关南雄珠玑巷

客家人寻根的宁化石壁

乃至台湾、海外汉人远道而来寻祖

最终都指向一个共同的故乡:河南


老家河南:一个来了都说“中”的地方

闽南汉人从族谱寻祖,最终指向老家河南

摄影/肖志文


河之南,土之中,人杰地灵的中原大地

流淌的大河是中国之血脉

矗立的山脉是中国之脊梁

河南,是华夏文化的故乡

也是所有中华儿女的老家

你回家了吗?


本文汇编自《中国国家地理》河南特辑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1

标签:河南   太行山   丹江口   淮河   太行   山脉   安阳   殷墟   中原   黄河   洛阳   华夏   郑州   湿地   中国   老家   地方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