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帝国崛起的终极秘密

鹊华清扬 历史教师王汉周


蒙古帝国崛起的终极秘密

授权自

zhihu.com/question/60396903/answer/939390249


他们是史上最伟大的强盗,最成功的征服者,最传奇的战士。

是什么赋予了他们如此强大的武力,让他们的铁蹄暴风骤雨似的蹂躏了大半个欧亚大陆?

是什么赋予了他们无穷的动力,从斡难河边一直打到多瑙河畔?

是什么让他们在历史舞台的中央活跃数百年,直到今天其余波仍旧深刻影响着世界?

蒙古,这个独特民族的崛起到底有哪些秘密呢?


01

生存之道


盛夏的艳阳高挂在湛蓝的天空,那蓝是如此透彻,如此深邃。碧绿的草原随着山丘起伏无边无际伸展开来,绵绵不绝。

阳光洒在远方巍峨的大阴山上,让青色的山体披上了金色风衣。

这里是阴山下的蒙古草原。是一群又一群马背上民族的故乡,也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庞大帝国的龙兴之地。

但冬季的草原又可能极端暴虐。

他们管一种暴风雪叫做白毛风,一场白毛风就可能让遍地的牛羊全部冻死。


蒙古帝国崛起的终极秘密


油画《蒙古历史长卷》局部


史记中记载,匈奴人的父亲死后,儿子娶其后母,兄弟娶其妻妾。这不是匈奴人不讲礼义,而是因为在如此恶劣的生存环境中,女性不可能离开男性独自生存。

也正是如此恶劣的生存环境造就了游牧民族坚韧的意志,资源的匮乏让他们习惯劫掠。

而茫茫荡荡无边无际的草原和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让他们深刻理解着“机动”一词的含义。

这些马背上的游牧民童年时就爬在羊背上玩耍,成年后则骑马驰骋,引弓射猎,生来就是坚忍优秀、充满野性的战士。


02

最强大的冷兵器


什么是古典时代最强大的武器?

刀?长枪?还是弓箭?

都不是,而是提供移动能力的战马。


蒙古帝国崛起的终极秘密

辽 胡瓌《番骑图》中蒙古人形象


项羽的一万骑兵如何在半天内屠灭刘邦几十万大军?成吉思汗如何在野狐岭精准地卡住金兵的后路,一战而全歼其主力?蒙古的西征部队如何在一夜之间机动百里,从背后击溃东欧联军?

因为马!

正所谓“兵贵神速”,马匹为军队提供了强大的移动能力。

攻,能以凌厉之势刺入敌人的薄弱地带;

守,能快速从战场抽身而退,回防到位。


从威震西域漠北的唐军,到战无不胜的岳家军,再到北定中原,涤荡大漠的明初军队,无一不是把骑兵的优势发挥到了极致。

茫茫草原养育了强健的骏马,恶劣的生存环境造就了最顽强的骑兵。

游牧民族没有强大的经济,没有丰富的典籍,但却唯独不缺少优秀的军事素养。

贯穿整个古代史,商朝的鬼方,周朝的犬戎,汉朝的匈奴,北朝的五胡,唐初的突厥……一代又一代马背上彪悍的狼族,无一不是农耕民族的噩梦。

反观长城以内,由于缺少产马之地,汉人军队往往以步军为主,马军为辅,实为无奈之举。


蒙古帝国崛起的终极秘密

油画《蒙古历史长卷》局部


对农耕民族来说,养马成本之高昂,远超今人想象。

首先,战马的饮食挑剔,不能像牛羊一样喂粗饲料。

草原上天然生长着苜蓿等马的精饲料,但农耕民族必须喂豆子,萝卜等粮食饲养,从人嘴里夺食吃,成本居高不下。

其次,马的粪便不同于其他家畜,是酸性的,不能做肥料,需要另外投入资源处理。

第三,战马不同于普通马匹,仅仅圈养不能用于作战,而农耕民族缺乏场地供马匹驰骋,所以农耕民族多劣马。

第四,即使培养起合格的战马,但其盛年仅有五年左右,超过十年就不堪作战。小说里赤兔马从董卓入关一直跑到走麦城,那其实是不可能的,就如同人类的运动员,巅峰状态是有限的。

第五,战争对马匹的损耗是惊人的。

前199年,汉武帝发动漠北决战,倾全国之力,调集的战马加上“私负从马”共24万匹,数十万步兵运输物资粮草、保障后勤,卫青和霍去病分别统领5万骑兵,总兵力高达50万人。

是役,匈奴损失9万多人员、大量战马和畜产,在漠南(大致范围是蒙古高原的戈壁荒漠以南)无法立足,向蒙古高原西北迁移。

但西汉为此战付出的军事代价有多大呢?

汉军伤亡七八万,与匈奴相当,马匹损失十多万匹,这对于战马相对较少的西汉,代价过于高昂,导致汉武帝在后期发动的战役中,再也无法调集如此多的马匹。

另外,卫青和霍去病的骑兵部队分别在蒙古大漠里行军一千和两千里,由于当时落后的交通和后勤制约,交战之前,汉军的马匹、物资和人员损耗就必定相当高。

封狼居胥的绝世武功,仍不能避免几代人积累起的战马被大量消耗,就更不用提其他人对战游牧民族的战争了。


蒙古帝国崛起的终极秘密

油画《蒙古历史长卷》局部


03

不败之地


西晋灭亡后,北方大乱,作为游牧民族的鲜卑人崛起。

公元338年,鲜卑人拓跋猗卢在云中建立代国,成为后来北魏霸业的基础。

但在筑城的时候,却遭到了拓跋猗卢母亲的反对,理由是再遇到攻击就没地方跑了…没地方跑了…跑了…

是的,没错,跑,是长在游牧民族血液里的本性。

既然平时的生产生活都需要逐水草而居,跑有什么丢脸的呢?

史记中就记在游牧的匈奴人“打得过就抢,打不过就跑,不以为耻”。

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遇到强大的敌人跑就是了。


跑,根本上是气候和地理决定的。

草原地广人稀,能承载的人口有限,所以有地方跑;逐水草而居,所以习惯跑;以牛羊马匹为生产资料,财产可以移动,还能拉车,所以能够跑。

虽然跑还是免不了损失,但跟被固定在土地上的农民相比还是有根本的区别。

而如果农耕民族想要追击,那难度可就太大了。

游牧民驱赶着牛羊,只要长草的地方都可以跑,不愁吃也不愁穿。农耕民族则需要千里馈粮。

秦始皇北击匈奴时,每五十车粮食只有两车能运到前线,其余都被运输队吃掉,耗费惊人,运粮的车辆和牲口折损也非常巨大。

因此,虽然明朝永乐大帝五次御驾亲征扫荡草原,但蒙古人只要做缩头乌龟躲进茫茫草原就能处于不败之地,确保损失处于可承受的范畴。

但当攻守易势,轮到游牧民族劫掠内地时,农耕民族往往疲于防备。

“马头挂男首,马后载妇女”,骑在马背上来无影去无踪的游牧民族,千百年来一直是农耕民族的噩梦。

这些劫掠者平时散落在广袤的草原,难以征讨,又在不知什么时候啸聚成群,杀入内地劫掠。等防守者组织起兵力,这群入侵者又旋风般地消失在烟尘之中。


蒙古帝国崛起的终极秘密


如上图,黄仁宇在《大历史不会萎缩》一书中说:


“在中国地图上可以画出一条15英寸等雨线……凡线之以南以东,平均每年至少有15英寸之雨量,可堪耕作,线之以北以西,则低于此最少的雨量。而这等雨线也是胡汉之分划和少数民族及多数民族几千年长期交兵之处,而尤以气候干旱和人口过剩时为然。”


15英寸等雨线就是划分农耕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分界线。此线以北因为无法农耕,想要进攻,农耕民族只能付出巨大的后勤代价。

因此中国的统治者想出最佳的防守策略——修长城。而长城很大一部分也是跟15英寸等雨线大致重合的。

这么说来,作为游牧民族的蒙古崛起其实并不意外。

真正意外的是,为什么直到蒙古的时代这些优秀战士才创立起属于他们的帝国呢?

这就不得不提历史上他们致命的缺陷。


04

埃尔多安的野望


蒙古帝国崛起的终极秘密

图:16人打扮成古代战士列队,代表土耳其历史上16个帝国,分别是匈奴、西匈奴(也就是南匈奴)、匈人帝国、白匈奴、突厥汗国、阿瓦尔帝国、可萨帝国、回鹘汗国、喀喇汗国、伽色尼王国、塞尔柱帝国、花剌子模、金帐汗国、帖木儿帝国、莫卧儿帝国、奥斯曼帝国


上图是一张土耳其发布建军2227周年宣传片图片,认匈奴为祖宗。

这就令人疑惑了。

土耳其的祖先是突厥人,隋朝以前默默无闻,怎么就跟匈奴扯上关系了?

突厥人跟蒙古人又是什么关系?

或者再进一步问,匈奴人在草原活蹦乱跳时,鲜卑人、柔然人、突厥人、蒙古人…这些游牧民族又在哪里?

答案是,匈奴强大时,突厥人蒙古人这些游牧民族都在匈奴人的队伍里,打着匈奴的旗号;蒙古强大时,匈奴人和突厥人就出现在蒙古的队伍里,打着蒙古的旗号。

当然,突厥人跟蒙古人离得稍微远一点,越靠近东边,他们越是以仆从或者敌人的身份存在,所以没敢把蒙古帝国直接算在里面。

但西征的蒙古队伍里有不少突厥人,且来到西边很多蒙古人突厥化了,所以埃尔多安把金帐汗国、帖木儿帝国和莫卧儿帝国算到了自家祖宗头上。


蒙古帝国崛起的终极秘密

油画《蒙古历史长卷》局部


回到最初的问题,为什么草原帝国中会有这么多民族?

这才是草原民族长期以前没有强大起来的根本问题:

他们采取着部落制,而非集权制。


行者又道:"列位,那唐僧的肉也不多几斤,也分不到我处,我们替他顶这个缸怎的!不如我们各自散一散。"众妖都道:"说得是,我们各自顾命去来。"假若是些军民人等,服了圣化,就死也不敢走。原来此辈都是些狼虫虎豹,走兽飞禽,呜的一声都然而去了。这个倒不象孙大圣几句铺头话,却就如楚歌声吹散了八千兵!


西游记里狮驼岭的这段描写,像极了部落制的游牧兵。

看似强大的匈奴帝国、突厥帝国,实际上是由一个个同床异梦的部落拼凑成的,他们之间的利益不完全一致,行动难以统一。

遇到困难,甚至仅仅是分赃不均就很容易土崩瓦解。

唐帝国李靖之所以敢带着三千骑兵夜袭阴山,直捣黄龙,是因为之前突厥帝国首先遭遇了暴雪(白毛风),损失惨重,又遇到颉利可汗与弟弟突利闹矛盾,突利带着大队部众投降唐朝。

这种内部土崩瓦解的场景一而再,再而三地在唐代以前的草原帝国重复,但在集权制的汉人政权里很少出现。


抛开军事和利益的瓜葛,部落制也严重迟滞了经济、技术的交流和进步。

草原本来就人口稀少,经济落后,各个部落间的同床异梦甚至对立更是加剧了交流的阻隔。

汉代总结说匈奴士兵英勇善战,但汉军士兵仍旧能以一敌五,何故?器不利也。

汉军装备着锋利的钢刀,复杂的机括,精准的弓矢,精良的铠甲,而匈奴人则只能用骨制箭头,披着兽皮作战。

说到底,是个交流不畅的问题。


蒙古帝国崛起的终极秘密

油画《蒙古历史长卷》局部


05

奶粉和肉松


1217年,蒙古将领慧元正在加热牛奶,忽然战报传来,他急忙命令舍弃锅灶。

几天后当他的部队回到营地,发现了锅中干结的粉末,取出后加水品尝,发现与牛奶无异。

事情到这里并没有稀奇,类似的经历几千年来肯定一再地发生在草原的某个角落,又因为沟通不畅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

真正不同的在于,慧元迅速向成吉思汗汇报,而成吉思汗利用他如臂使指的帝国指挥系统向整个草原推广,奶粉成了整个蒙古帝国的军粮。


与之类似的是肉松的发明。

这两种食品的问世深刻改变了世界战争模式。

蒙古士兵可以在飞驰的马背上取出奶粉混在冷水中,就着肉松食用。

这些高热量易携带口感好的食物使蒙古人能免除运粮,垒灶,砍柴,打水,做饭的繁琐后勤拖累,使数十万大军千里机动成为了可能。

蒙古大军能够横扫欧亚的关键,就在于他们强大的机动能力每每能够插入敌人的防守薄弱区域,神出鬼没地摧毁对方的后勤供给,夷平他们的家园,使敌人庞大的军队还未接战便已处于崩溃的边缘。


集权制不但大大促进了以奶粉肉松为代表的军事技术发明,更激发了对现有技术的学习应用。

汉代匈奴人没法利用汉人的先进冶炼技术,但蒙古人大军里却有着世界上最先进的军事黑科技。打包投石车,火器,攻城车…

凭借着这些黑魔法般的科技,蒙古人一路无往不克。

蒙古人本身不是科技先进的民族,如果不是集权制的强力推广,这些军事科技注定如烟花般短暂绽放后就烟消云散,无法持久。


蒙古帝国崛起的终极秘密

油画《蒙古历史长卷》局部


蒙古人的集权制是从哪里来的呢?

是从汉人那里间接学来的。

契丹本来是由7个部落联合的部落联盟,7位部落首领轮流坐庄。

时任盟主耶律阿保机在会见大唐晋王李克用(突厥沙陀人,因平灭黄巢有功被封在山西,其子李存勖称帝建立后唐)时,表达自己只是个临时盟主,说话没有强制力且政策难以持久。

同为少数民族但又深度汉化的李克用建议其摆鸿门宴,杀死其他部落首领统一契丹部落。

于是第一个真正集权的非农耕胡人帝国建立了,集权制成就了契丹辽国的霸业,女真人又仿辽制建立中央集权制的金国。

辽金都是渔猎游牧农耕混合的民族,还不能算完全的游牧民族。

但当与金国交往密切的蒙古人第一次建立起中央集权制的游牧帝国时,当成吉思汗下达草原民族无比陌生的“一切缴获归汗帐”命令时,当怯薛、千户制度让蒙古帝国对整个草原的指挥如臂使指时,那股千年来被封印的强大力量终于被释放了出来。

它是蒙古人播撒暴风骤雨般强大武力的根基,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绝后帝国的灵魂,它以惊人的回报奖励了青天之下的蒙古人,也极大刺激了蒙古人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给他们的帝国。

他们原本就有强大的武力,缺的仅仅是团结和沟通。


06

生逢其时


纵使蒙古人再强大,但在蒙古高原的南面,几千年来一直居住着草原民族的噩梦——强大的农耕帝国。

虽然有种种劣势,但巨大的人口基数和强大的集权制度仍旧保证了农耕帝国强悍的攻击力。

如果说西汉的封狼居胥,东汉的勒石燕然,盛唐攻灭突厥设置都护府都发生在集权制草原帝国诞生之前,那么终明一代农耕帝国几乎始终把蒙古人阻挡在长城以外,甚至能数次扫荡北廷,将几乎整个北元朝廷打包俘虏,充分证明强大统一的农耕帝国是可以有效遏制游牧民族的。

他们还可以通过禁运,对草原帝国进行科技封锁和经济遏制,迫使其屈服。

但是成吉思汗生活的时代,真的是太特殊了。


唐宋之际恰逢小冰期,15英寸等雨线外扩,意味着游牧民族的领地天然扩张了。

而农耕帝国也分裂了。

刘仁恭,大唐卢龙节度使,镇守今天北京周边及燕山山脉,时常面临契丹人的侵扰。

他在燕山山脉上广布岗哨,每逢秋冬,趁天气干燥放火烧山。

契丹人苦于暑热,不在夏季进攻,秋冬驱赶牛羊做军粮前来掳掠。

因为燕山山脉本来险峻,山上的草又被烧光,牛羊无法进食,因而契丹人难以持久只能退兵。

刘仁恭还曾让人摆下牛酒之会,引诱契丹首领阿巴前来生擒之,迫使契丹乞盟纳贿,多年不敢入侵。

可在随后的乱世征伐中,刘仁恭父子为李存勖所擒,幽州的防备逐渐废弛,渐遭契丹侵凌。

再到后来幽云十六州被辽国割占,农耕民族丧失了燕山天险,不得不在千里河北平原上面对北方的骑兵。

等到成吉思汗统一漠北,南方的农耕帝国已一分为三,宋金夏互相攻伐,严重消耗了对草原的遏制力。

即使在金朝崛起不久,战功赫赫的金兀术都不能平复蒙古人的侵凌。

而西方的花剌子模则是个内部矛盾重重的国家,国王无法协同全国的力量,只能任由他们被蒙古人各个击破。


蒙古帝国崛起的终极秘密

油画《蒙古历史长卷》局部


阿拉伯的哈里发帝国已经存在了600年,处于沉沉的暮年,不堪一击。

俄罗斯人则刚刚发展起一点初级的文明,根本不是对手。

此时正是蒙古人大展身手时。


07

沿着草场,前进!


蒙古帝国崛起的终极秘密


蒙古帝国崛起的终极秘密

蒙古帝国崛起的终极秘密

上图:现代亚洲牧场分布图

中图:欧亚大草原示意图

下图:蒙古帝国


注意蒙古帝国时期的气候处于小冰期,牧场分布比现代要更广阔。

牧场的分布基本就是早期蒙古帝国扩张的路径。

蒙古人本来是逮着世仇金国死磕的。但打到一半,西边的花剌子模主动送人头,杀了蒙古的商队和使者。于是暴怒的成吉思汗率军西征,发现西边居然这么菜。于是,沿着草原,蒙古人一路向西杀了过来。


蒙古帝国崛起的终极秘密

油画《蒙古历史长卷》局部


蒙古人的战争模式是这样的。

军队驱赶着牛羊,沿着草场前进,在寒冷的冬季发起进攻。

牛羊是他们主要的军粮。

之所以使用草场,而不是草原,是因为蒙古人很注意培育草场。在上一次征服过的地方如果是必经之地而又没有草原,他们会屠村灭镇,把农民杀光,把庄稼地变成草场并派人维护,确保下次进军时牲口有草吃。

蒙古军队的家眷在后面大约一百里的地方远远跟随。如果有人攻击了家眷,蒙古人会疯掉,所以他们很小心地把家眷安排地远远的。由于他们是主动进攻者,而且不断移动,所以家眷比较安全。

这样的进军方式是蒙古人生产生活方式的延续,从游牧变成了游击,一切主要是在熟悉的环境里进行的,因此它的后勤保障压力很小。


为什么是蒙古人成就了欧亚大陆的世界帝国?

根本原因是欧亚大陆存在这么一条东起蒙古高原,西至匈牙利平原的,几乎贯穿大陆东西的同纬度草原带。

(见,中图:欧亚大草原示意图)


蒙古帝国崛起的终极秘密


那里气候类似,植被相似,生产生活方式相近,古往今来的游牧民族在这条大通道上纵横驰骋。

当然,总体来说是东强西弱,所以游牧民族往往自东向西进攻。

所到之处,蒙古人会首先团结起有同样生活方式的游牧民族,把他们招入军中,向他们咨询情报,同他们一同战斗,并一起分享土地和战利品(这也是生活在更靠西边草原上的突厥人会把蒙古金帐汗国认作祖宗的原因),因此他们的人力源源不绝。

这样的作战模式,注定了蒙古人是掠夺者和破坏者。

为了后方的安全,也为了制造草场,他们会有计划地进行屠杀。

他们规定,所过之处凡是比车轮高的男子都要被杀死,如果胆敢抵抗,就不论男女老幼格杀勿论。

恐惧伴随着蒙古人的节节胜利传播开来,人们四散而逃,无心抵抗。

蒙古人劫掠式的战争,让他们只关心征伐和杀戮,不关心占领。往往出现蒙古人多次攻陷同一座城市的现象。

还有时候一些城市出于恐惧而投降,但蒙古人多次前往劫掠,被逼上绝路的城市不得不反叛,最终被蒙古人屠戮。


08

没那么民族主义


为什么人口没有多少的蒙古能够占领整个中国,但拥有强大工业的日本不能?

因为没那么民族主义。

游牧民族很多都有这么个习惯——收养义子。

成吉思汗本人的母亲就有四养子(阔阔出、失吉忽秃忽、博尔忽、曲出),其中很多人为他立下了汗马功劳。

养子的来源也很迷,可以是遇到的孤儿,甚至可以是敌人的孩子。这跟游牧民族恶劣的生活环境有关,也跟他们地广人稀,注重人口数量有关,大概还跟游牧方式不安土重迁,不重视姓氏血缘有关。

这种习惯扩大来看,就是对投奔而来的部众,不那么重视民族出身。

首先,只要是生活在草原的游牧民族都欢迎投奔入伙,并肩战斗,共享胜利果实。

其次,当战争需要更大的人力资源时,他们对入伙的异族也不那么排斥。


蒙古帝国崛起的终极秘密

油画《蒙古历史长卷》局部


蒙古人从辽金那里学来了签军制度。

掳掠,强迫汉人打头阵,做炮灰,攻城陷阵时让签军冲在前面。

如果签军不卖命就屠杀他们,但如果有人英勇善战,也可以提拔做将领。

在攻打金国时,由于金国人口众多,蒙古人发现哪怕自己一再取得胜利,但金国这个打不死的大强总是能再征兵出来继续死磕。

架不住蒙古人少,这么打下去不是办法。

蒙古人很快意识到了问题的所在,他们像之前团结草原上的异族兄弟那样,对汉人的军阀许以高官厚禄,为自己卖命。

在重赏之下,大批的汉人军队加入蒙古帝国,为蒙古人效忠卖命。

其中汉人史天泽一直做到了蒙元的右丞相,原本人口稀少的蒙古帝国也因为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加入而改变了民族成分,成为一个多元帝国。

在元朝,蒙古人用汉字做国号,用汉名做官名,住在汉式的宫殿里;

而在中亚,蒙古人突厥化了;

在西亚,他们接受了伊斯兰教。

这跟日本有着本质的不同。

蒙元军队可以因为活捉文天祥而喜气洋洋地高唱凯歌,而汪精卫却免不了因为没伺候好日本主子而狼狈摔倒在地。

凭借有限的人口妄图统治庞大的中国,必然失败。


蒙古帝国崛起的终极秘密

油画《蒙古历史长卷》局部


在这里还要解释一下,为什么元朝的蒙古人汉化程度很低。

还不是因为花剌子模作死,使文化落后的蒙古人放弃了往东南进攻并接触汉族文化,而是向西征服了大片土地。

其间信奉伊斯兰教的畏兀尔人在蒙古人强大起来之前主动投奔,受宠若惊的蒙古人请畏兀儿人做了老师。

因此,蒙古人最先接触的是伊斯兰文化,甚至是基督教文化,最后才征服了儒家文化的代表——南宋。

色目人的官员也更早、更多地充实在了蒙古人的朝廷中,因此汉化程度不高。但即使这样,元朝仍旧保持了很大程度的儒家色彩。


09

落日余晖


蒙古人的对手之所以软弱,是因为他们的臣民有各种各样的利益诉求,内部矛盾重重,难以形成合力。

蒙古帝国之所以强大,是因为在扩张时蒙古人用屠杀把大部分异族的需求大大简化了:活着,还是死亡。

当活下来成为奖赏,其他什么需求都变得无关紧要了,降低了内部矛盾;

因为尸横遍野,所以人地矛盾得到了缓解,管理成本大大减少;

因为劫掠而得的财源滚滚,蒙古人变得富足和更加强大。

因此蒙古帝国成为了一架名副其实的战争机器,不断发动的战争是蒙古帝国活力的源泉。

蒙古人还很注重把工匠收集起来,尤其是军事技术方面的人才,不但促进了蒙古技术的进步,还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技术的融合。

蒙古帝国征伐不断,财富的涌入也使得草原帝国实力强大。


蒙古帝国崛起的终极秘密

油画《蒙古历史长卷》局部


面对明朝初期咄咄逼人的进攻,蒙古人从大败中逐渐恢复元气,仅仅半个世纪后就在土木堡大败几十万明军,俘虏明英宗。

终明一代,蒙古帝国始终盘踞在草原,直到明朝灭亡前一年才被满清攻陷。

在欧亚草原带西端的金帐汗国上,游牧的鞑靼人控制着俄罗斯人300多年,居住在克里米亚半岛上的鞑靼人则坚持了更久。

除了早期的四大汗国,还有后世的突厥化的帖木儿汗国和莫卧儿帝国继续着蒙古人的荣光。

同为游牧民族出身的突厥人则在经历了蒙古人的征服后涅槃重生,学习了蒙古战法的他们,将奥斯曼的战旗一直插到了欧洲腹心维也纳的城下,建立起横亘欧亚非三洲的强大帝国。

不能不提的还有从金帐汗国手下翻身的俄罗斯帝国。他们从蒙古人那里学会了先进的集权政治,学会了具有世界视野的扩张思维。俄罗斯是同时集蒙古思维和欧洲文化的帝国,将大陆扩张政策应用到自己的国策之中。


蒙古帝国崛起的终极秘密

油画《成吉思汗与蒙古铁骑》


时光荏苒,几百年的时光弹指一挥间。

蒙古帝国从兴起到衰落,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历史进程。

他们的盖世武功,他们的血腥杀戮,他们创造的欧陆交流大通道,千秋功过至今还余波未平,深刻影响着今天世界上的很多人。

流传数百年的故事,留给我们后人评说。


蒙古的故事,就先讲到这里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1

标签:蒙古   帝国   契丹   成吉思汗   突厥   长卷   游牧民族   蒙古人   农耕   匈奴   油画   局部   草原   强大   民族   秘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