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解读需要过好“三关”

原创 祝响响 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

本文字数:3929字

阅读时间:12分钟

一、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要想正确地进行文本解读,首先要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解读一种语言现象。形式和内容的关系,这是语言学研究的最根本的问题。文本的秘妙恰恰表现为语言形式和内容的高度融合上。这就为我们找到了做文本解读的第一个立足点:语言内容和形式的协同发展。


(一)语言内容的解读


透过文章内容走向言语形式,并注重文章内容与言语形式的照应,这已经成为很多老师的共识,但是部分老师往往忽略最基本的内容解读。内容是形式的基础,我们解读文本时,必须先静下心来对文本内容进行细致解读。


1.读懂内容。老师们在解读文本时,通常会在语言内容上下功夫,并且在课堂中引领学生读懂文本内容,并让学生习得一种能力,那就是:不论是听或是看,能一下子抓住对方表达的主要内容,获取新的信息和知识。


2.品鉴好坏。其实,真正有效的文本解读,还需要老师再进一步,能引领学生品鉴文本的好坏。品鉴这个文本,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


(二)语言形式的解读


“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知,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秘密。”歌德这段关于语言形式的表述,老师们已经耳熟能详,更多地老师开始关注到文本中语言形式的秘妙。


1.文从字顺。教师可以从文本遣词造句、构段成篇及表情达意方面的方法、特点进行解读,看看作者是如何文从字顺地安排材料。教材中的选文是经编者再三斟酌后才入选或改变的,一般情况下都符合“文从字顺”的要求。这只是完成了语言形式解读的第一步。


2.得体到位。教材中选文的存在价值还承载了一个重要的任务,要让学生在学习中领悟到:在什么场合、什么情景、在什么人物身上,表达什么意思时,需要用什么样的词,什么样的句式,什么样的句调、语气。这就要求老师在解读不同文体的文本时,要关注这一类文本在语言表达上是否做到得体到位。


二、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要想深入地开展文本解读,还要从文学的角度,从文本的共性和个性两个维度来解读一篇文章。因为,我们作为一个读者,对任何一个文本的阅读都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由个别到一般,又由一般到个别,它是共性与个性矛盾的展开。不理解这一原理,就无法深入地解读这个文本。


(一)从一个文本走向一类文本


教师的文本解读最终目的是指向学生学习能力的习得。科学研究表明,学习最忌零敲碎打。教师若能解读出这一类文本的共性所在,可以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不断同化到旧有的知识系统中,使原有的知识体系不断丰富,使知识点更加条理化、结构化,在归类过程中,实现知识的积累及思辨、审美、应用等语文素养的提升。寻找文本共性的过程,是值得每一位老师细细探究的。


1.同类文体中解读共性。统编教材中一个比较明显的变化是越来越凸显“文体意识”,因为相比语言、文字、段落和篇章,文体是调和一切的最高级的形式,教一类文体就得有体现这一类文体特征的过程。不同文体的语言,如同森林里不同的树种,关注文体特点,就能聚焦最具“种子”能量的语言,释放“种子”语言的能量,引领学生慢慢地从“写什么”的浅层阅读走进“怎么写”的深入阅读,从而实现从“一篇文章——一类文章——一类文体”层层推进,真正达到课标所提出的“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


2.单元语文要素中解读共性。编入教材之后,选文又承载了夯实单元语文要素这一功能,这就更加需要我们到单元中的几个文本之间去寻找共性。这也提示我们,不同单元、不同年级,甚至不同学段之间的文本都可能存在着某些共性,教师若能深入解读之后呈现给学生,就可达成“举一反三”“问一如十”“一通百通”之功效。从单元语文要素来看,《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它处于阅读策略单元,注重引导学生“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由此生发出去,我们还需要解读出文本承载的三个实施要义:速度上要“快”,这个文本的阅读要达到常人三至五倍以上的阅读速度,要求在2分钟之内读完文章;记忆上要“清”,结合课后题目,对文本中出现的表示速度的事物及特点记忆准确率要达到80%以上;理解上要“准”,对文本的结构、层次、语言、主题、题目等,理解到位而精准。


(二)从一类文本走向一个文本


文本解读时如果一味地追求共性而忽略了个性,也是得不偿失的,往往会出现“只见帽子不见人”的现象。所谓“只见帽子不见人”,是指解读文本时抛开了每个文本的独特个性,而把那些共有的东西呈现给学生。一篇文章学下来,学生只是记住了那些放之四海皆准的空洞理论、架空的思想和抽象的精神。


1.厘清文本本身的个性。我们要有意识地从一类文本走向一个文本,尊重文本的独特个性,尊重作者在特定文本中的独特体验,这也是对语文教学的起码尊重。如《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虽说是一篇说明文,但是在写法上有自己独特之处,深深吸引着读者的目光。一是段落的表达方式相似。借助比较说明,每个自然段基本讲的都是一种事物要比另一种事物的速度快,脉络清晰,语言简练。读着读着,学生脑海中会不自觉地出现这样的一幅画面:人跑不过鸵鸟,鸵鸟跑不过猎豹,猎豹跑不过游隼……。二是题目设问,隐藏诸多秘妙。题目利用设问的方式,大大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其实它所承载的意义远远不止这些,在文本解读时,老师要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再去追根溯源,寻找言语的秘妙。一问:为什么不直接告诉我们光的速度最快,而要利用九种事物一步一步比较出来。稍加研读就会发现,如果直接告诉我们光的速度是最快的,我们对这一速度就难以有形象可知的感受。一步步从熟知的鸵鸟、猎豹、飞机过渡到陌生的飞行器、光等事物,不会显得空洞,更让我们感受到速度的世界里也是“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二问:为什么在这么多的事物中,单单选取了以《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为题呢?这个问题考量的是老师广泛的阅读力。这个文本节选自《妙想科学》这套绘本丛书。这个年龄段的小朋友可能不知道飞机有多快,游隼有多快,但他们大致知道猎豹是陆地上跑得最快的动物。


2.厘清文本的特殊地位。首先要厘清文本在本单元中的特殊价值。作为独立的个体,每一篇课文都有其独特的价值,或在语言表达上,或在文章结构上,或思想内容上,或兼而有之。其次要厘清在“类课文”中的特殊地位。具体的一篇课文不仅存在于一个单元中,更存在于整个小学阶段的同类课文体系中。不同年段、不同年级对“类课文”有着不同的要求,把具体的一篇课文放入到小学乃至初中阶段“类课文”中去思考,会让教师产生更加清晰的“类课文”结构意识,教师的清晰一定会成就学生的清晰。如《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是“快速阅读”策略单元的第三篇课文,学生已经在《将相和》《搭石》这两篇课文中初步学习了“跳读”“不回读”等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本课的学习起点就要相应提高,可以在“带着问题读”“了解表达特点地读”等策略学习上下功夫,让学生不仅能在短时间内读得完文章、读得懂内容,更能读得明写法,全面提升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


三、宏观与微观的关系


要想真正有效地解读文本,更要从教学的角度,从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来解读一个课堂。宏观与微观的统一,实际上是概括与具体的统一,也是人类认识事物的主要逻辑方式。宏加工与微加工并用才能更全面、更深入、更准确地把握文本,从而找到破译文本密码的钥匙,使课堂教学做到“见宏思微,以微窥宏”。


(一)细致入微的解读 + 宏观立体的解读


一个文本要解读的点多种多样,小到文字、文词、文句、文段,大到文法、文风、文体、文化。这就要求我们在解读文本时,不仅仅要从文本的字词句段篇等方面做微观的解读,更需要“跳”出这个文本,从文法、文风、文体,甚至文化等方面做宏观的解读。笔者建议,可以从“段”这个层级开始解读,往下可以生发出对句、词、字的解读,往上可以链接更为宏观的层级,这就能避免课堂教学出现零碎、散乱的局面。笔者曾试着从文段出发,从三个角度来解读《秦兵马俑》一文:


从文段角度解读“粗与细”。一是粗线条的勾勒,渲染“大”。开头与结尾,高度概括,极言其“伟大”;第二自然段,一系列的数字,展现其“宏大”。二是细腻的点染,展现“小”。传神描绘每一个细小的外貌、动作、神态,甚至由所见展开联想,刻画每一个兵马俑的鲜明个性,在粗与细的勾勒渲染中,惊叹举世无双。


从文句角度解读“虚与实”。不管是总体介绍概况,还是具体描写单个,作者均是先写自己亲眼所见,然后,由所见展开联想。第4、5、6、7四段,每段先写一种兵马俑装束与动作,然后联想;第8自然段先具体写每一个的神态,然后想象揣测当时情境、心理。可见作者就是用虚实结合的表达方法描绘兵马俑,刻画个性。


从文词角度解读“动与静”。这个文本中有许多描写宏大的、人物的、战争的四字词语。如果稍加留意就会发现,这些词语动静结合,既有对兵马俑的动态描写,又有对兵马俑的静态描写。只有这样,作者笔下的景物才能“活”起来,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宏观的文本解读 + 微观的课堂实践


无论何种精妙的文本解读,它的“根”都需要扎扎实实地长在具体课堂的实践上。这就需要教者在文本解读时必须树立“宏观提领,微观践行”的思想,在找准学生学习的契合点的基础上,化繁为简,深入浅出。


1.化繁为简。有些解读无需付诸于课堂实践。王崧舟老师曾对《长城》一文做了宏观的解读,罗列出以下十个方面的要点:①结构:先写见闻,后写联想;②章法:按起承转合的套路谋篇布局;③语言:平实、精确;④风格:全文不曾出现一个叹号,感情凝重、内敛;⑤顺序:写见闻,由远到近;写联想,由现实到历史;⑥句法:数据说明,还原比较;⑦长城:长城之“长”,既是空间的,又是时间的;⑧奇迹:体现在“气魄雄伟、构造精巧、施工艰难、工程浩大”等方面;⑨图腾:长龙喻长城,既是形似,更是神似,同为民族的精神基因;⑩主题:怀古与文学传统。一个文本里面有这么多秘妙,在一堂课中是不可能全部呈现出来的,这就必须要在确立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的基础上取舍。一看有没有语文的特征。根据这一点可以舍去第⑦至⑩点。二看有没有文本的特点。主要是看这篇文章在教材中是不是唯一存在的,如果是在其他文本中经常出现的语文特征,那就不算这篇文章的文本特点。于是又舍去第③至⑥点。三看有没有迁移的特性。第②点中的“起承转合”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难度太大了,所以也得舍。这样一来,《长城》一课最后的文本秘妙就只留下了第①点:先写见闻,后写联想的行文结构。


2.深入浅出。有些解读要巧妙地付诸于课堂实践。表面上看起来宏观解读决定着微观的课堂实践,其实,微观的课堂实践真正落地,才能体现教者宏观的文本解读的思想。微观实践也决定和影响着宏观解读。宏观把握和微观深入的有机结合才是提升课堂品质的有效途径。文本解读“化”为课堂实践的过程中,要真正体现“以学为本”的理念,学习的策略尽量让学生来提炼,提炼出的学习策略尽量让学生多多实践。


透过“内容和形式”“共性和个性”“宏观和微观”这三组关系来看文本解读,可能不够全面,也不够深入。但是,可以启发我们从辩证的角度来看问题,那就是文本解读之前先要讲个“理儿”,才能构建一个有学理、有学情、有学养的小学语文教学新体系。

(作者单位:浙江金华浦江县龙峰国际学校)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7

标签:文本   长城   猎豹   共性   微观   课文   文体   课堂   形式   速度   语言   老师   个性   内容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