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生代山脉

从山脉的分布来看,可分四种类型,即:

火山弧型(或陆缘型)山脉

岛弧型山脉

碰撞型山脉

陆内型山脉

(一)火山弧山脉(陆缘山脉)

以安第斯科迪勒拉山系和北美科迪勒拉山系为典型代表,规模宏大。

中、新生代山脉

耸立于俯冲带的上方,俯冲面直接位于大陆地壳之下。在逆冲大陆边缘形成增生棱柱体,与俯冲有关的热物质侵入作用引起褶皱和隆升,形成陆缘山脉。水下增生柱是最早造山的场所,在那里沉积物被抬升、变形,最终转化成大陆壳。

中、新生代山脉

在陆缘山脉中,大洋板块的俯冲主要不是横向挤压作用或伸展作用,而是输送物质,加厚大陆地壳,最后形成巨大的山系。

安第斯山脉虽自J3以来经历了五期横向挤压而发育了逆断层和相应的褶皱及为数不多的推覆体,据Megard估计,在秘鲁,山脉的总缩短量仅100km,区域变质作用微弱,劈理不甚发育等,表明挤压作用强度有限,地壳褶皱、叠覆不足以使山系大面积平均升高三千米左右。在海岸山脉与安第斯山脉之间,有好几条纵向地堑,智利中央谷地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条。中央谷地两侧约为正断层,显然,谷地是由横向伸展作用形成的,由此产生的物质侧向流动,也可挤入到安第斯山脉之下。然而,地堑引起岩石圈减薄,出现的质量亏损,远远不能与安第斯抬升所需填补的质量相平衡。说明物质的补给主要通过地幔楔的岩浆注入、增生棱柱体和俯冲带上的构造侵位获得的。

(二)岛孤山脉

其规模远不如陆缘山脉,虽也出现在俯冲带的上方,但弧后发育强烈拉张沉陷的边缘海盆,有时俯冲带与大陆之间隔有一段洋壳。

中、新生代山脉

岛弧山脉中的强烈岩浆活动是它们的共同特点,正像陆缘山脉那样,大洋俯冲提供了大量物质,垫高了岛弧山脉。不过,增生地体在某些岛弧造山作用中大大削弱。由于应力的变化,伴随的俯冲角度、速度以及海沟与大陆之间距离等方面的差异,致使不同岛弧山脉之间发育程度差异甚大。

(三)碰撞型山脉

当两个陆块间的洋壳因俯冲消失殆尽,两个大陆发生碰撞,大陆边缘会发生有限的俯冲,驱使巨大的陆壳板片超覆于俯冲板片之上,则成为碰撞型山脉,喜马拉雅山系、阿尔卑斯山系可为这种类型的代表,这种山脉主要通过地壳内部物质的叠置,生长成高耸的峻岭。

形成碰撞山链后,若水平挤压应力没有衰减,形变作用完全在大陆型山链中进行,则以走向滑动驱使的物质横向流动为主,发育成陆内型山脉。这种山系的特征主要不是大幅度隆升,而是山脉范围大大扩展。地貌差异因逐渐被夷平而缩小。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山脉就属于这种类型。


中、新生代山脉

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山脉

除上述四种类型外,尚有断块型山脉和走向滑动型山脉,也应引起重视。前者如非洲的乞力马扎罗山,它位于裂谷带内隆起的地垒上,后者如加利福尼亚和新西兰的部分山脉。

在加利福尼亚,构造板块沿700英里(1100千里)长的圣安德烈斯山脉断层交汇,每年以平均1.5英寸(4厘米)的速度摩擦而过,并定期引发小型地震。

中、新生代山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3

标签:山脉   安第斯山脉   唐古拉山   棱柱体   加利福尼亚   山系   地壳   谷地   断层   褶皱   新生代   横向   物质   作用   类型   大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