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自己“致良知”了吗?看他遭受的因果报应


王阳明自己“致良知”了吗?看他遭受的因果报应

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明朝大儒,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心学的集大成者。

王阳明先生给心学总结为三个字,就是“致良知”,那么什么是“致良知”呢?先要了解什么是良知,王阳明说过:“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就是良知。致就是去修练,努力去达到。像我们反对皇汉到处宣传元清非中国论,反对皇汉到处挑拨民族分裂,煽动民族仇恨,就是致良知!

王阳明先生教育别人要“致良知”,那么他自己做到了吗?其实没有,我就讲一个发生在他身上的故事。

明朝弘治年间,皇权日益衰朽,朝政日益腐败,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各地农民纷纷揭竿起义,其中以池仲容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影响很大, 威震四方。起义军以“劫富济贫”为口号,以红色“蜈蚣”为旗帜,以红布扎头为标志,池仲容自称“金龙霸王”。

明正德年间,仲容起义军先后攻打过龙川、翁源、始兴、会昌等县城,曾活捉河源主簿、龙南县官,掳南安府经历,戮信丰所千户,正德十二年(1517)2月,围攻信丰城。明王朝曾两次调动二、三万官兵“围剿”。浰头起义军则利用崇岭绝壁,凭据险要地势与官兵搏斗。  仲容率领农民起义军“屯兵耕活”,养精蓄锐。在山寨周围开荒种地、炼铁铸器,保证给养。官府两次“围剿”失败的消息传至京师,明朝廷大为震惊。

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王阳明在兵部尚书王琼的推荐下升任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安、、赣州、汀州、漳州等地。

王阳明让投降的叛军告诉横冈土匪头目谢志珊、蓝天凤等人,说官兵准备11月1日接受他们投降,导致主战派的谢志珊、主降派蓝天凤的分裂, 官兵趁虚而入,剿灭横岗的土匪。

消灭横冈土匪后,王阳明就四处寻找和池仲容打过交道的官员和受他骚扰过的地方士绅。这些人向他着重指出,池仲容这种人只能剿灭,不能招抚。因为在整个南赣地区,他的实力最强,是朝庭的眼中钉,肉中刺,所以他绝不会相信投降后会得到好下场。

池仲荣无奈之下,带着自己的一些头目还有一些亲信以及护卫一共93人来到赣州归降王阳明。王阳明热情款待,很是大儒风范,犹豫不决这,不料王阳明采取请君入瓮的方式,杀了这93人。

因果报应,丝毫不爽。自古“杀降不祥”,汉武帝认为李广不是福将,没有福气享受侯位。因为李广曾杀800杀了投降的800名羌人,损了阴德,后来果然祸及子孙(李敢李陵)。即使是学问高深的王阳明也逃脱不出因果报应,王阳明杀掉起义军首领即可,斩杀93个全部投降者,确实不妥。

王阳明在最后的时刻,因为疾病浑身溃烂,医生全部跑光,嘉靖七年(1529年)十一月二十九日,一代心学大师王阳明留下了“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这句话,离开了人世,死时年仅五十七岁。

王阳明死后,他的子孙为了争夺爵位和家产一直窝里斗,一直斗到明朝灭亡,崇祯时,起义军首领李自成抓到王阳明的子孙王先通,被杀掉祭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7

标签:因果报应   会昌   丰城   龙南   大儒   良知   正德   南安   赣州   明朝   起义军   头目   土匪   官兵   子孙   王阳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