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知远:我没有失去好奇心


许知远:我没有失去好奇心

这是第二次见到许知远了。

2020 年 12 月 26 日晚,单向空间·杭州乐堤港店,许知远《十三邀:我们时代的头脑和心灵》新书分享会的现场。人很多,楼梯上都坐满了,还有不少人站着。

扫视一下全场,差不多都是年轻的面孔,他们应该是从这档全民现象级访谈节目——《十三邀》中认识许知远的。

而我,则是在20年前那份著名的橙红色报纸《经济观察报》上知道了许知远,他刚从北大计算机系毕业不久。彼时,作为主笔的他正在为这份报纸的头版撰稿。说实话,那个时候他的文章太“掉书袋”了,我常常看不懂。

现在,他开着一家叫做单向空间的书店,只卖他想看的书;出着一本叫做《单读》的杂志,试图捕捉时代的精神;写着一本叫做《梁启超传》的书,自称是不太靠谱的作家;做着一个叫做《十三邀》的访谈节目,欲以兼容之道编织意义之网。

2016年,川普当选美国总统,英国公投决定脱欧,球星科比正式退役,王健林先定“一个亿小目标”,马云买下肯德基......

当年的叱咤风云,如今已然物是人非。

而在那一年上线的《十三邀》,却风生水起,已经走到了第五季。

许知远:我没有失去好奇心

许知远在这套书的自序中讲述了《十三邀》这个名字的缘起。在一张打印文件的背面,他胡乱写下了几个名字:哈贝马斯、周润发、黑木瞳、陈嘉映、比尔·盖茨、陈冲......这些人在他不同的人生阶段,曾留下鲜明的印记。制片人看了这份名单,摇了摇头,说这不是十三不靠吗?

《十三邀》就这么横空出世,每一季邀请 13 位嘉宾。

再问他为什么选这些人,他说,他对这些人的个人经验有天然的好奇

这档小众的精英访谈节目真正走入大众视野,应该是从许知远被骂上热搜开始的。与俞飞鸿和马东的对话,让他遭到了群嘲:油腻、猥琐、陈腐、最尬聊的主持人。

但我却看到了许知远的真诚,作为制作人,他完全可以删去那些容易引发争议的镜头。

哲学家陈嘉映也说:“《十三邀》影响很大,批评也不少,正常。我喜欢许知远不惮显露自己,包括自己的弱处,这想来也是真诚对话的应有之义”。

许知远:我没有失去好奇心

像许知远这样的人不多了。

在这个“过分娱乐化、浅薄的时代”,人人都趋向圆滑成熟,他却仿佛不食人间烟火,“这有什么意义呢?”是他常常挂在嘴边的话,听起来傻傻的。他说:“从某种意义上我很幼稚,是那种青少年式的幼稚,我渴望成熟。”

无论怎样被误读,他始终“不合时宜”地对技术速度与娱乐驱动的时代持有怀疑,“我觉得我是一个漫游者,也是一个发现者,想不断探索这个世界在发生什么。我总是被各种各样的好奇心驱动,会不断地对不同的领域发生兴趣”,他告诉在场的读者。

在前四季里,许知远带着他的“偏见”,以独特的知识分子视角,追问了52 位我们这个时代最杰出的头脑与心灵:

知识分子许倬云、项飚、陈志武、陈嘉映,艺术家张艺谋、坂本龙一、李安、诺兰,时代偶像张艾嘉、罗大佑、陈冲、木村拓哉,浪潮人物马东、罗振宇、王石、薇娅......群星闪耀。

从第一季到第四季,《十三邀》的口碑越来越好,总播放量已过 13 亿,单集播放量超千万,数度引发破圈式的全民讨论。

脱口秀演员李诞好奇:“两个不太好看的男的坐在一块儿聊天,竟然有那么多人看。”

许知远:我没有失去好奇心

没有特效,没有弹幕,只是两人相对,时而侃侃,时而沉默。干净的屏幕,真诚的对话,平静、淡然、通透.....

几乎每一期我都很喜欢,许倬云、项飙、陈嘉映、坂本龙一、陈冲这几期印象更为深刻,许知远的状态很放松,表达很流畅,嘉宾也很坦诚。

看似漫不经心闲聊,有一搭没一搭,却也说出了不少内心深处的感悟,让听众亦或如雷贯耳,亦或醍醐灌顶,亦或忍俊不禁,亦或热泪盈眶……,宾主尽欢。

不管你多大年龄,身处何种背景,你都能在《十三邀》中找到几个你的拥趸,并透过对话,体味着他们的个人成长与岁月流变。

于我而言,是那些完全陌生的嘉宾和领域,带给了我更多元和更新鲜的感受与冲击。虽然有些内容并没有完全看懂,但看懂的部分就已经收获良多。

人类学家项飙说:“作为观众,《十三邀》让我看到了一系列有趣的心灵;作为被访者,《十三邀》让我直接进入公共讨论,打开了新的思考空间”。

许知远:我没有失去好奇心

如果说视频之于作家许知远来说,是一次新的“书写”尝试,那么图书之于主持人许知远来说,则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新书写”。

既然有了《十三邀》节目,为什么还要出书呢?是从商业利益考虑吗?”,现场一个女孩问道。

这其实也是我的疑问,节目都看过了,为什么还要买书?

许知远说:

视频是经过剪辑的,不完整的,有时候为了制造张力,还会故意删掉必要的铺垫。


我始终相信文字的力量,唯有印在纸上,才更可能穿越时间。


比起经过剪辑的节目,这套将《十三邀》全四季深度整理成四辑的书,更像是我的个人作品,内容更丰富,逻辑线条更清晰,与嘉宾的对话也以更全面的样貌展现出来。

许知远审视与每位嘉宾的关系,还撰写了人物侧记,好似访谈的导读。没有家国情怀的宏大叙事,文字非常轻松和好看。拿到书后,我迫不及待地一口气读完了这部分。

许知远:我没有失去好奇心

一位小伙儿站起来:“《十三邀》从第一季到现在,变得越来越不像原来的样子了。一开始是说'带着偏见看世界',但后来我发现'偏见'越来越少了,您主观的东西越来越少了,骂您的人越来越少了,节目的评分越来越高了。但我还是喜欢原来的许知远。您能不能重新拿回'偏见'这个武器呢?”

确实,来到第四季,许知远变得温和了很多。但不变的是,他一直是个真诚的理想主义者,他一直在努力理解这个世界。他回应道:

我理解你,你还处于比较迷恋姿态的时候。一开始我也有很强的姿态感。我对当时无处不在的娱乐化非常反感,希望能够把这种情绪带到节目中,打破大家思维中的惯性。


后来我发现这个姿态感其实是不成熟的表现,我真正想寻求的是理解,当然争辩也会带来一部分的理解,但这从来不是我的性格,这是你想象出来的,或者是导演想象出来的。


你注意看的话,《十三邀》的容量是在不断增加的,所谓的棱角在慢慢扩大的体量里自然也就不那么鲜明了。


我对姿态感没有兴趣,我真正渴望的是那种静谧的激情、含蓄的力量。


许知远:我没有失去好奇心

有位从外地远道而来的读者问:《十三邀》会一直做下去吗?做下去的动力是什么?

许知远说,当然。

我没有失去好奇心。


最让人恐惧的事情就是失去热情,失去好胃口。


我们对世界应该有一个好胃口,有一种强烈的饥饿感,一种去品尝和吞噬世界的欲望。


这个节目我期待能延续到第十季、第二十季,如果可能,至少有三十季,邀请每一个人参与对自己时代的理解。

许知远最后在谈到如何看待现在的人物访谈节目时说,做一个聪明的对话者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除了彼此激发之外,还可以促进不同的人的融合、包容,拓展理解的边界,创造各种意外与可能性。”

就在2020年 10 月,单向空间在北戴河阿那亚店举办了15 周年庆典,活动的主题就是“对话的精神”。这次阿那亚之行,让我完成了单向空间全国所有门店的大闭环,还第一次见到了许知远。

新书分享会结束后,排起了长长的签售队伍。说了两个多小时的话,许知远面露倦色,字签得龙飞凤舞,跟读者合影时也笑得很累。

许知远:我没有失去好奇心

对话是无尽的。

2021 年,《十三邀》第五季又如期而至。许知远和罗翔这两个最爱追问“意义”的人,在我最爱的万圣书园相遇了。

一起去看看吧,带着好奇心。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6

标签:马斯   木村拓哉   好奇心   这个世界   偏见   嘉宾   姿态   真诚   意义   读者   心灵   节目   人物   时代   空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