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有时需要“凡事先往坏处想”?

乐观的人,大都性格外向,积极向上,凡事都往好的地方想,对未来发生的事有着超乎寻常的美好想象。

最近读了几本行动心理学方面的书,包括爱德华·伯克利和梅丽莎·伯克利的经典教材《动机心理学》、加布里埃尔·厄廷根的前沿专著《反惰性》、海蒂·格兰特·霍尔沃森的流行读物《如何达成目标》,里面都提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 悲观情绪也能释放正能量。



乐观主义是一把双刃剑



乐观的人大都积极向上。通常我们都认为,乐观主义有益无害。


几乎在每一本励志书中都充斥着“积极思维”这样的心灵鸡汤:只要保持乐观心态,好事就会降临到我们头上。我们总会一遍遍听到这样的话:“保持积极”“相信自己”“心想事成”......


每年我们在制订愿望清单时,都会想当然地认为自己在新的一年里可以“改头换面”“重新做人”,不论是打算减肥、谋求升职,还是准备去跑马拉松,仿佛只要保持积极的思维方式,眨眼之间,我们的愿望和梦想就都实现了。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稍不留神,我们立的 flag 就会被各种诱惑击倒。据调查,大概只有8%的人能完成自己的新年计划。


如同下面这张图:我有一个小目标,每年都会重新立一遍,但从来也没有完成过。

为什么我们有时需要“凡事先往坏处想”?

图片

“想”并不意味着“做”。


很多人空有梦想,却不去行动。《反惰性:如何成为具有超强行动力的人》是一本关于实现愿望的书,可以帮助我们让梦想照进现实,很适合年初这个时间点来读。

为什么我们有时需要“凡事先往坏处想”?

图片


作者加布里埃尔·厄廷根(Gabriele Oettingen)用了20多年时间研究内心的动力,证明了“积极乐观”这一传统思维方式有时不仅无益于人们实现愿望,反而会强化人们的惰性,削弱人们的行动力。


厄廷根是美国纽约大学及德国汉堡大学心理学教授,她曾就乐观的幻想对人的观念、情绪和行为的影响发表过一百多篇论文和文章。


她在书里写道:幻想能够帮助人们追逐愿望。然而,过分沉溺于乐观幻想,人们会想象美梦成真后的感觉,形成自我催眠的效果,自以为愿望已经达成,于是彻底松懈下来,削弱了将愿望付诸行动的能力。


比如,购买了折扣券之后,就沉湎在以低廉价格获取产品或服务的美梦中了。但事实上,大多数人并未使用这些折扣券。这是因为,在幻想的消耗下,面对不断临近的截止日期,人们已经没有太大动力去购买现实的产品和服务了。


类似的例子还有:买了很多书,却不好好读;买了健身卡,却不好好练;买了很多课,差不多都捐了学费。


为什么我们有时需要“凡事先往坏处想”?



悲观主义并非一无是处



当“乐观”成为一种政治正确,被描绘成每个人的必备品质时,“悲观”就成了不入流的东西了。


我们受到的教育是:

乐观=积极=正能量=受欢迎

悲观=颓废=负能量=不受欢迎


其实,悲观是被黑化了。有时候适当的悲观恰恰能让我们做好充足的准备,应对可以预见的困境,帮助我们达成愿望。这种未雨绸缪的心态叫做“防御性悲观”。


很多成功人士都是防御性悲观主义者,即使他们过去一直很成功,但每当有什么重要事情,他们会选择策略性焦虑,习惯“凡事先往坏处想”,提前做失败的心理建设。


他们把悲观当成一种管理焦虑的策略,通过“降低预期”“防灾演练”,把各种最糟糕的可能都在脑海里过一遍,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将这股焦虑带来的冲劲转化为更强的行动力,就像风筝遇到了强风飞得更高一样。


比如,他们演讲前会想,上台时跌倒怎么办?突然忘词该怎么办?观众反应不热烈怎么办?


于是他们上台时会小心看路防止跌倒,在 PPT 备注栏里输入提示以防忘词,多准备几个实例以吸引观众......


再比如,读书时,你们班级肯定有这样的学霸:完了,功课来不及复习了,这次肯定考不好了。


为什么我们有时需要“凡事先往坏处想”?


除了个别“凡尔赛”,他们大多数是真的这么想。遇到考试,总担心自己发挥不好,于是把期望值放到了最低。但他们绝不会“坐以待毙”,而是把这种焦虑转化为积极的备考行动。


成绩揭晓,他们依然那么优秀。


由于提前做好了最坏的心理准备,假如真的“考砸了”,也能够坦然面对和接受。如果结果比预想的好,就会让他们产生“小确幸”的满足感。


这时,有同学说了,我也悲观啊,每到考试如大难临头,焦灼不安,觉得肯定要挂科了。但为什么每次的担心都会变成血淋淋的现实呢?


你还真跟学霸比啊,学霸说没复习,那是防御性悲观。而你的悲观是一种盲目的悲观、一种消极的悲观,除了自怨自艾,畏难逃避,却没有任何行动,结果当然“如你所愿”了。


有一句话精辟地道出了防御性悲观主义者的特点:航海遇到风浪时,悲观主义者抱怨风大,乐观主义者期待风停,而防御性悲观主义者则调整风帆。



用 woop 开启超强行动力



尽管我们习惯把乐观和悲观划分为泾渭分明的两大阵营,但英国编剧 G.B. 斯特恩说过:“乐观的人发明飞机探索天空,悲观的人发明降落伞防止坠落”,每种情绪都有力量。


毕竟,绝对的乐观者和绝对的悲观者都是极少数,心理学家朱莉·诺伦将这两种情绪结合起来:“乐观地”心怀梦想,保留目标带来的张力,唤起行动的欲望;“悲观地”思考障碍,把幻想拉进现实,提前做好准备。


“乐观幻想”和“事实障碍”由此被牢牢绑定,使人更有动力实现愿望或更有智慧追逐梦想。如果这个时候如果再辅之以明确的行动计划,那么人们的行动力就会大大提升。


为什么我们有时需要“凡事先往坏处想”?


厄廷根教授据此总结出了一套具体的操作方法——WOOP思维,即Wish(愿望)、Outcome(结果)、Obstacle(障碍)、Plan(计划)。


第一步:Wish,明确愿望。要实现的目标是什么?如果有很多目标,选最重要的。

第二步:Outcome,想象结果。实现这个目标后,可以得到的最佳结果是什么?尽可能用乐观幻想描绘出愿望实现后的场景。

第三步:Obstacle,思考障碍。你会遇到哪些障碍?列个清单,用悲观理念找出最主要的障碍。

第四步:Plan,制订计划。你如何克服障碍?用“如果(障碍X)出现了,那么我就采取(行动Y)”的句式。


简而言之,就是用WOOP帮你找到更具有实现可能的愿望,把愿望和可能遇到的障碍联系在一起,制定效率更高的行动计划。


为什么我们有时需要“凡事先往坏处想”?


好了,举个栗子:

W(愿望):春天快到了,想瘦身 5 公斤。

O(结果):在朋友圈秀马甲线。

O(障碍):人懒,嘴馋。

P(计划):1. 每天跑 5 公里。如果下雨,就拿出番茄钟,拧一个 15 分钟,在家里做 15 分钟波比跳。2. 少吃碳水类零食。如果馋了,就用酸奶、水果代替。


大道至简,就是这么简单。



写在最后


“长期以来,人们在‘必须表现得乐观’这一点上,承受的压力太大了,这是比悲观更有可能带来负面影响的事。”,心理学家 Julie Norem 说。


厄廷根教授通过大量的实验,发现了乐观幻想的副作用,即拖了行动的后腿,妨碍了目标的达成。从企业失败到美国经济危机,代价惨痛。


倒有一种叫做防御性悲观的情绪由于提前想到所有负面结果,并做了相应对策,更容易达成目标。


厄廷根教授将上述两种情绪“乐观幻想”和“事实障碍”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发明了一个woop工具 。


现在,要不要从你心心念念的愿望开始,上手来 WOOP一下?


凡是先往坏处想。


做最坏的打算,做最好的努力,用超强的行动力,去开启新一年的美好征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1

标签:都会   防御性   惰性   悲观   主义者   障碍   乐观   愿望   情绪   现实   目标   幻想   动力   梦想   计划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