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诗人:天才为何成群地来


光的诗人:天才为何成群地来

2021 年 3 月 18 日,因疫情推迟了整整一年的莫奈与印象派大师展终于开幕啦!说起来,从 2014 年莫奈作品第一次在上海 K11艺术中心亮相以来,这已经是第三次来上海了。

天不错,一早就来到了上海黄埔江边的外滩壹号美术馆。例行扫码、测温、入场。工作日,人不算多,习惯先全场快速浏览一下,有个全局概念后,再细细观赏。

所有61 件展品都来自法国巴黎的玛摩丹莫奈博物馆。这个博物馆的大名听说过的人不多,但莫奈那幅堪称印象派奠基之作的《日出·印象》恐怕大家都不会陌生,去年在上海也刚刚展出过,它的家就在玛摩丹博物馆——全世界收藏莫奈作品最多的地方。

19 世纪60年代,当大多数画家都在描绘神话和人物并以“学院派”自居的时候,莫奈却选择走出学院昏暗的画室,与一群志趣相投,尤其是对户外写生及呈现当下生活怀有极高热情的年轻画家聚集在一起,开始了一场集体冒险。

天才总是成群地来。

在这个群体里,涌现了克劳德·莫奈以及爱德华·马奈卡米耶·毕沙罗奥古斯特·雷诺阿埃德加·德加阿尔弗雷德·西斯莱贝尔特·莫里索等一批在现代美术史上声名显赫的印象派大师。英贤济济,星光闪耀,照亮了人类艺术文明的星空。


1


提起印象派,得先从巴比松派说起,它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枫丹白露派。枫丹白露是距离巴黎约 50 公里的一个小森林,巴比松村就在附近。

枫丹白露这个译名出自张爱玲之手,是翻译史上难得的神来之笔,果然是才女,出手不凡。19 世纪 30 年代开始,一群主张要在真正的大自然中对景写生的艺术家在这里定居,画派的名字由此而来。

巴比松画派的代表人物卡米耶·柯罗是我喜欢的一位风景画家,看过他的很多作品,银灰色和褐色的调子,静谧优美,有如梦境。

就像这张《叶隙中的阿夫赖湖畔》,羽毛状的画风很有辨识度,树影蓬松、阴翳弥漫,仿佛能感受到风吹过时树叶的颤动,充满了浪漫的诗意。

光的诗人:天才为何成群地来

▲ 《叶隙中的阿夫赖湖畔》 柯罗 2021 年 3 月摄于上海外滩壹号美术馆



一位叫做欧仁·布丹的巴比松派画家是注定要载入史册的。他原在法国诺曼底地区经营一家兼卖画框的文具店,经常有画家来来往往,一来二去就熟了。受到画家们的鼓励,他来到巴黎专门学习艺术,转行当了画家,经常到海边写生。

有一天他结识了一位 17 岁爱画漫画和素描的男孩,发现“这孩子有点才气”,于是带他去户外写生,教他观察天空里的云和风的变化。

几年后,这个男孩也去巴黎学画,也成长为一名职业画家。1872 年他回到故乡勒拉弗尔,在港口画了一幅日出海景,起名为《日出·印象》。画中呈现一层薄纱似的灰蓝色调,正被初升太阳橘色的光芒所穿透。

光的诗人:天才为何成群地来

▲ 《日出·印象》 莫奈 图片来自于网络


这个男孩的名字叫做莫奈

很多年以后他说:“我能成为画家,全靠布丹的支持。我看他工作,茅塞顿开,明白了什么才算是绘画,我作为画家的命运之门打开了。”

莫奈1840 年出生,1926 年去世。如果你对这个时间段没什么概念,那我们就来对应一下同期的中国历史,1840 年清朝的道光皇帝在位,那年爆发了第一次鸦片战争。1926 年,发生了中山舰事件,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第一次国共合作处在破裂的前夜。

冥冥之中,枫丹白露有种无形的力量,牵引着他和雷诺阿、西斯莱等年轻画家在这里相聚,在巴比松派画风的熏陶下开始了他们一生的友谊和合作。

那张《日出·印象》在两年之后,参加了由这些画家自发组织的、独立于官方沙龙之外的展览。

沙龙是什么?可不是会剪空气刘海的 Tony 老师,也不是想要实现阶层跃迁的“赝品”名媛,沙龙是18、19 世纪法国举办的国家级艺术展。参加沙龙是画家出人头地的唯一途径。

尽管莫奈他们非常想在官方沙龙中一展身手,但却被屡屡拒绝,他的作品被人最大诟病就是“没画完”,就像这幅《雾中的韦特伊》。他还被媒体讽刺为“凭着印象在画画”印象派的名字由此而来。

光的诗人:天才为何成群地来

▲ 《雾中的韦特伊》 莫奈 2021 年 3 月摄于上海外滩壹号美术馆


眼见沙龙无望,莫奈他们决定“脱离体制”,另起炉灶, 1874 年,一个只有数十人参加的小众艺术展、一班遭主流遗弃的艺术家、一批无人问津的作品,揭开了一个新派画风流芳千古的序幕。

从此,艺术史的接力棒就交到了印象派的手上了。


2


虽说是莫奈创造了“印象派”这个词,但印象派的创始人当属马奈。尽管他从未参加过印象派的画展,但他深具革新精神的艺术创作态度,却深深影响了莫奈等人。

马奈和莫奈名字就差一个字,让人傻傻地分不清楚。你还别说,连老外也不见得能搞清楚,Manet和Monet就差一个字母,写得潦草点,还真看不出谁是谁。

1863 年马奈画了这幅离经叛道的《草地上的午餐》,把绅士和裸女放在一起,挑战了当时的传统艺术,激起轩然大波,被指“不知廉耻”。几千年来,只有古代女神才可以裸,现代普通人是不可以的。

光的诗人:天才为何成群地来

▲ 《草地上的午餐》 马奈 图片来自于网络


艺术总会以某种方式召唤着它的信徒,值得安慰的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依然将他视为精神领袖,坚定地和他站在一起。

莫奈、雷诺阿、莫里索、毕沙罗、德加......这些印象派画家隔三差五在咖啡馆聚会,切磋交流;也经常一起去户外写生,用光影和色彩把世界变得迷幻又浪漫,他们也因此被称为“光的诗人”

所有印象派画家中,毕沙罗最年长,是印象派发起人之一。他受柯罗的影响较大,热爱自然和乡村生活,从最平凡的乡野村夫身上,学习与天地和谐相处之道。


光的诗人:天才为何成群地来

▲ 《清晨的干草堆》 毕沙罗 2019 年 9 月摄于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他常常带着莫奈、雷诺阿和西斯莱等人一起进行大量的外光研究,在森林、在海边、在农庄,都留下过他们三三两两的身影与逸笔草草的痕迹。在日复一日的交流学习中,他们不仅从对方获得了新的见解,还汲取了心智和人格的力量。

一看到眼前这红扑扑的小脸蛋,就知道这必是雷诺阿作品无疑了。在他的笔下,无论男女老少都好像刚刚打过玻尿酸,肉乎乎、暖洋洋,洋溢着青春与快乐。

光的诗人:天才为何成群地来

▲ 《戴白帽的少女》 雷诺阿 2021 年 3 月摄于上海外滩壹号美术馆


作为莫奈的好友,雷诺阿经常同莫奈等人一起去枫丹白露写生,一起画同一个场景,与好友的交往改变了他的艺术取向,曾经是写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追随者的他,毅然决定去追求光色表现的新的艺术——印象主义。

当其他印象派画家走出户外,痴迷于捕捉自然光影,德加却主张在画室创作,即便是画赛马场,也是让别人拍了照片给他临摹。德加一直不承认自己是印象派,他更愿意把自己分入写实派。


他最钟爱的主题是芭蕾舞,一生画了 1500 多幅芭蕾舞者的作品。他笔下的舞女,纱裙轻盈、舞姿优美,静中有动,栩栩如生。

光的诗人:天才为何成群地来

▲ 《明星》 德加 2019 年 9 月摄于芝加哥艺术博物馆


西斯莱是英国人,他几乎只画风景画,受莫奈画风影响最大,但也被莫奈的光彩所遮蔽,生前籍籍无名。刚一去世,人们就承认了他的天才,其作品也很快卖出了高价。

光的诗人:天才为何成群地来

▲ 《盛放的苹果树》 西斯莱 2021 年 3 月摄于上海外滩壹号美术馆


印象派画家们的个人生活,大多能八卦出一些故事来,最耐人寻味的,当属马奈和莫里索

莫里索是第一位女印象派画家,聪慧貌美,擅画人物,《持扇女人》描绘了一位身穿舞会礼服的白富美,优雅、从容,享受着生活。

光的诗人:天才为何成群地来

▲ 《持扇女人》 莫里索 2021 年 3 月摄于上海外滩壹号美术馆


很多年里,马奈和莫里索彼此欣赏、情投意合,莫里索先后 12 次出现在了马奈的画里,看这幅《斜躺的贝尔特·莫里索画像》,莫里索望着马奈的那双大大的黑眼睛,真的是写满了爱恋。

光的诗人:天才为何成群地来

▲ 《斜躺的贝尔特·莫里索画像》 马奈 2021 年 3 月摄于上海外滩壹号美术馆


▲ 《斜躺的贝尔特·莫里索画像》 马奈 2021 年 3 月摄于上海外滩壹号美术馆

马奈显然是捕捉到了这种眼神,并将它画了下来。只是他什么都做不了,因为他已经有老婆了。但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还是维持了五六年,终于,莫里索在 33 岁时结婚了,老公是马奈的亲弟弟。


3


一个艺术流派的形成,既有纵向的前辈对晚辈的提携和影响,就如巴比松派之于印象派、布丹之于莫奈,也有横向的来自四面八方不期而遇的吉光片羽,就像这群印象派画家之间的高度交互性。

在印象派最具活力、最有创造性的时期,他们这群人常常不拘形式地围绕着一两个中心人物自由地交流对话,探讨新的画法和艺术理念。

一个人从一群人中的激励和启发中开拓了眼界,培养了见识,获得了新知,其功效往往是“四两拨千斤”式的。有时候的“灵光乍现”,就是由那些不经意的一句话一“拨”而来的。

在如此纵横交错的艺术环境中,一群人就把一个人的功夫与学养“顶”上去了。莫奈幸运地成为了这“一群人”中的这“一个人”。

他一生留下了约 2000 张油画作品,在经历了青年时期食不果腹的极度贫困之后,他最终成为印象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并在人生的最后 30 年里,充分地享受到了艺术所带来的财富、地位和名望。

他“用眼睛作画”,“要画出照相机拍不出来的画面”。从清晨到暮色,从春时到冬日,他用画作定格大自然中稍瞬即逝的光影。


眼前这幅《漫步阿让特伊》创作于距离巴黎不远的小镇阿让特伊,他们一家三口曾经住在这里。在画面中,我们能感受到春日的耀眼光芒。

光的诗人:天才为何成群地来

▲ 《漫步阿让特伊》 莫奈 2021 年 3 月摄于上海外滩壹号美术馆



莫奈每年有大量的时间在外旅行,他的足迹,除了法国境内的名山大川,还多次前往英国、荷兰、意大利和瑞典等国家。这幅《荷兰的郁金香花田》是莫奈在荷兰逗留 12 天后的五幅画作之一,五颜六色的花海、成千上百的磨坊,“这里一辈子都有东西可画,我画得开心极了”,莫奈说。

光的诗人:天才为何成群地来

▲ 《荷兰的郁金香田》 莫奈 2021 年 3 月摄于上海外滩壹号美术馆


莫奈的一生都是逐美景而居。1883 年,他搬到了吉维尼,这是塞纳河畔一个安宁的村庄,“我欣喜若狂,吉维尼对我来说是个灿烂的地方”。他建造了水上花园,架起了日本拱桥,栽种了四季花木。从此,他在这里一画就是 30 年,直至去世。

光的诗人:天才为何成群地来

▲ 《日本桥》 莫奈 2021 年 3 月摄于上海外滩壹号美术馆


他一共创作了250 幅形态各异、大小不一的以睡莲为主题的作品,散布世界各地,走到哪儿都能看见。

自从 2014 年7 月我第一次在东京国立新美术馆奥赛特展上看到睡莲,之后在无论是在纽约、华盛顿、费城、波士顿、芝加哥逛美术馆,还是在台北故宫看奥赛30 周年巡回展......,所到之处睡莲都不会缺席。

光的诗人:天才为何成群地来

▲ 《睡莲池》 莫奈 2019 年 9 月摄于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 《睡莲池》 莫奈 2019 年 9 月摄于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在上海外滩壹号的最后一个展厅,我被 9 件莫奈水上花园的作品环绕着,感觉自己就置身于池塘边,看着睡莲在波光粼粼、色彩斑斓的水面上轻轻漂浮、缓缓吐纳,仿佛领略到了“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意境。

光的诗人:天才为何成群地来

▲ 《睡莲池》 莫奈 2021 年 3 月摄于上海外滩壹号美术馆


莫奈86 岁去世,在这群人中活得最久。长寿是上天的恩赐,也是惩罚,他必须眼看着,他所爱的人一个个离开这个世界。

他是马奈葬礼上的抬棺人,他送走了莫里索、西斯莱、毕沙罗,送走了德加和雷诺阿,他送走了印象派所有的人。

他是这群人中第一个取得成功的人,也是这群人在这世间最后的守望者。

伟大的天才总是上百年才出现一次,印象派的永垂艺史不仅是因为莫奈的横空出世,更是因为他的脚下有一块富有创造性的艺术土壤,他的身后有一群身怀绝技、风格迥异的艺术大师。

一个人可以跑得很快,一群人却能跑得更远。

(2021 年 4 月 11 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6

标签:雷诺   外滩   荷兰   印象派   睡莲   纽约   巴黎   美术馆   成群   上海   画家   沙龙   诗人   日出   天才   印象   艺术   作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