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北大离奇的论文造假事件:为何石沉大海?

编者按:我在探究中国何时起开始SCI论文评价体制,当我看到1997年中国纳米院士的时候,当我看到1997年中科院院长发表“中国牌晶体”之问文章的时候,饶毅先生最近的发文《“反精英论”应该缓行:庸才是中国科学进步的障碍》,把我拉回了更早的1996年。在那里,我邂逅了两位北大奇士,让我不得不撰写此文。

大事记:

1992年:北京大学校企--未名集团成立。

1995年:未名集团、北大潘爱华博士等发表的论文被荷兰《植物分子生物学》主编质疑造假。

1996年:中科院学者李佩珊发表打假潘爱华的文章,然而石沉大海。

2020年:由潘爱华博士担任董事长的未名集团破产重组。

第一章 中科院学者李佩珊再次发问:是英文问题,还是科学道德问题?

1996年,在《自然辩证法通讯》上,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李佩珊、中科院生物科学与技术局薛攀皋共同发表评论文章《是英文问题,还是科学道德问题?》文章指出:

1995年,由荷兰出版的《植物分子生物学》主编R. A. Schilperoort署名的“编者的话”,其中提到1994年由一篇中国学者的论文同美国《理论与应用遗传学》期刊1989年一篇加拿大学者的论文“在一定程度上的相似性”问题。

翻译成今天的语言就是:荷兰期刊主编撰文质疑中国学者1994年的论文抄袭加拿大学者1989年的论文。

1996年北大离奇的论文造假事件:为何石沉大海?

1996年,中科院学者李佩珊发表文章,揭露潘爱华论文造假

而这篇中国学者的论文,正是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研究人员发表的,第一作者是潘爱华。这篇论文题目是:《鼠金属蛋白-I基因的表达给予转基因烟草植物对镉的抗性》(英文名:《Expression of mouse metallothionein-I gene confers cadmium resistance in transgenic tobacco plants》)。

李佩珊在文章中指出:

经过认真对照,我们发现,两篇论文不但主题类似,所用的主要的研究方法,即围绕着转基因植物对镉的抗性表现和遗传,有着不少共同之处,研究的目标和研究结果的现实意义则完全相同,两篇论文都包括了“摘要”、“导言”、“材料和方法”、“结果”和“讨论”五个部分。每一个部分都存在相当量的共同处。如果把全部共同列举出来,占的篇幅过大。这里仅举三例,也可显示其严重性。

1996年北大离奇的论文造假事件:为何石沉大海?

李佩珊文章截图

我截出来文章中这三处实例的部分对比,我想即便不懂英文的普通人,只要会“找茬茬”,都能看到潘爱华论文和加拿大学者论文的高度相似。

1996年北大离奇的论文造假事件:为何石沉大海?

潘爱华论文和加拿大学者论文前言部分内容对比

1996年北大离奇的论文造假事件:为何石沉大海?

潘爱华论文和加拿大学者论文实验部分内容对比

1996年北大离奇的论文造假事件:为何石沉大海?

潘爱华论文和加拿大学者论文讨论部分内容对比

这篇文章中引用了主编先生的评论:

“PMB主编陈述:哪怕只抄一小段而不注明引文的参考文献也是不能被接受的。”

然而潘爱华这篇论文抄袭篇幅却高达1/3。这些涉及抄袭之处,李佩珊在原文中有更详细的分析,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翻阅文末的链接原文。

1996年北大离奇的论文造假事件:为何石沉大海?

潘爱华1994年发表在PMB上的论文首页,其中第五作者是陈章良

第二章 又一个北大校企破产?

2021年7月,清华紫光被申请破产。此前的2020年,北大方正申请破产。

然而,很少人关注另一家曾经与北大方正并列北大四大校企之一的未名集团,也在2020年陷入破产重组风波。

1996年北大离奇的论文造假事件:为何石沉大海?

未名集团官网

而这个北大未名集团的董事长,便是上文被指抄袭论文的第一作者,潘爱华博士

1996年北大离奇的论文造假事件:为何石沉大海?

2020年媒体报道未名集团破产重组进展

网络已经有关于北大未名集团破产重组的大量报道。我不懂这些事情,也不多聊。

我浏览了一下这个曾经辉煌一时的号称打造“千亿生物经济产业”的未名集团的主页,我被这个公司的气质和文化震撼了:

潘爱华博士于1995年在世界上首次提出了生物经济(Bioeconomy)概念,并于2003年11月发表了题为《DNA双螺旋将把人类带入生物学世纪》的科学论文,创立了生物经济理论。


生物经济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十大理论:生物经济学、新资本论、经济基因学、经济生物重组理论、股市医学模型、生命的信息载体学说、三元论、社会基因学、管理信息不对称理论、国家公司学说。


未名集团将通过“资本控制世界”的方法,实现“生命决定资本”的目的,证明“基因主宰生命”的真谛的战略思路。

我翻看了2003年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潘爱华博士的这篇论文《DNB双螺旋将把人类带入生物学世纪》。我不懂经济学,也不懂生物学。不过摘要的内容很有趣:

生命科学也可为社会科学研究提供方法和思路,用它去研究社会学和经济学,可产生“社会基因学”和“经济基础学”。

我是理工男,对此论文无法评论,我只想问一声:为何这样的文字,可以发表在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上呢?希望有专家可以帮忙解读一二。

1996年北大离奇的论文造假事件:为何石沉大海?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刊登潘爱华博士的论文

然而即便是这样,未名集团的生物经济体系,居然被国家主流媒体铺天盖地的宣传。

1996年北大离奇的论文造假事件:为何石沉大海?

未名集团官网介绍资料

在未名集团的官网上,介绍潘爱华博士的成就、以及三大预言,我的印象极为深刻:

早在1998年,潘爱华博士曾作出三大预言:2008年奥运会在中国举行,中国金牌总数将超过美国,跃居第一;2020年中国GDP将超过美国成为第一经济强国;2020年人类将进入生物经济时代。如今,第一个预言已经得到证实。第二个预言也正在实现。

可惜,潘爱华博士并没有预测未名在2020年的垮掉。

第三章 中国对学术造假为何如此宽容?

潘爱华博士1991年获北京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学位;次年1992年,同任彦申以及上述涉嫌抄袭论文的第5作者,当时北大生物系主任陈章良共同创立北大未名集团。

这篇造假论文发表在1994年,1995年被荷兰《植物分子生物学》主编R. A. Schilperoort质疑抄袭,1996年中国学者李佩珊发表打假论文。

我注意到,1996年,李佩珊在那篇打假论文里提到:

值得注意的是,潘文在开头著名该文的作者们都是“国家实验室”的研究工作者,文末的致谢部分又注明这项工作是由国家高新技术计划资助的。这就使得这种抄袭行为已超出个人的责任,而对国家科学工作的声誉造成损害。这一严重的抄袭事件,在国际生的有关学术会议上已经公开了,并且受到了抄袭的谴责。


然而国内科学界并不了解。把这一事件公诸于科学界,对端正学风,促进科学水平的提高,大有裨益。

1996年北大离奇的论文造假事件:为何石沉大海?

1996年打假论文

文中还特别提到,“据传,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已同PMB主编取得一致的意见”,也迫于各方舆论的压力,“也逐步采取了一些措施”。

然而,就是这样的警示之言,在1996年的打假论文公布后,依然再次沉入大海,没有激起一点点波澜。

此后:

2002年:陈章良升任中国农业大学校长。

2003年潘爱华通过北大校企改制之机,将北大未名集团由北京大学全资企业逐步变成了一家自然人实际控制的企业。

饶毅先生在2021年8月3日发表《“反精英论”应该缓行:庸才是中国科学进步的障碍》一文,其中提到:

以北京大学陈章良为代表的一些回国青年,首先冲击了中国生命科学的质量。


以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裴钢为代表的一些人,虽然继续科学研究,但质量远非继承以前精英化的传统。


这一批人中出现一些人在中国掌握大量权力,包括科研经费的分配权力。

第四章 为何李佩珊的举报抄袭论文再次石沉大海?

在那个互联网还没有兴起的年代,国人很难知道这些真相。而过去25年,我已经很难再查到那年,北大生命学院到底和荷兰期刊主编达成了怎样的一致,以及做了什么样的处理。

2000年,国防科技大学学者赵阳辉发表了一篇文章:《从《是英文问题,还是科学道德问题》所想到的》。其中提到1996年,那篇惊人的举报抄袭论文:

“提及的事情所涉及到的学校、学科、学人,堪称中国一流。因此,在高校教师、科研人员和学生中引起很大反响。”

1996年北大离奇的论文造假事件:为何石沉大海?

2000年,国防科技大学学者赵阳辉发表评论文章

请当下的科研工作者、请当下的科研资源掌管人、请当下的国人,再读读赵阳辉先生,在21年前的振聋发聩的发声吧!

但自90年代以来,特别是近几年,中国学术界似乎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时期:为争创世界一流、国内一流、省内一流、部属于一流的大学,专科生本科、理工科学院转为综合性大学、高校的强强联合等等,已成为中国教育界改革的一股热潮。

评估高效水平的主要指标是:高学历、高职称人数的比例、发表高质量论文著作的名次、获奖数量、培养高层次人才的规模。

为急于求成,在相当一些学科领域出现了从未有过的浮躁。

科学奖励名目繁多、学历、学位假冒伪劣,抄袭、剽窃他人成果和买卖书号的现象比比皆是,甚至学术职称的评定、科研经费的分配、学科点建设和申请学位授予权等,也要借助关系或请客送礼。

完全破坏了科学社会的铁律,对于后学人的恶劣影响是不堪设想的。

而正是20年前的这一切,决定了我们的当下。

我相信,我们的当下,绝对不是上帝掷的骰子!

1996年北大离奇的论文造假事件:为何石沉大海?

未名集团创始人:潘爱华(左),任彦申(中),陈章良(右)

1994年被指抄袭的论文第5作者陈章良:

1987年: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生物系植物分子生物学及基因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

1987年:26岁的陈章良被北大引进归国,成为中国最年轻的教授。

1992年:31岁任北大生物系主任,同年,与潘爱华及当时北大党委书记任彦申共同创立未名集团。

1993年:32岁北大生命科学学院院长。

1995年:34岁任北大副校长。

1995年:以潘爱华博士为第一作者的论文被荷兰期刊总编质疑抄袭。

1996年:中国学者李佩珊发表质疑潘爱华博士论文抄袭,石沉大海。

1996年北大离奇的论文造假事件:为何石沉大海?

潘爱华发表在《北京大学学报》的论文被全文贴在未名集团的主页上

参考:

1996年质疑潘爱华抄袭的文章链接:https://www.doc88.com/p-6048991356870.html?s=rel&id=1

1994年潘爱华发表论文原文链接: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BF00020172

北大未名集团主页上潘爱华生物经济理论介绍:http://www.sinobioway.com/new/new_ditl.html?id=261

北大未名集团主页上潘爱华介绍:http://www.sinobioway.com/recruitment/recruitment.html

2021年饶毅先生文章链接:https://raoyi.blog.caixin.com/archives/248625

2000年国防科技大学学者赵阳辉发表评论文章链接:https://www.doc88.com/p-1894933776537.html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4

标签:北大   北京大学   荷兰   论文   石沉大海   中科院   离奇   中国   学者   博士   理论   事件   生物   生命   科学   集团   经济   文章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