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院士选举:中科大纳米研究对中国科研体系的深远影响

编者按:在探究中国光刻机困局的一路,我在昨天看到了中科大国家加速器采购国外光源来完成1.59亿的项目。在调研这个无数国人引以为豪的中国顶尖大学的时候,我看到了1997年中科大的纳米研究,和一份PPT。

大事记:

1996年:中科大教授钱逸泰的博士生谢毅发表Science论文。

1997年:钱逸泰教授当选中科院院士。

2013年:谢毅教授当选为中科院院士。

第一章 Science Nature是学术圈的娱乐、猎奇杂志,如何成了中国顶级科学家的排名榜?

在欧美学术圈,Science、Nature属于杂志,并非学术期刊。杂志的定位是什么?

猎奇。新鲜。有故事。

1997年院士选举:中科大纳米研究对中国科研体系的深远影响

1996年钱逸泰教授的博士生发表这篇Science:苯热合成制纳米GaN

那么这篇Science论文做了什么?

把一个稼的化合物和苯放在一个反应釜里加热一段时间,取出来观察里面有什么新鲜东西。

1997年院士选举:中科大纳米研究对中国科研体系的深远影响

钱逸泰院士演讲PPT讲述第一篇Science论文研究方法

那么这篇Science论文有什么贡献?

把反应釜里的东西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在不到10纳米的一块区域,看到了一个以前没在这个条件下稳定产生的物相。

1997年院士选举:中科大纳米研究对中国科研体系的深远影响

钱逸泰演讲PPT里阐述第一篇Science论文研究成果

所以,当1996年这篇Science论文发表之后的第二年,1997年钱逸泰教授当选中科院院士的时候,引起了巨大争议!

也许争议的起源就是:科研人员只需要按照这种模式,就可以轻松灌水SCI论文,甚至完成Science、Nature的顶级期刊论文的壮举。

第二章 纳米材料的一些研究模式

纳米研究的第一阶段:把元素周期表按照各种排列组合,以及和各种成千上万的化学溶剂、化学物质,以不同的比例放在一个叫反应釜的小罐子里,以不同的温度、时间、辅助调节(加超声波、加微波、加红外光、加紫外光、加极紫外光、加太赫兹波、加X射线、加伽马射线,etc.)进行反应。

1997年院士选举:中科大纳米研究对中国科研体系的深远影响

纳米研究的第二阶段:将以上产物,放在各种显微镜、X射线、光、电、磁、热、声、超导测试仪下观察,看是否有特别的性质、特别的数据、特别的性能,没有的话就做100次,总能调一个出来。

1997年院士选举:中科大纳米研究对中国科研体系的深远影响

钱逸泰演讲PPT里展示的电镜研究成果

纳米研究的第三阶段:将以上各种纳米材料,放到世界上任何一种已经有的材料里面,木头、陶瓷、塑料、金属、钢材、碳材料、各种复合材料、能源材料,例如锂电池的阳极、阴极、隔膜、电解质;再次研究一下是否改变了原有材料的机械、加工、电学、光学、声学、热学、磁学等成千上万的属性。

1997年院士选举:中科大纳米研究对中国科研体系的深远影响

这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短平快可以批量制造大批SCI论文的模式。所以,有了这样的八股文式的研究模板,轻轻松松、快快乐乐地写着SCI论文,还能上院士,何乐而不为呢?

中科大纳米材料的学生,常常博士毕业便可以发表几十篇论文,之后轻松获得985高校的教授职位。

纳米材料研究需要的昂贵原料?进口。

纳米材料研究的大量设备?进口。

纳米材料的成果?论文。

第三章 为何科研评价要从SCI论文开始呢?

我在一份钱逸泰院士长达58页的《科学研究的开始和评价》PPT里面,看到高达20多页是关于SCI论文、影响因子、大学排名的介绍。

1997年院士选举:中科大纳米研究对中国科研体系的深远影响

钱逸泰演讲PPT里关于SCI的介绍

1997年院士选举:中科大纳米研究对中国科研体系的深远影响

钱逸泰演讲PPT里关于SCI影响因子的介绍

我看到了这些SCI论文评价体系材料:

山东大学不同年份SCI论文数量、排名!

1997年院士选举:中科大纳米研究对中国科研体系的深远影响

年度大学SCI论文排名!

1997年院士选举:中科大纳米研究对中国科研体系的深远影响

年度化学学科高产单位排名!

1997年院士选举:中科大纳米研究对中国科研体系的深远影响

核心区域排名!

1997年院士选举:中科大纳米研究对中国科研体系的深远影响

人均SCI论文排名!

1997年院士选举:中科大纳米研究对中国科研体系的深远影响

钱逸泰教授自己论文的详细引用情况!

1997年院士选举:中科大纳米研究对中国科研体系的深远影响

钱逸泰教授博士生影响因子总和、数量、影响因子排名!

1997年院士选举:中科大纳米研究对中国科研体系的深远影响

这其中,我们已经看到了当年的博士生中的三位也已经先后当选中科院院士。

煮煮反应釜、发发SCI就可以升院士?这条捷径给中国无数科研人员指明了方向。

谁抬头去看技术价值?谁抬头去看技术难度?谁抬头去看技术积累?谁抬头去看我们真正的技术缺失?

连中国的院士都无法评估技术价值,需要拿SCI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去论述自己的价值,我还有什么理由责备武书连的大学排名呢呢?

纳米研究短平快+符合短平快的SCI评价体制,就这样在中国完美地结合了。

第四章 纳米短平快+SCI论文评价体制的弊端

中科大流传最广的一个宣传:全球排名前10的材料科学家,有6位中科大本科毕业生。

1997年院士选举:中科大纳米研究对中国科研体系的深远影响

全球材料科学家排名中的华人华裔

但是无人知道的事实:

这六位都是纳米材料科学家,杨培东、殷亚东、孙玉刚、夏幼南、段镶锋都是做反应釜纳米材料出身。这些中国最顶尖的人才也已经深谙短平快出论文的技术。这些顶级学者发明了纳米线、纳米带、纳米环、纳米金字塔、纳米水母等等各种新的纳米材料。

1997年院士选举:中科大纳米研究对中国科研体系的深远影响

我认识中科大很多纳米才子:中科大本科生最高荣誉郭沫若奖学金的获得者,一般都是美国TOP10名校争夺的焦点。而许多年以来,在纳米实验室反应釜煮材料、发论文、评郭奖,也已经形成了一个捷径。

1997年院士选举:中科大纳米研究对中国科研体系的深远影响

而这些中国最优秀的人才,在纳米材料领域的全球影响力--最主要是SCI论文和影响因子来呈现的,对中国无数科研人员造成了最深刻的影响:让他们已经失去了技术价值判断的最基本的动力和能力。

而这些纳米材料的短平快,造成了中国科研虚假繁荣的假象,也指引了我们的科研机构评价学科、学院、学校的方式,因为这样有利于获得更多利己的经费。我们来看看这些怵目惊心的数字!

1997年院士选举:中科大纳米研究对中国科研体系的深远影响

中科院发布纳米白皮书

2019年中科院和Nature出版集团共同发布《纳米科学与技术现状与展望》:

全球指数级增长的纳米论文,至2018年一年高达20万篇;

1997年院士选举:中科大纳米研究对中国科研体系的深远影响

全球指数级增长的纳米论文,中国贡献最大,至2018年一年高达55000篇;

1997年院士选举:中科大纳米研究对中国科研体系的深远影响

Nature出版集团的纳米研究产出排名,中科院第一,前十有中科院、清华、苏州大学、北大、中科大、南大六家!

1997年院士选举:中科大纳米研究对中国科研体系的深远影响

关心中国科技发展的朋友,都知道网上有沸沸腾腾的全球学术排名,和这个数据基本是一致的。我想,大家应该理解为何在中国,学术排名永远领先,而实际成果永远被卡脖子了吧:上图可能就是中国领先、中科大领先的真相。

1997年院士选举:中科大纳米研究对中国科研体系的深远影响

举个例子:研究核聚变和研究纳米,前者只有20个人,后者有200万人。那200万做纳米的人,每年发表100万篇纳米论文,你引用我的文章,我引用你的文章,那么其文章数和影响因子就非常巨大,而其中必然会诞生一大批的Science,Nature。而核聚变几乎是无人无津的。

而我们的大学排名、科研排名排的是纳米,不是核聚变!我从未见过任何一个国家的科研体系有我们的全面炒作能力。而大量工程技术问题、核心材料技术、配方技术、设备仪器荒芜一片,得不到任何的经费支持、人才支持--因为有限的资源几乎都被“短平快”瓜分了。

SCI论文体系,SCI影响因子体系,严重摧毁了无数科研人员的科学价值观和科学信仰,引导无数科研人员走上了短平快的研发路线,是对中国科研摧枯拉朽的打击!

第五章 纳米科研的短平快模式在中国学术圈影响深远

2016年,中国科学家在全球纳米技术论文总量中所占比例约为33%,自1997年以来增长了5倍。

正是这样的短平快研发模式,中国在全球纳米研究论文中占到了33%。在大批中科核心技术缺乏经费、缺乏支持的时候,大批纳米研究人员获得了巨大荣耀、终身成就、海量科研经费!

1997年院士选举:中科大纳米研究对中国科研体系的深远影响

这些纳米院士的手下,又诞生了几倍的纳米杰青、纳米长江学者,他们大多可以拿到中国985高校的教授岗位、领导职位。而这些纳米杰青、纳米长江学者有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纳米教授、纳米研究员,将短平快的纳米研究思维+短平快的SCI评价体制带到了中国每一所大学、每一个研究所。同时创建了无数的纳米研究院、石墨烯研究院,将短平快的纳米研究思维+短平快的SCI评价体制传播给了一代又一代年轻科研人员。

不仅如此,由于纳米材料“短平快”的深远影响,中科大出现了无法计数的纳米研究组,继续扩大着短平快的纳米研究思维+短平快的SCI评价体制。

我曾经亲眼见过那些纳米实验室,放着一排排烤箱,烤箱里面放了十几个、几十个反应釜,批量作业。然后研究生们把反应釜一个个打开,取出里面的产物,拿去昂贵的进口电镜下面,寻找他们要的东西。

1997年院士选举:中科大纳米研究对中国科研体系的深远影响

很多纳米研究人员整日在电镜下婆娑

有了高位,就有了大量资金、有了大量的新闻报道、有了大量的声望、有了大量的学生、有了更大量的论文,可以拿到更大量的资金,可以买更昂贵的设备,发更多的论文。

结语

1997年院士选举:中科大纳米研究对中国科研体系的深远影响

纳米管、纳米线、量子点、石墨烯、钙钛矿,无一不是采用了类似的运作,无一不是“短平快的纳米研究思维+短平快的SCI评价体制”的催化剂。

近几年,这些“短平快”院士层出不穷,中国科研资源的半壁江山拱手相送。而我们的EUV光源呢?我们的紧凑型加速器呢?

中国不缺大量廉价博士、博士后劳动力,国家的科研经费被拿去采购一代又一代的高精尖进口设备,但是国家很多核心科技无人问津!

中国的大批研究生,只需要学好英文,参照以上的纳米论文模式,就可以发表一篇篇高影响因子的SCI论文,然后成为科学家。

而真正需要攻关的课题无人问津,开始荒芜。

很多家长,并不知道他们的孩子从事的是如此的科研。

很多大众,并不知道科研能如此的儿戏。

很多年轻人,并不知道他们辛苦读书20载,考研成功,却被拉入撰写SCI论文的学术游戏。

这样的短平快+SCI评价体制,已经深入中国科研体系。

参考:

中科大钱逸泰院士演讲PPT: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8/0323/158254709.shtm

中国纳米研究白皮书:http://www.naturechina.com/public/upload/pdf/2019/08/21/5d5ce8e59ca1c.pdf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5

标签:院士   中国   纳米   科研   短平快   中科院   因子   深远   体制   教授   体系   学术   评价   模式   材料   论文   技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