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球走向深空:人类航天探索历程

撰文:汪毓明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执行院长、中科院比较行星学卓越创新中心主任、中科院B类先导专项“类地行星的形成演化及其宜居性”首席科学家。
  今天的话题放在这个时候讲是很应景,因为今年是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成功发射50周年。这里必须要提到一位非常伟大的科学家——赵九章先生。他是我所在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当时为“应用地球物理系”)的首任系主任,两弹一星元勋,也是“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总设计师,是中国人造卫星事业的倡导者和奠基人。前不久我国首次深空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真正迈出了深空和行星探测的第一步。 “天问一号”的13个科学载荷之一星载磁强计就是由我们团队花了将近5年时间研制出来的。

我们的地球

地球是一颗非常普通但又不同寻常的星球。在这颗星球上,有高山流水、有花,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植物、各种各样的生命,还有人类的活动。但是从宇宙角度来看,在浩瀚的宇宙中,它只是一粒尘埃。


从地球走向深空:人类航天探索历程

这张照片是“旅行者号”在1990年2月14日拍摄的。那天是情人节,这种日子大家一定不会忘记的,“旅行者号”也不会忘记。在它要遨游到太空更远的地方时,“旅行者号”往它的情人——地球,看了最后一眼。如果没有蓝色的圆来圈画,你可能根本找不到地球的位置。在浩瀚的宇宙当中,地球真的只是一粒尘埃。

自古以来,伟大的科学家、哲学家都会问这样一些“终极问题”:我们到底从哪里来,又将要到哪里去?我们是否孤独?去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就有一半颁给了环绕类太阳恒星运行的系外行星的发现者。系外行星发现为什么这么重要,是因为它从科学上证实了孕育生命的行星在宇宙中并不唯一。不只有地球,不只有太阳系,这种行星确实存在于另外一个恒星系。系外行星发现之前,所有对地外文明的想象,其实都停留在想象中、停留在哲学层面,系外行星的发现第一次把它提升到科学层面。这个话题也成为很多电影的主题,例如《火星救援》、《流浪地球》。地球非常独特,它处在太阳系的宜居带内,而同样处在宜居带的还有另外两颗行星,一个是金星,一个是火星。但为什么它们两个和地球不一样呢?地球未来会往哪个方向发展?金星上面有浓密的大气,非常炙热,可以说温室效应非常严重。火星因为质量相对较小,束缚不了那么多大气,大气逃逸很快,所以现在非常荒芜。这些是地球的过去,还是会成为地球的未来?

从地球走向深空:人类航天探索历程

站在地球的角度去研究地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其实是比较困难的,因为样本孤立,而且整个人类历史在地球漫长的46亿年演化历程中非常渺小。如果把整个地球的演化当做24小时,人类的历史不到一分钟,人类的文明史只有0.1秒。更何况过去的5亿年发生了5次生命大灭绝,所以可以说人类文明史非常微不足道。

从地球走向深空:人类航天探索历程

地球为什么会演化成现在这种宜居的状态?地球未来会走向什么方向?我们要到深空去寻找答案,因为那里有更多的样本可以供我们研究。下面这张照片是我非常喜欢的,它是我原来的一个本科生在内蒙古正镶白旗拍摄的。因为没有灯光污染,满天繁星十分清晰。这满天繁星也是自古以来多少人向往的地方,它推动着天文航天等科学领域的进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8

标签:旅行者   地球   人类   火星   人造卫星   文明史   太阳系   外行   行星   航天   大气   科学家   历程   宇宙   走向   未来   生命   科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