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时期的贪官,靠卖官在家里养乐队

一个王朝最大的病,就是吏治腐败。而这样的病,到了一定时候,一定会大规模发作。乾隆时代号称盛世,但是,在其后半段,吏治问题已经相当严重。皇帝无条件信任权臣和珅,一个大贪官下面不仅有千千万万的小贪官,而且结成一个网络,上下一气,营私舞弊,无所不用其极,曲意逢迎,欺上瞒下。

乾隆时期的贪官,靠卖官在家里养乐队


清朝的官僚体系到了乾隆末年,已经进入加速腐朽期。乾隆死后、和珅倒台之后暴露的一个湖南卖官大案,就是一个典型。


卖官案的主角,是湖南布政使郑源璹。清朝的规矩,由吏部发遣到各省的官员,补哪个缺,什么时候补,是布政使得职权。但是,由于总督巡抚负有监察管理各省之责,所以,很多时候,总督巡抚也能管到这个事儿,甚至很多人事安排很多时候是总督巡抚说了算。但是,这个郑源璹走了和珅的门路,来头比较大,因此,当时的湖南巡抚姜晟只能让着他,不插手人事。

乾隆时期的贪官,靠卖官在家里养乐队

郑源璹卖官,相当特别。但有新官到任,他就说,你该补的那个缺儿,现在有人处理,你得先候着,如果时间长了,我给你调剂一个更好的。但是,一个月过去了,两个月过去了,一年半过去了,就是没有消息。眼睁睁,那个缺儿就在那儿,他就是可望不可即。眼看着川资要用完了,一打听,说是要补缺得使钱,数目还不小。


这时候,就会有人来给候补的官儿出主意,说可以通知你所要候补的那个府县的书吏衙役,让他们先给你垫上。到了这般田地了,病笃乱投医,不是办法也是办法了。


事实上,只要候补官答应,自然会有人通知那个地方的书吏衙役,带着银子就来省城了,钱一交上去,补缺的任命立即下来,官员就可以到任了。然而,还没到任,就花了人家一大笔钱,以后书吏为非作歹,肆意滥取,加倍浮收,就没有人管了。

乾隆时期的贪官,靠卖官在家里养乐队

但有案子,衙役吃完原告吃被告,两边勒钱,但有大案,连同相邻四舍,都不得安宁。有盗案,被盗了财物不能告官,告了之后,枉费钱财,也抓不到盗贼,抓到了也会得钱买房。所以,人们都说,“被盗经官重被盗”,意思是被窃之家经官府办案的花费,等于再次被窃。


其实,乾隆时代,的确要打点一下布政使和督抚,早就是惯例。郑源璹的胃口太大,但官员自己带的银两,显然不够多。而郑源璹的这个损招,等于是鼓励官员从任上先行支钱,这样的话,卖一个缺,所费至少可以得万两。只要把候补官员逼到走投无路,大抵都可以遂愿。只要不肯顺从的,就一直让他候补下去。比如说,湘乡县的知县张博,说起来已经到任七年了,但实际到任才不过四个月。而湘潭县知县卫际可实授已经五年,根本都没有到任。


就这样胡来,让郑源璹捞得肥肥的。当然,他所得的相当部分得孝敬和珅。而他家里的人,竟然有四百之多,养两个戏班子,招摇得很,都指着他吃饭发财。有和珅罩着,任你是谁,都拿他无可奈何。和珅倒台之后,他的事才被揭出来。最后,经过查实,不仅丢了乌纱,而且丢了脑袋。


《清史稿》载:“乾隆季年,诸贪吏首(王)覃望,次则郑源璹。”在清查郑案后,“收发库项,加扣平余数逾八万,署内眷属几三百人,自诩优伶,服官奢侈”。


他家里的人,竟然有四百之多,养两个戏班子,招摇得很,都指着他吃饭发财。有和珅罩着,任你是谁,都拿他无可奈何。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8

标签:乾隆   湘潭县   湘乡   贪官   书吏   戏班子   衙役   吏治   巡抚   知县   总督   湖南   招摇   大案   官员   时期   乐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