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达芬奇到底什么时候能来?

FW CyberMed丨赛博医客

国产达芬奇到底什么时候能来?

听医疗器械圈的资深人士说过一个故事,去世不久的“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院士生前看到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的时候,是这么评价的:“东西是好东西,就是中国人用不起。”

吴老短短的几个字道出了这个行业现状:手术机器人是趋势,但是困境在于价格太昂贵。中国人想要用得起它,全靠进口产品和技术不现实。2500万人民币/台的成本,每年150万人民币的耗材费用,比传统手术高出2-3万的/次的费用:无论是对医院还是个人,这都不是一笔不需要眨眼就能支付的费用。

01行业的“达芬奇”之痛

但是手术机器人的优势又不言而喻。

"从手术机器人开始,医疗器械正式从诊断进入治疗的角色了。"资深业内人士如此评价手术机器人对行业的影响。

与传统的支架或是球囊等单一器械相比,手术机器人明显是一套智能化的集成系统,集成了软件、硬件、光学等各个领域,称之为医疗装备都不为过。

对于医生来说,手术机器人能完成人完成不了的手术。与直觉医疗时代对医生的高度依赖不一样的是,由机器人辅助的手术标志着医疗进入了精准医疗时代。在传统的开放式手术中,患者的痛苦大、手术耗血量多、而且对医生的依赖度高。

国产达芬奇到底什么时候能来?

以骨科手术中的骨盆骨折复位手术为例:

一项骨盆骨折复位内固定手术,传统手术中需要切开复位、内固定,该过程至少出血 3000 毫升,超过人有效循环血量,需要大量输血。而血库告急、临床用血紧张一直是高居各家医疗机构、甚至全国医疗圈前几位的话题。

如果采用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手术,以国产天智航的天玑(TiRobot)为例,患者在术后仅留下3个1厘米左右、1个4厘米左右的切口,术中和术后出血量少于50毫升,手术安全性得到保障的同时,手术过程中的辐射减少达70%以上。

怎么做到的呢?“天玑”通过骨科大数据实现计算机三维可视化重建骨骼模型、智能规划手术路径、精准植入内固定物等关键技术,帮助医生精准定位,让手术路径更加精确。

除了骨科手术,对于普通外科手术来说,除了以上提到的伤口小、出血量少等明显优点之外,通过自然腔道进行手术可能是很多Z世代人群的高优先级需求。因为,这意味着也许做完胆囊手术还能照样穿比基尼。

对于医院来说,病人创口小和出血量小的背后是床位周转率的提高。资料显示,以早期肝脏肿瘤细胞切除为例,同样做小肝癌切除,按照以往开腹手术,患者至少要住院12-14天,但如果用手术机器人,大概5天就能出院。这意味着加快了床位的流转率,一张病床可以服务更多患者,极大缓解了医院病床紧张带来的医患压力。

另外,传统手术一般需要4个医生一组,一天手术量在3-4台,而使用“达芬奇系统”,只需要1个主刀医生就可以完成整个手术流程,其余3位医生就可以进行其他的手术。哪怕在传统腹腔镜手术中最困难的缝合、打结等流程上,即使不会做腹腔镜手术的医生也可以操作得很自如,这在无形中增加了医疗服务的供给能力,拓展了医疗服务的潜力。

如此多的好处,但也架不住一个字:贵!

02卡住国产手术机器人“脖子”的五只手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中国每年进行的机器人辅助腔镜手术数量,已由2015年的11,445例增加到2020年的47,379例,扩张3.1倍,并预期自2020年进一步增加至2026年的681,098例,扩张13.4倍,2020年及2026年的渗透率分别为0.5%及3.0%。

而在机器人手术大国的美国,2017年的机器人手术的渗透率已经是4%。

中国手术机器人普及率低的原因中,以下两点提及率最高:一,从供应端分析,手术机器人研发周期长,且受到上游原材料供应和技术水平的制约,无法进行大规模生产,从而导致下游普及率低;二,从需求端分析,国外进口手术机器人成本高,耗材和维护费昂贵,目前只有少部分一级医院有购买实力,直接导致中国手术机器人普及率低。

换句话说,只要有性价比高、便宜好用的手术机器人,市场将井喷。

“天玑”们应运而生。

“天玑”是天智航的第三代产品,天智航是我国骨科手术机器人行业的领军企业,第三代“天玑”骨科手术导航定位机器人是治疗设备及器械类唯一的“国际原创”产品。

即便如此,“天玑”与达芬奇的差距依然遥远。业内有人用“小学生”和“博士生”来比喻两者之间的差距,最简单的一个例证是:“天玑”用一个指令控制5个伺服机器,而达芬奇用一个指令控制64个伺服机器。

这正是目前卡住中国手术机器人市场的第一只手:核心零部件。

国产达芬奇到底什么时候能来?

手术机器人核心零部件主要由控制系统、驱动系统和执行系统构成,分别对应伺服电机、减速器和控制器三大核心零部件。这三大零部件占机器人成本的70%,其中伺服电机的成本约占20%,减速器的成本约占35%,控制器的成本约占15%。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这三大核心零部件主要从美国、日本和德国等发达国家进口,整体议价能力低。

研究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伺服电机市场中,日本和欧美企业占据主导地位,中国本土企业市场占比仅有10%;而机器人的精密减速技术一直被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垄断;在三个核心零部件中,中国机器人控制器的产品与国外差距最小,但在稳定性、响应度和二次开发平台的易用性方面有进一步提升空间。

除了核心零部件,中国手术机器人需要攻克的另外四个难题包括:机器人的控制算法,图形学算法,运动控制,力反馈系统。

化解了卡脖子的这五只手,国产可替代将指日可待。“这一天到来,它的意义不亚于两弹一星”,业内人士这么表示自己的期待。

03国产可替代的底气

2021年6月10日,微创医疗分拆微创医疗机器人赴港上市。手术机器人是一条高壁垒高增长的赛道,虽然微创医疗机器人账面依然亏损,但这一消息还是极大地振奋了国内手术机器人行业。

目前来看,国产手术机器人开始有了“存在感”,并逐渐撑起市场热度,红杉和高瓴资本已重仓进场。

其实,中国自产的手术机器人的关键技术已经在中国市场上应用起来。

2014年,天津大学自主研发的“妙手”手术机器人系统面世,打破了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垄断局面,其核心软件、硬件和材料均由中国自主研发。

与达芬奇系统相比,“妙手”系统在以下两方面获得突破:一,材料系统利用融合柔性材料制作,体积比达芬奇系统更小,能够有效提高手术操作的灵活性,成本也相对更低。二,在技术开发方面,妙手系统从镜片膜制造和组装工艺到成像系统均为自主研发,提高了系统集成时减少传输的延迟和提高技术融合的可行性。如今,“妙手”机器人已经进入市场,实现远程做手术,开始了“中国模式”的探索。

国产达芬奇到底什么时候能来?

前文提到的“天玑”是全球首台能够开展脊柱全节段、骨盆以及四肢骨折技术的骨科机器人系统,手术定位精度可以达到0.8毫米,已是国际先进水平。

“CAS-R-2”是华志医疗旗下的核心产品,它可以让患者在清醒状态下完成手术,创口只有2mm,术后3-5天即可出院,且不留瘢痕,临床中精度可达0.8mm以内,是目前中国临床数据精度较高的外科手术机器人,而且是100%国产研发,自主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生产,其机身售价仅为法国ROSA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的30%。

推动中国手术机器人产业进步的,除了不断发展的技术,还有国家的政策利好。《十三五》、《中国制造2025》、《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等政策都在推动医疗机器人产业加速发展。

另外,中国是制造业大国,在中国由制造大国向高端装备制造强国转变的道路上,手术机器人产业和其所在的“工业4.0和新医疗”版块占有极其重要的一席之地。这可能是中国手术机器人市场得以快速发展的根本力量。

“这一天,会比你们想像的快很多。”上述业内人士透露。


国产达芬奇到底什么时候能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2

标签:达芬奇   骨盆   妙手   骨科   中国   机器人   零部件   手术   机器   核心   成本   医生   医疗   系统   市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