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中国传统古民居,如诗如画的田园生活

作为当下住在冷冰冰的、千篇一律的钢筋混凝土楼房里的都市人,你是否羡慕古人怡然自得、如诗如画的田园生活呢?抽个时间,为自己放个假,到乡村去,到大山中去,中国各地风格迥异的民居也许就是你的答案。

盘点中国传统古民居,如诗如画的田园生活

中国的民居是我国传统建筑中的一个重要类型。我国传统建筑有两大体系,官式的和民间的。官式的建筑如宫殿、坛庙、陵寝、寺庙、宅第等,民间建筑如民居、园林、祠堂、会馆等。

民居,作为传统建筑内容之一,因它分布广,数量又多,并且与各民族人民的生活生产密切相关,故它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和浓厚的民族特色。我国地域辽阔,民间建筑包罗万象,这里只介绍其中几种。

1、山西乔家大院

盘点中国传统古民居,如诗如画的田园生活

乔家大院又名在中堂,位于山西省祁县乔家堡村,始建于1756年,整个院落呈双“喜”字形,分为6个大院,内套20个小院,313间房屋,建筑面积4175平方米,三面临街,四周是高达10余米的全封闭青砖墙,大门为城门式洞式,是一座具有北方传统民居建筑风格的古宅。

乔家大院陈展有5000多件珍贵文物,集中反映了以山西晋中一带为主的民情风俗;

盘点中国传统古民居,如诗如画的田园生活

乔家大院是一座雄伟壮观的建筑群体,设计之精巧,工艺之精细,体现了中国清代民居建筑的独特风格,大院还有更迷人处,那就是随处可见的精致的板绘工艺和巧夺天工的木雕艺术,砖雕工艺更是到处可见,题材非常广泛。具有相当高的观赏、科研和历史价值,是一座无与伦比的艺术宝库。

2、陕西姜氏庄园

盘点中国传统古民居,如诗如画的田园生活

姜氏庄园位于米脂县城东南16公里桥河岔乡,建于清朝同治年间。姜氏庄园由该村首富姜耀祖请北京专家设计,招聚县内能工巧匠兴建而成,前后用时十三年。姜氏庄园设计巧妙,施工精细,布局紧凑,由上而下,浑然一体。对外严于防患,院内互相通联,是陕北罕见的庄园建筑。

庄园由下院、中院、上院和寨墙等部分组成,占地40余亩,背靠牛家梁山,面对安寨山,犹如一座坚固的山寨城堡。庄园前以块石垒砌,垛墙高9.5米,宽24米余,易守难攻。主体建筑为陕西地区最高等级的“明五暗四六厢窑”式窑洞院落。庄园三院暗道相通,四周寨墙高耸,对内相互通联,对外严于防患,整个建筑设计奇妙,工艺精湛,布局合理,浑然一体,是全国最大的城堡式窑洞庄园,也是汉民族建筑的瑰宝之一。

盘点中国传统古民居,如诗如画的田园生活

盘点中国传统古民居,如诗如画的田园生活

盘点中国传统古民居,如诗如画的田园生活

姜氏庄园建筑规模宏大,雄伟壮观,内涵丰富。院内套院,窑内套窑,门外套门,门内有门,给人一种迷宫式的感觉。每一款匾额都有讲究,或阐述一个道理,或写出一片心境,可谓是“求工于一笔之内,寄情于点画之间”;每一块墙基石都是故事,或祝愿金榜题名,或颂扬忠孝两全,不愧是“装饰于教化相融,艺术与精神共存”。这无处不在、无处不精的砖、木、石三雕艺术,更是巧夺天工。姜氏庄园融独特的窑洞建筑艺术和浓郁的民俗风情为一体,展现了人类文明史上罕见的黄土人文景观。

3、山西王家大院

盘点中国传统古民居,如诗如画的田园生活

王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灵石县城东12公里处的静升历史文化名镇,是清代民居建筑的集大成者,由历史上灵石县四大家族之一的太原王氏后裔——静升王家于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年间先后建成,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以上。

整体格局

王家大院的建筑格局,继承了中国西周时形成的前堂后寝的庭院风格,既提供了对外交往的足够空间,又满足了内在私密氛围的要求,做到了尊卑贵贱有等,上下长幼有序,内外男女有别,且起居功能一应俱全,充分体现了官宦门第的威严和宗法礼制的规整。

盘点中国传统古民居,如诗如画的田园生活

高家崖建筑群大小院落35座,房屋342间,主院敦厚宅和凝瑞居皆为三进四合院,每院除有高高在上的祭祖堂和两旁的绣楼外,又都有各自的厨院、家塾院,并有共用的书院、花院、长工院、围院。周边堡墙紧围,四门择地而设。大小院落既珠联璧合,上下左右相通的门多达65道,又独立成章。

盘点中国传统古民居,如诗如画的田园生活

院落特色

红门堡建筑群,是堡,又似城,依山而建。从低到高分四层院落排列,左右对称,中间一条主干道,形成一个很规整的“王”字造型。同时隐含“龙”的造型。堡内88座院落各具特色,无一雷同。

4、北京四合院

北京四合院,即合院建筑之一种,所谓合院,即是一个院子四面都建有房屋,四合房屋,中心为院,这就是合院。一户一宅,一宅有几个院。合院以中轴线贯穿,北房为正房,东西两方向的房屋为厢房,南房门向北开,所以叫作倒座。一家人有钱或人口多时,可建前后两组合院。

北京正规四合院一般以东西方向的胡同而坐北朝南,基本形制是分居四面的北房(正房)、南房(倒座房)和东、西厢房,四周再围以高墙形成四合,开一个门。大门辟于宅院东南角“巽”位。房间总数一般是北房3正2耳5间,东、西房各3间,南屋不算大门4间,连大门洞、垂花门共17间。如以每间11-12平方米计算,全部面积约200平方米。

盘点中国传统古民居,如诗如画的田园生活

四合院中间是庭院,院落宽敞,庭院中植树栽花,备缸饲养金鱼,是四合院布局的中心,也是人们穿行、采光、通风、纳凉、休息、家务劳动的场所。 四合院是封闭式的住宅,对外只有一个街门,关起门来自成天地,具有很强的私密性,非常适合独家居住。院内,四面房子都向院落方向开门,一家人在里面和和美美,其乐融融。

北京四合院造型风格又有什么特点呢?简而言之,朴拙之美。

说其朴,是指它没有官式建筑那种辉煌的琉璃、繁杂的斗栱、绚丽的和玺,旋子彩画,而是以青砖、灰瓦、素石、黑栗色木柱以及淡雅的苏式彩画自成一体。

论其拙,它没有江南民居那种翼角飞起、柱梁轻盈的俏丽,而是用厚重的墙体,刚直的屋脊,檐口等表达着粗放的风韵。

盘点中国传统古民居,如诗如画的田园生活

5、康百万庄园

盘点中国传统古民居,如诗如画的田园生活

康百万庄园,又名河洛康家,位河南省巩义市(原巩县)康店镇,始建于明末清初,是十七、十八世纪华北封建堡垒式建筑的代表。

康百万是明清以来对“中原活财神”康应魁家族的统称,康氏家族前后十二代人在这个庄园生活,跨越了明、清和民国三个时期,共计400余年,庄园也从最初的山腰建至山顶。

康百万庄园临街建楼房,靠崖筑窑洞,四周修寨墙,濒河设码头,集农、官、商风格为一体,布局严谨,规模宏大。总建筑面积64300平方米,有33个院落,53座楼房,1300多间房舍和73孔窑洞。分为寨上主宅区、寨下住宅区、南大院、祠堂区、作坊区、菜园区、龙窝沟、金谷寨、花园、栈房区等十余部分,全庄园由19部分组成,占地240余亩,是一座集“古、大、雅、美”于一体的恢弘建筑群,被称为十七、十八世纪华北黄土高原封建堡垒式建筑的代表。

盘点中国传统古民居,如诗如画的田园生活

庄园始建于明朝中叶,明清之初,初具规模。在建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寺沟、张沟等明代楼院,龙窝沟、寨上主宅区、南大院、栈房区、店铺、饲养区、祠堂、木材厂、造船厂、金谷寨等不同功能的清代建筑,辅以碑楼、牌坊、花园等辅助建筑,从而形成了一个依山傍水、错落有致、功能齐全的大庄园。

6、皖南民居

皖南古村落位于古徽州(今安徽省黄山市绩溪,江西婺源)境内,西递宏村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两处古民居,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文化的典型代表——徽州文化的载体,集中体现了工艺精湛的徽派民居特色,

皖南古村落建设和发展在相当程度上脱离了对农业的依赖。古村落居民的意识、生活方式及情趣方面大大超越了农民的思想意识和一般市民阶层,追求与文人、官宦阶层相一致的生活情趣,因此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皖南古村落民居采用不同的装饰手法,建小庭院,开凿水池,安置漏窗、巧设盆景、雕梁画栋、题兰名匾额、创造优雅的生活环境,均体现了当地居民极高的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

盘点中国传统古民居,如诗如画的田园生活

盘点中国传统古民居,如诗如画的田园生活

“粉墙黛瓦”是徽派建筑的主要特征,远远望去,好似一幅精致优雅的水墨画。错落有致的马头墙不仅有造型之美,更重要的是它也防火墙,能阻断火灾蔓延。

盘点中国传统古民居,如诗如画的田园生活

徽派民居的特点之一是高墙深院,一方面是防御盗贼,另一方面是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迁徙家族获得心理安全的需要。 徽派民居的另一特点是以高深的天井为中心形成的内向合院,四周高墙围护,唯以狭长的天井采光、通风与外界沟通。雨天落下的雨水从四面屋顶流入天井,俗称“四水归堂”,也形象地反映了徽商“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心态。

7、水乡周庄

周庄,是一座江南小镇,有“中国第一水乡”之誉。小桥流水人家,石板黑瓦白墙,临河水阁,一派古朴幽静的景象。

周庄位于苏州昆山,是江南六大古镇之一, 周庄历史悠久,是典型的江南水乡风貌,有独特的人文景观,是中国水乡文化和吴地方文化的瑰宝

周庄镇60%以上的民居仍为明清建筑,仅0.47平方公里的古镇有近百座古典宅院和60多个砖雕门楼。

盘点中国传统古民居,如诗如画的田园生活

8、福建客家土楼

盘点中国传统古民居,如诗如画的田园生活

福建土楼,因其大多数为福建客家人所建,故又称“客家土楼”。土楼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末、清代和民国时期。以土、木、石、竹为主要建筑材料,利用未经烧焙的土并按一定比例的沙质黏土和黏质沙土拌合而成,用夹墙板夯筑而成的两层以上的房屋。

福建土楼作为福建客家人引为自豪的建筑形式,是福建民居中的瑰宝。同时又揉进了人文因素,堪称“天、地、人”三方结合的缩影.数十户、几百人同住一楼,反映客家人聚族而居、和睦相处的家族传统。因此,一部土楼史,便是一部乡村家族史。土楼的子孙往往无须族谱便能侃侃道出家族的源流。

外形

福建土楼是以土作墙而建造起来的集体建筑,呈圆形、半圆形、方形、四角形、五角形、交椅形、畚箕形等,各具特色。土楼最早时是方形,有宫殿式、府第式、体态不一,不但奇特,而且富于神秘感,坚实牢固。楼中堆积粮食、饲养牲畜、有水井。若需御敌,只需将大门一关,几名青壮年守护大门,土楼则像坚强的大堡垒,妇孺老幼尽可高枕无忧。由于方形土楼具有方向性、四角较阴暗,通风采光有别,所以客家人又设计出通风采光良好的圆土楼。现存的土楼中,以圆形的最引人注目,当地人称之为圆楼或圆寨。

盘点中国传统古民居,如诗如画的田园生活

作用

福建土楼属于集体性建筑,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其造型大,无论从远处还是走到跟前,土楼都以其庞大的单体式建筑令人震惊,其体积之大,堪称民居之最。在我们参观的土楼中最普通的圆楼,其直径大约为50余米,三、四层楼的高度,共有百余间住房,可住三、四十户人家,可容纳二三百人。而大型圆楼直径可达七八十米,高五六层,内有四五百间住房,可住七八百人。从土楼这种民居建筑方式体现了客家人聚族而居的民俗风情。

盘点中国传统古民居,如诗如画的田园生活

材质

福建土楼的墙壁,下厚上薄,厚处有的竟达1.5米。夯筑时,先在墙基挖出又深又大的墙沟,夯实在,埋入大石为基,然后用石块和灰浆砌筑起墙基。接着就用夹墙板夯筑墙壁。土墙的原料以当地粘质红土为主,掺入适量的小石子和石灰,经反复捣碎,拌匀,做成俗称的“熟土”。一些关键部位还要掺入适量糯米饭,红糖,以增加其粘性。夯筑时,要往土墙中间埋入杉木枝条或竹片为“墙骨”,以增加其拉力。就这样,经过反复的夯筑,便筑起了有如钢筋混凝土般的土墙,再加上外面抹了一层防风雨剥蚀的石灰,因而坚固异常,具有良好的防风,抗震能力。

盘点中国传统古民居,如诗如画的田园生活

布局

圆楼是当地土楼群中最具特色的建筑,一般它以一个圆心出发,依照不同的半径,一层层向外展开,如同湖中的水波,环环相套,非常壮观。其最中心处为家族祠院,向外依次为祖堂、围廊,最外一环住人。整个土楼房间大小一致,面积约十平方米左右,使用共同的楼梯,各家几乎无秘密可言。

土楼结构有多种类型,其中一种是内部有上、中、下三堂沿中心轴线纵深排列的三堂制,在这样的土楼内,一般下堂为出入口,放在最前边;中堂居于中心,是家族聚会、迎宾待客的地方;上堂居于最里边,是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除了结构上的独特外,土楼内部窗台、门廊、檐角等也极尽华丽精巧,实为中国民居建筑中的“奇葩”。

盘点中国传统古民居,如诗如画的田园生活

9、吊脚楼

吊脚楼,也叫“吊楼”,为苗族(重庆、贵州等)、壮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家族等族传统民居,在渝东南及桂北、湘西、鄂西、黔东南地区的吊脚楼特别多。吊脚楼多依山靠河就势而建,呈虎坐形,以“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为最佳屋场,后来讲究朝向,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

盘点中国传统古民居,如诗如画的田园生活

依山的吊脚楼,在平地上用木柱撑起分上下两层,节约土地,造价较廉;上层通风、干燥、防潮,是居室;下层关牲口或用来堆放杂物。

盘点中国传统古民居,如诗如画的田园生活

10、新疆高台民居

新疆,古称西域,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同时又与中国其他各地迥然不同。在新疆有句话:“没来过喀什,就等于没来过新疆。”喀什是西域文化的集大成之地,而位于喀什市的高台民居,又是西域文化皇冠上的一颗明珠。

盘点中国传统古民居,如诗如画的田园生活

高台民居是新疆喀什市老城东北端一处建于高40多米、长800多米黄土高崖上的维吾尔民族聚居区,距今已有600年历史,是喀什展示维吾尔古代民居建筑和民俗风情的一大景观。

维吾尔族人居住文化中最核心的一点就是对家和故土的依恋。维吾尔族人世代聚居,家族人口增多,增建的房间占去院落的一部分,再沿墙体扩建加高一层甚至两层。房子顺着山势,室内外空间布置不受对称等概念的束缚,充分利用地形和空间,错落有致。后来又出现了巧妙的“过街楼”,从二楼跨街过巷搭过对面,既不影响楼下行人行走,也不影响楼上人居住。除了最多见的“过街楼”外,还有占街面一半的“半街楼”。在小巷深处还可看到将楼房盖在小巷十字路口上的“悬空楼”。从远处望去就象立在小巷内的炮楼或是碉堡。

盘点中国传统古民居,如诗如画的田园生活

盘点中国传统古民居,如诗如画的田园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4

标签:皖南   高台   维吾尔   喀什   窑洞   新疆   福建   院落   民居   庄园   中国传统   中国   田园   四合院   家族   建筑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