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理论:简单就是合理


“朴”就是生命系统将全部智慧用于求生存的状态。本论用“朴”当作表达或衡量事物自然平衡状态的工具。“朴”是系统内在平衡和有序的重要特征,表现为自然而然+无智无欲。系统“朴”的状态与系统自我平衡呈正相关:系统愈接近“朴”愈能自我平衡,愈远离“朴”就愈不能自我平衡。“朴”类似于热力学第二定律中的“熵”,但“熵”代表系统无序程度,而“朴”代表人的有序程度。人愈远离朴,好比是“熵增”,表明人愈不平衡。

“朴”可以计量,当生存智慧—求存求活=0时,即剩余智慧等于“0”,或智慧与生存平衡时谓之“朴”。无智无欲谓之朴,“无智”就是剩余智慧等于0,“无欲”就100%的求存求活。所以,“朴”是一个表达个人(系统)“剩余智慧→求名求利”的程度和状态的概念:自然我→朴;当然我→远离朴;超然我→回归朴。一个人的剩余智慧愈多愈求名求利就愈远离朴;剩余智慧愈少愈不求名求利就愈“朴”。人的全部智慧用于求存求活状态就是“朴”——也是一般平衡论用于衡量和评判一个人本质特征的工具。

“朴”与生存模式的内在联系是:第一存在模式为“朴”;第二存在模式则远离朴;第三存在模式回归朴。 “朴”与“三我一体”的关系是:自然我为“朴”;当然我远离于朴;超然我回归于朴。“朴”是衡量和评判“我”的尺度和标准,表达一个人的内在是否平衡。“朴”是一个用于表达人内心平衡程度的概念,朴代表着平衡,远离朴就是不平衡,回归朴就是重新达到平衡。天之道朴,人之道远离于朴,圣人之道回归于朴。“朴”是一个与“涅槃”和“天人合一”有着较大面积交集的概念,它们交集之处就在“自然”。当100%朴时就是天人合一。生命一旦回归原始状态,其本能中的原始记忆——所谓的潜意识就可能被激活。各门修行都有一个如何返朴归真——生命回归原始状态的过程。

人生不同阶段,从“朴(平衡)→远离朴(不平衡)→回归朴(新平衡)”:初生婴儿,生存智慧→求存求活(自然平衡),剩余智慧为0时就是“朴”,就是“自然我”;随着年龄增长,渐渐产生剩余智慧,慢慢远离“朴”,变得不“朴”。到成年时,剩余智慧到达高峰值,最不“朴”,就是“当然我”;剩余智慧愈多,求名求利愈甚,就愈远离朴——趋向不朴。年迈时,剩余智慧及名利欲衰减,重新回归于“朴”。所谓返朴归真、返老还童,就属于人生回归朴的平衡心态。“朴”是人的自然品格,而回归于朴则是人生的修炼和境界。

“朴”应当是剩余智慧、求名求利、遗传因素、名利环境、年龄等多个变量的函数。譬如,一个人的“朴”与其生存环境相关:愈亲近自然愈“朴”,愈远离自然愈远离“朴”;受功利教育愈少愈“朴”,受功利教育愈多愈远离“朴”;使用天然的木头和石头工具比使用金属工具者“朴”;山村里人比城市里人“朴”;劳力者比劳心者“朴”;山民比市民“朴”;工人比商人“朴”;穷人比富人“朴”;跟动物打交道比跟人打交道的“朴”;民比官“朴”;古比今“朴”,所谓人心不古。总之,以生存为目标者“朴”,以名利为目标者远离“朴”。

人在远离“朴”时往往就表现出: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视正常为不正常,视不正常为正常,是非颠倒颠,成天瞎折腾,制造不平衡。愈简单愈“朴”,愈“朴”愈简单,愈复杂愈远离朴,愈远离朴愈复杂;人远离“朴”,就成为“器”:自己成为求名求利之工具,同时也成为别人求名求利之工具。回归“朴”时才是自己:名利乃我之工具,为我所用而不为其所役。人远离朴就会沦为名利之奴,为外物所累——为“名+利+情+权+钱+色”所困。

“朴”者才是真的,远离朴就变为伪的,伪即人为。“朴”者总是诚实,远离朴往往是虚假。“朴”者才有爱,远离朴由爱变成恨。“朴”者才是美的,远离朴也远离美。“朴”者往往为善人, 远离朴者往往是恶人。一个纯朴的人想坏也坏不到那里,一个远离朴的人想好也好不到那里。所有的真、善、美都源之于“朴”;而一切假、恶、丑都源之于“贪”。“朴”的实质是平衡,“真”是个人的内在平衡,“善”是人与人的平衡,“美”是与环境的平衡。后生可畏,畏在多欲;先生可敬,敬在不贪。孩童可爱,爱其纯朴;成人可厌,厌其复杂。

“朴”者可爱可敬,“贪”者可怕可恶。小孩可爱是因为小孩“朴”,女人美是因为女人“朴”,老人可敬也是因为老人已回归于“朴”。假如小孩拥有成人的剩余智慧,像成年人那样贪名贪利,这个小孩恐怕比成年人还要可恶可怕。女人倘若远离了“朴”就毫无美感可言,甚至令人作呕。要是一个老年人像年轻人那样求名求利的欲望,这个老年人肯定比年轻人更可恶可厌。天真的小孩才可爱,纯真的女孩才好逑,归真的老人才可敬。所以,“朴”是一个衡量真善美的价值标准。天人合一于质朴的“自然我”,天人不一是因远离朴的“当然我”。

回归“朴”、追求自然之“朴”也是人的一种天性。人往往会对自然之“朴”感到可爱,喜欢那个“朴”的“自然我”,愿与“朴”者交往。高尔基说过:“一切出色的东西都是朴素的。”马克思也认为,人最可爱的品格就是“淳朴”(马克思的自白)。老子的“复归于婴儿”、孟子的“赤子之心”说的都是“朴”。但人在第二存在模式下的共同取向总是希望自己拥有更多的剩余智慧、比别人更聪明,求得“名利最大化+自我为中心”的“当然我”。这种取向使得人类进化得越来越远离朴、远离自然。

抱朴者总不忘初心,念念不忘当初为了什么而出发,在人欲路上不会走得太远。对第二存在模式中的人而言,“朴”也是一种生存方式和策略,如洪应明所说“机械智巧,不知者为高,知之而不用者尤高。”在众人皆求“不朴”的名利场中,采用保持“朴”的状态,抱守第三存在模式,也是一种生存境界。凡人都不甘居别人之下之后,高人却反其道而下之后之,有剩余智慧而不求或少求名求利,若没有剩余智慧一样,虽知“机械机巧”而不用,所谓“大智若愚”者,往往可获得成功。回归于“朴”,就如同求生存一样也是人的一种本能。

朴者不贪,贪者不朴。“朴”者剩余智慧用于求存求活——超然我,表现为寡欲;远离朴者剩余智慧执着求名求利——当然我,表现为贪婪。远离朴者的最大特点就是“贪”。一个人如果对“名+利+情”都卸了去,自然就简单了;对“权+钱+色”都没了兴趣,自然就质朴了。远离朴的实质是不平衡,主要表现为心态不平衡,而人性中的求名求利的贪欲使人远离朴。返朴归真,终身不辱。一个人远离朴的实质是因求名求利所导致的不平衡,远离朴的人肯定已被红尘所污染,而返朴归真则是人生的理想境界。

大道至简,天道自衡。宇宙归元,万物初一。宇宙万物既复杂又简单,人间万象既简单又复杂。自然总是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而人类总是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万物的本质是平衡,复杂事物的本质往往就在简单之中,简朴的系统往往是合理的,合理的系统才能存在,存在的系统总是平衡的。学会用平衡的思维想宇宙,用平衡的法眼看万物,用平衡的智慧悟人生,用简朴的方法处理复杂的问题。简单就是合理,凡事简朴才可大可久。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6

标签:求名求利   简单   返朴归真   可敬   天人   不平衡   名利   剩余   状态   智慧   理论   自然   模式   可爱   工具   系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