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袍是怎么变成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国服的

旗袍是一种在近代被发明的中国女子的服装,是一种将清朝时期的满族旗装长袍和西式剪裁融合而成的衣服,旗袍的特点是“右斜襟、带装饰性盘扣、腿部开衩”,尤其以上海和香港的女性为代表,在20世纪广泛流行于中国。汉族女性日常服饰自宋代以降皆为上衣下裙或上衣下裤的“两截穿衣”样式,男性日常服饰则以道袍、直身等上下连裳的袍服类为主。清代推行剃发易服但只针对成年男性,即“男降女不降”,女性上衣样式虽然有受满族服装影响,但仍维持明朝服饰的两截穿衣样式,直至辛亥革命之后仍然未有明显改变。1921年,旗袍出现,让女子能穿着原本只有男性才能穿的袍子,体现了男女平等,后来更成为中华民国大陆时期的女性国服。

旗袍是怎么变成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国服的

民国初期广告上着旗袍的女子

清朝末期和中华民国大陆时期,旗袍在上海的上流社会非常风行,是名媛聚会社交的标准配备服装,这股风潮还传到了香港,由于上海和香港外国人数量众多,导致旗袍最终在外国人眼中成为“代表中国女性的服饰”。直至今日,旗袍仍为上海和香港在近代历史中的代表符号之一

旗袍是怎么变成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国服的

1920年的婉容和溥仪

旗袍中的“袍”一字是承袭自清朝满族服装体系中的“袍子”。这原本是一种骑马用的简便式战斗服,但是在满清入关之后,设计得越来越繁琐华丽。在清朝,满族女性所穿服装没有一个统一的称谓,满族女子的衣服除了被称为“旗装”以外,也被称为“衬衣、氅衣、骑装”等,但是在清朝很少有被直接称呼称为“旗袍”的情况。到了清末,汉人服装和旗装已经融合、满汉之间的界限已经模糊到无法被仔细定义。

旗袍是怎么变成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国服的

20世纪上半叶着旗袍的周璇

即使清朝灭亡后,也只有旗人和少数人穿用袍子,当时的人们虽然不经常穿着它,但对长衫、“袍子”这一男性服饰的概念却也不陌生。中华民国成立后,提倡五族共和,加上西风东渐,初受西方文化的熏陶的女性主张男女平权,可是四周的实际情形与理想相差太远,女性在羞愤之下排斥女性化的一切事物,于是蓄意模仿男性,穿上传统上属于男性服装的长袍,为现代旗袍的滥觞。她们希望通过穿着旗袍去反对“妇女被繁琐服装束缚,成为男人欣赏中的装饰物”的形象,更想在“称呼”上直接取得和男性一样使用“袍子”权力。这时期的旗袍风格严冷方正。上海女学生是现代旗袍最早的主要使用者,有上海女校以旗袍为校服。辛亥革命之后,在排满风潮的影响下,满洲妇女因为性命安全,大都抛弃纯粹的满洲旗装,改穿现代旗袍,导致花纹繁复、刺绣众多、长袖的贵族旗装的流行度在中国境内极速衰退。

旗袍是怎么变成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国服的

着旗袍的周璇、李香兰

旗袍在1925年开始流行于上海,初期的形制以仍然以“倒大袖”为主,只不过比起清朝的袍子已经简化了许多。学者研究指出,旗袍风尚的始发群体为上海的女学生群体,以当时其“女界领袖”的衣着引领地位和对西化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而论,当时最早经常穿着旗袍的是女学生。这时期旗袍开始流行于上层社会和娱乐界,富家太太和电影明星趋之若鹜。1920年代末,欧美女子盛行短裙,画家万籁鸣在1928年8月为《良友》杂志第29期设计若干新式旗袍,上海南京路的鸿翔旗袍店善加模仿,依照西方流行的人体曲线美加以重新剪裁,生产出短式旗袍,促成了海派服饰风格的形成。中华民国政府于1929年颁布法令,确定旗袍为国家礼服之一。

旗袍是怎么变成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国服的

1947年着旗袍的越剧十姐妹

在旗袍风行之前,无论是汉族的清汉女装还是满族的旗装,均有和上装相配的裙子、或者长裤,来将腿部遮盖。但这个传统现代旗袍的配置中被删除,除了1925年的旗袍萌芽期还有少量的“袍中穿裤”的记载外,其余所有时间的时尚主流均为“旗袍内不可穿裙子及长裤”,但可以穿合身的丝袜、甚至直接裸露小腿。军阀孙传芳曾经以“有伤风化”为由,一度下令禁止上海妇女穿旗袍。

到1940年代,旗袍更发展成展现女性曲线的收腰设计、大胆裸露,且穿着简单,而受到当时的知识界欢迎,穿旗袍的女性会被知识界认为是反传统的、独立自由的新中国女性。西方化的旗袍已经被认为是女性解放的象征,加上当时被列强侵略的社会氛围,穿着原本清代旗装反倒被人认为是封建反动的。这个风气由上海开始蔓延到全中国,让旗袍一度成为当时中国都市妇女、知识女青年的主要服装。即使落后地区的中国平民女性,也因为穿着简单、价格便宜、能和上流社会享受同等待遇这些原因,而纷纷改穿美观的现代旗袍。而非知识阶层的底层男性们,也乐于见到这种设计裸露的新式旗袍成为普遍服装,这些都导致旗袍最终脱离满族的服装体系,开始自成一派。 从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末,中国旗袍风行了20多年,改变了中国妇女长期来束胸裹臂的旧貌,让女性体态和曲线美充分显示出来,正适合当时的风尚,与当时女性解放密不可分。到30年代和40年代,旗袍已经成为城市女性重要服饰。而一般妇女,尤其是执教鞭的教师及年青学生,盛行穿着“阴丹士林”不褪色的蓝布旗袍。

旗袍是怎么变成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国服的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身着旗袍式服装的瑞典代表团女运动员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2

标签:旗袍   辛亥革命   中国   满族   袍子   中华民国   香港   清朝   上海   外国人   穿着   眼中   男性   年代   服饰   女性   服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