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推动国家、社会迈向高智商,在学校应该执行综合资质评价的政策

日本著名管理学家、经济评论家大前研一有一本著作,叫做《低智商社会》。他在书中说中国是典型的“低智商国家”,未来毫无希望成为发达国家。不管大前研一的说法正确与否,站在创新的角度来看迈向高智商社会的问题,学校只能做迈向高智商社会的抓手而不能做迈向低智商社会的推手。所谓“抓手”就是制定积极的鼓励性政策措施,调动人们读书的积极性,推动国家、社会迈向高智商。所谓“推手”就是制定的政策措施不切实际,存在着推动国家、社会迈向低智商的风险。

要推动国家、社会迈向高智商,在学校应该执行综合资质评价的政策

要推动国家、社会迈向高智商,在学校应该执行“综合资质”评价的政策,而不是“分数+综合素质评价”的政策。所谓“综合资质”评价,就是根据“学校成绩等于学习效率(反应迅速)乘学习时间”,“学习效率等于学校成绩(分数)除以学习时间”的方法,变考核“分数”为考核“思维反应迅速(学习效率)”。重点考核学生的综合思维反应。这样既便于区分人的特长(天赋),又便于培养人才。“分数+综合素质评价”的“综合素质评价”指的是在每个学期的期末或每个学年的期末,中等学校要组织一次对全体在校学生全面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评价的测评任务。将每位学生在小学六年和初中三年级(九年级)或高三的最后一次综合素质评价计入中考成绩、高考成绩和学生档案,作为高中录取和大学录取的参考或录取数据。综合素质评价一般分为“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合作与实践创新”、“运动与健康”、“审美”、“表现能力”六个维度。

要推动国家、社会迈向高智商,在学校应该执行综合资质评价的政策

“综合资质”评价与“综合素质评价”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其内容天壤之别。“综合资质”评价认为“好人”、“坏人”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标准区分,特别是对于尚处发育阶段的中小学生的人格及综合素养,包括今后的创新品格及核心素养与“综合资质”都是紧密相联的,不能拆分,只能加强教育引导,至少在目前的科学技术条件下是不能制定硬性的考核指标的。“综合资质”评价传承了“应试教育”的“分数”公平、公正、公开的优势,同时又具有区分人的特长培养人才的优势。由于有考核特长,即“因材施教”对“材(资质、天赋)”的识别和综合思维反应两条线,假如要作弊,需要冒法律和违反培养人才的规律“双重风险”,对普通老百姓来说无力而为也不愿为之,所以非常有利。

要推动国家、社会迈向高智商,在学校应该执行综合资质评价的政策

“分数+综合素质评价”认为在“应试教育”的“分数”“灯下黑”,无法区分选拔人才的背景条件下,人的“人格”和核心素养是可以拆分的,可以制定硬性的考核指准。不得不说的是,这种方法严重地存在着浇灭人的读书兴趣,动摇“应试教育(高考)”的“分数”公平、公正、公开的基础,导致“学得好”不如“拼爹拼妈”,即:继寒门再难出贵子,精英扎堆进名校,是马太效应的又一次胜利之后,再次增添社会新的不公平因素,做把国家、社会引向低智商的推手的风险,对不明真相的百姓有极大的不利风险。

要推动国家、社会迈向高智商,在学校应该执行综合资质评价的政策

“综合资质”评价虽然对少数人不利,但是它有利于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综合素质评价”虽然对少数人有利,但是它在某种程度上只能增添我们在低智商国家或低智商社会徘徊的时间。在目前国家高考制度尚未改革到位的情况下——执不执行“综合资质”评价制度,对于我们一般百姓来说,我们决定不了什么,我们改变不了什么,但是我们只有积极的教育子女训练自己的思维反应,以免今后在社会上少吃亏或尽量争取不吃亏!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30

标签:资质   评价   社会   国家   抓手   条件下   素养   智商   特长   分数   思维   成绩   风险   能力   政策   人才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