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夏上海最值得去的展:“把建筑看作环境本身,作为一种自然现象”

今夏上海最值得去的展:“把建筑看作环境本身,作为一种自然现象”

我们刚刚讨论过英国杂志 MONOCLE 发布的“2019 年全球宜居城市榜单”。关心“城市”话题的人会发现,这份榜单很特殊,争议也很大。为什么呢?

它的考量是:一座城市很少会因为 GDP 数值、就业率或人口增长速度等因素,让生活在其中的人们产生“适宜居住”的切实感受,而可能更多地会来自于一杯咖啡的价格、公共区域的建设、博物馆或书店的多少等等。

编辑认为,细节上的体验恰恰能把城市的温度传递给身在其中的人。这导致了,有人认为榜单的媒体性质和内容视角,会使它的评判标准更有倾向性,也更主观。

同期,美世咨询公司(Mercer)、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及数据库(Numbeo)等权威机构也相继发布了宜居城市的榜单。由于各大机构评判指标,常常基于机构本身的性质和服务对象,而且不同城市所在的国家、文化背景、地理位置等因素,加上主观感受的差异,都导致指标的可适性有所浮动。这也是这类榜单常常伴有争议的原因。

榜单上的这些城市,在某种意义上也体现了人们对理想居住环境的期待和需求。像今年位居榜首的苏黎世,出现在每一座建筑上、被称为“户外客厅”的阳台成就了这座城市的迷人特质,也延伸了人们的生活空间。

每个人都体会过建筑对城市环境,甚至日常生活的影响。有生物研究指出,人脑的海马区存在一种具有特殊功能的细胞,能使人不断自我调整以适应居住空间的外观、功能与结构设置,也意味着对建筑和环境的反馈,会直接表现在我们的情绪上。

这恰好反映了一个正在逐渐被证实的理论:由建筑组成的城市环境,正在影响人们的感受、塑造生活方式。

今夏上海最值得去的展:“把建筑看作环境本身,作为一种自然现象”

△ 石上纯也于开幕式上分享设计理念

我这次在上海的时候,正好参加了日本建筑设计师石上纯也的展览《自由建筑》的预览,对上面那些疑问和思考也有了新的认识。

展览由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和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共同推出,探讨人与建筑、城市之间的关系。它展示了建筑师石上纯也在世界各个城市设计的 20 组作品,通过按比例还原的大尺度模型、设计手稿和影像资料等方式,展示设计理念和细节,也更直观地让观众感受到建筑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在现场,石上纯也亲自讲解了每个建筑作品的设计和建造过程,所有建筑的设计,都是建立在项目所在地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上的基础上,作出拓展和延伸,进而创造新的风景。

今夏上海最值得去的展:“把建筑看作环境本身,作为一种自然现象”

△ 石上纯也带领观众导览

2018 年,《自由建筑》在位于巴黎的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进行了首展,获得了巨大成功和观众好评,甚至因为反响甚佳而将展期延长了三个月

当时它被英国《卫报》评选为建筑界年度最重要的事件之一,还斩获了 2019 年米兰设计奖“展览设计大类金奖”的荣誉,展出的所有作品均被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悉数收藏。

总之,这是这个夏天上海最值得去的展,我后面会继续向你说明原因。如果你在上海,请一定要安排时间去看一看。

今夏上海最值得去的展:“把建筑看作环境本身,作为一种自然现象”

△ 石上纯也

出生于日本神奈川县的石上纯也,在东京艺术大学获得建筑学硕士后,就职于由著名建筑师妹导和世、西泽立卫共同创立的 SANAA 建筑事务所。

2004 年,石上纯也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石上纯也建筑设计事务所 JUNYA.ISHIGAMI+ASSOCIATES,凭借首个独立建筑项目“神奈川工科大学 KAIT 工房”荣膺第 61 届日本建筑学会奖,并于 2010 年获得第 12 届威尼斯双年展金狮奖。

今夏上海最值得去的展:“把建筑看作环境本身,作为一种自然现象”

△ 神奈川工科大学 KAIT 工房

石上纯也作为日本新生代年轻建筑师代表,也继承现代日本建筑美学体系中细腻轻盈、融合自然的核心特点,更把“建筑消隐”的模式发挥趋于极致。

在介绍建筑作品之前,我首先想说的是石上纯也独立成立事务所之后的第一个项目:一张桌子。

这张长达 9.6 米、而厚度仅有 3 毫米的桌子,在经过工程结构的设计和预应力计算后,放置在地面上时桌面就像一张平整轻薄的纸。

今夏上海最值得去的展:“把建筑看作环境本身,作为一种自然现象”

石上纯也说,“做桌子和做建筑其实是差不多的:桌面就是建筑的屋顶,而桌子的腿就是建筑的柱子。当桌子比较小的时候,你认为他只是一个桌子,而当桌子放大到建筑的尺度时,它就成了房子。当这样一种思考方法用到建筑上面之后,那么建筑就可能被彻底改变。”

石上纯也的建筑作品里,处处能够感受到这样的思考和改变,正如他说的,“当下建筑不再是一个简单的遮蔽场所,而是组成这个世界各种巨大空间中各式各样的风景的一部分。”

今夏上海最值得去的展:“把建筑看作环境本身,作为一种自然现象”

有一个建筑是在这次展览之前我就已经知道、并且非常喜欢的。石上纯也在 2016 年设计了一座教堂,名为“Chapel of Valley”(谷之教堂)。

今夏上海最值得去的展:“把建筑看作环境本身,作为一种自然现象”

△ Chapel of Valley 谷之教堂,中国 山东,效果图

这座教堂位于山东日照郊外的一座山谷里,整个建筑像一张被折叠的轻盈白纸。石上纯也在勘测后利用山谷的地形,如同白纸的墙面曲线也顺应了地势走向,高达 45 米的建筑,看起来像是整座山谷的延伸。

建筑入口最窄的部分宽度只有 1.3 米,建筑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屋顶,石上纯也说:“很多人担心下雨,但其实雨是不会完全垂直下落的,所以雨水倾斜下落时正好在建筑顶端被遮挡掉了。”

今夏上海最值得去的展:“把建筑看作环境本身,作为一种自然现象”

阳光透过折叠空间散射到底,人在走进入口处时,像极了摩西渡红海,对宗教的呼应又恰好完成了建筑本身的性质和功能—— 教堂。建筑不仅成为自然的一部分,更创造了自然里的另一种风景。

很多人会对建筑形态和工程难度有所担心,而事实上,这个教堂已经在建造中了。真的,实现理想并不是依靠天真,而是这背后严密的论证和精确的计算。

我觉得建筑一定是符合时代的,而好的建筑一定是基于时代的前瞻、并承载人们对美好的期望的。这让我想起华人艺术家杨惠姗的一句话:Formless,but not without form.(无相,无无相。)

人们对空间和环境的认知的不断发展重构里,建筑师起了重要的引领作用。“谷之教堂”也在这次“自由建筑”的展出的作品中。即使只是模型,你仍然能感受到这座建筑带来的震撼。

今夏上海最值得去的展:“把建筑看作环境本身,作为一种自然现象”

《自由建筑》是建筑师石上纯也在中国首次个人展览。取名“自由建筑”,意在表现石上纯也不囿固于传统的建筑形式与表达方法,借助对城市、自然环境与尺度的把握,将建筑转变为全新的风景,也以自由的视角探索并拓展建筑的定义,发现全新的世界。

今夏上海最值得去的展:“把建筑看作环境本身,作为一种自然现象”

就像走进展览你将会看到的第一个建筑作品:荷兰迷宫公园游客中心。

今夏上海最值得去的展:“把建筑看作环境本身,作为一种自然现象”

△ 荷兰迷宫公园游客中心,荷兰 泰斯耶克

这个已经建造完成并投入使用的建筑项目,坐落在荷兰北部一座始建于 19 世纪的历史花卉公园内。因为是受到精心维护的历史场所,因此不允许对现有建筑和环境进行任何修改,大大增加了设计难度。

今夏上海最值得去的展:“把建筑看作环境本身,作为一种自然现象”

石上纯也保留了公园内如植物、树木位置、池塘形状等景观元素,沿着步道路线设计建筑所需的空间。最终他决定在步道两旁竖起玻璃墙,既避免了使用柱子而影响景观,又承担起支持建筑结构的作用。

走在公园里的步道上进入三条由玻璃幕墙依步道构建的长廊共同组成了巨大室内空间时,你甚至意识不到走进的是一座建筑 —— 对既有空间的重新利用,使它融入公园,与花草池塘一起成为景观的一部分。

石上纯也在介绍时提到一个精心设计的细节:进入建筑时会有缓坡,里面的地平线比公园其他地方低了70厘米到1米。这使得人们在其中无论是观察动物、植物还是公园里的其他风景,都产生了全新的视角。公园不时会出现孔雀一类的野生动物,当你游客中心以比平时矮一米的视线跟它们对视的时候,应该会是有趣的体验。

今夏上海最值得去的展:“把建筑看作环境本身,作为一种自然现象”

三条由玻璃幕墙依步道建起的蜿蜒长廊共同组成了巨大室内空间,并在入口与园中的历史房屋相连。这样一来,完成基于历史建筑展开的扩建的同时,又使游客中心本身融入了周围的景观。

今夏上海最值得去的展:“把建筑看作环境本身,作为一种自然现象”

受丹麦 NGO 组织 HOPE 基金会的委托,石上纯也于 2014 年设计了“平和之家”,这座本意为纪念碑的建筑,既是作为和平的象征,也是进行冥想和自省的空间。

石上纯也完全打破了人们对纪念碑的认知,把它设计成了云朵,漂浮在哥本哈根北部 Nordhavn 水面上。

真的很棒!

今夏上海最值得去的展:“把建筑看作环境本身,作为一种自然现象”

△ 平和之家,丹麦 哥本哈根,效果图

海面的建筑很容易显得突兀,而这个设计使建筑毫不违和地漂浮在海面上,成为一个独特的全新风景。事实上,这个设计不仅保留了周围原有的自然环境,还将港口、岸上的房屋等海域周边的景观融入建筑。

整个建筑所在海域的水深在 6 米左右,涨落潮也很稳定,经由一条地下通道进入空间,到达被海水包围的平台后,可以乘船继续自由漂浮,像叶子和睡莲一样。

今夏上海最值得去的展:“把建筑看作环境本身,作为一种自然现象”

众所周知北欧的冬天非常寒冷,建筑却并没有安装额外的供暖系统,这是做出包覆性的设计的原因之一(我猜的)。后来得知建筑内部设置了玻璃闸门,会在夏天打开通风,引入海水;冬天关闭,来保持水流和温度的稳定。

轻盈的建筑却充满了设计师背后对环境、人的细心捕捉,隔离了外部的嘈杂,随着潮汐流经后被消解成温柔的波浪,海洋的气味和光线,给人营造了安宁的时刻。正如设计团队的初衷:为城市生活中的人们创造了一个能够开放思考的环境,使人回到纯粹的存在本身,准备好拥抱这个世界。

今夏上海最值得去的展:“把建筑看作环境本身,作为一种自然现象”

澳大利亚悉尼在进行新的城市规划时,同样邀请了石上纯也在公共区域设计一个城市纪念碑。

这个纪念碑恰如一个 60 米高的巨型拱门横跨在开放式广场,白色的线条像一朵云映衬悉尼的天空。

拱门两端分别坐落在悉尼市政厅乔治街的两侧,周围既保留了原来的历史建筑,也有非常现代的高楼,像云一样柔和的线条,不仅没有遮挡周围其他建筑,还连接了这片经历时代变迁的多元的街区。

今夏上海最值得去的展:“把建筑看作环境本身,作为一种自然现象”

△ 云之拱门,澳大利亚 悉尼,展览现场

尽管体型庞大,不过整座建筑只由五片大型钢板组成,轻盈到起风时会随之转动,重要的是,丝毫不会对其他建筑、布局和居住者造成压力。同时,你不仅能在城市中的任何角落都能够看到,而且微妙的线条使每一个不同的角度,都呈现出完全不同的形状。

今夏上海最值得去的展:“把建筑看作环境本身,作为一种自然现象”

很多城市都有类似的地标建筑,不过其中很少和城市本身及周边环境融合地这么好,你几乎不会感受到它作为地标建筑的刻意存在。

今夏上海最值得去的展:“把建筑看作环境本身,作为一种自然现象”

“住宅与餐厅”则来自一位主厨的委托。

今夏上海最值得去的展:“把建筑看作环境本身,作为一种自然现象”

△ 住宅与餐厅,日本 山口县,展览现场

委托人从最初的“想要一间新餐厅”到“希望孩子也能继承使用下去”的地方,也希望不是那种开在写字楼一层的“精致餐厅”,而是陈旧的、能让人感受到岁月流经的餐厅,并把起居和工作环境结合到一起。

石上纯也在地上设计了很多深坑并浇灌混凝土,干燥后从土壤中取出,形成基础建筑结构,并用土地和石头呈现的曲线创造出类似洞穴的空间 —— 因为直接用了地下的泥土,使就地自然环境成为建筑的躯干,不仅避免了新建建筑缺乏的陈旧感,更加深了建筑和环境的联系。

今夏上海最值得去的展:“把建筑看作环境本身,作为一种自然现象”

室内的三个庭院隔开了起居室和餐厅,屋顶的玻璃隔板连接了室外周围的景观,也保证了采光,由此创造出一个“充满阳光的洞穴”。这意味着不同功能的空间不仅得到了需要的区隔,但不是生硬的分割,弧度、泥土甚至光线都成为其中的一部分。

今夏上海最值得去的展:“把建筑看作环境本身,作为一种自然现象”

你会在展览的显示屏上,看到完整的建造过程,与其说“建造”,倒更像是“慢慢寻找出来的”。正像石上纯也说的,“人在建筑之中”的意识也很重要。

今夏上海最值得去的展:“把建筑看作环境本身,作为一种自然现象”今夏上海最值得去的展:“把建筑看作环境本身,作为一种自然现象”

△ 森林幼儿园,中国 山东,展览现场

在山东一处森林茂密的山村,石上纯也设计了一所幼儿园。为了让孩子与当地自然环境产生更好的联系,他在设计时尽可能少地干预建筑空间构成,这也使孩子在活动中更自由地探索。

今夏上海最值得去的展:“把建筑看作环境本身,作为一种自然现象”

不同的尺度被用在不同功能的空间里:比如有的教室可以同时容下成人和孩子,有的空间则只够孩子活动,还有一些地方甚至连小孩都很难通过。这些都为了能创造更多户外活动和体验的空间,让孩子和自然环境之间建立充分的联系。

在确定建筑的形态和轮廓时,石上纯也选择从拼贴画中寻找灵感,诸如动物、植物和儿童插画等等,在不断的研究确立建筑本身的风格。

虽然已经无法从建筑中辨认出设计原型,但正是这种模糊的形式给了孩子更多感知和想象未来可能性的空间。哪怕只是不同天气,造成树木、水塘或任何自然环境中的变化,都会使孩子在身处其中时产生新的想法和乐趣。

今夏上海最值得去的展:“把建筑看作环境本身,作为一种自然现象”

与其说是幼儿园,不如说是儿童的游乐场所。

今夏上海最值得去的展:“把建筑看作环境本身,作为一种自然现象”

石上纯也还在大理设计了八间位于山中河边的石宅。

今夏上海最值得去的展:“把建筑看作环境本身,作为一种自然现象”今夏上海最值得去的展:“把建筑看作环境本身,作为一种自然现象”

△ 八座石宅,中国 大理,展览现场

巨石在海拔超过 2000 米的当地是特有的景观,石上纯也在对地形调查后,决定使用现有的石头及其位置排列,来设计八座高低差达 30 米的生活住宅。

仅仅做了一些微小调整 —— 移动、移除或在需要时添加石头外,都就地取材,用原有的巨石塑造住宅空间,并充当承重柱,支撑长达 300 米的混凝土屋顶。大型开口使光线在不同时间以不同角度照射进房子,像时间在流动。安装在室内和周围的玻璃,和建筑的线条一起跟随坡度和巨石流动。

今夏上海最值得去的展:“把建筑看作环境本身,作为一种自然现象”今夏上海最值得去的展:“把建筑看作环境本身,作为一种自然现象”

让人惊奇的地方是,无论高低差还是所有被用来造就房屋都石头,石上纯也把不管多厚重的建筑元素,用非常轻盈甚至不易察觉的方式,和环境融为一体。

今夏上海最值得去的展:“把建筑看作环境本身,作为一种自然现象”今夏上海最值得去的展:“把建筑看作环境本身,作为一种自然现象”

△ 神奈川工科大学工房,日本 神奈川县,展览现场

“神奈川工科大学工房”是石上纯也的首个独立建筑项目。

通过 300 多根形状各异、经过精心分布的细钢柱,创造出一个通透轻盈又融合的全新空间。

用超过两年的时间来决定每一根柱子的位置、角度和尺寸,以区隔不同区域,也保障了建筑结构。细钢柱形成树木的视觉效果,让人们仿佛走进一片“森林”,自由地游走、穿梭其中,探索独特的空间分割。

这很像你去森林里露营,在树木和空地里找到适合扎营的位置。细钢柱形成的空间,同样会让进入其中的人考虑,自己的学习或工作需要多大的空间,在哪个位置,和其他空间的距离。

今夏上海最值得去的展:“把建筑看作环境本身,作为一种自然现象”

工房内的摄像头展示了这座建筑与使用者之间一种有趣的关系:大多数人在经过薄柱的时候,会顺着柱子的角度和方向转弯,很多人还会触碰柱子。这在达到区域分隔的同时,又加强了人与空间的关系。

今夏上海最值得去的展:“把建筑看作环境本身,作为一种自然现象”

如果近期你在或者将要去伦敦,还能在海德公园的肯辛顿花园里看到石上纯也今年为蛇形画廊设计的展亭。

今夏上海最值得去的展:“把建筑看作环境本身,作为一种自然现象”

△ 蛇形画廊展亭,英国 伦敦

创立于 2000 年的蛇形画廊展亭项目,旨在为国际设计师提供展示才华的机会,分享设计作品。

今年的展亭设计用瓦片制造羽毛般的轻盈感,像沿着公园地面延伸而出,作为其中一部分,给人提供庇护。

今夏上海最值得去的展:“把建筑看作环境本身,作为一种自然现象”

展亭设计体现了石上纯也“自由空间”的设计哲学,将建筑与环境景观融合,创造自然和有机的质感—— “我对展亭的设计是以自然景观为背景,从建筑环境的角度出发,就好像它是从草坪上生长出来的一座由岩石构成的小山丘。”

今夏上海最值得去的展:“把建筑看作环境本身,作为一种自然现象”

展亭能消隐在环境里的另一个原因,是石上纯也对材质反差的执着。常规观念里厚重的石板,成百上千快厚重的石板,却在花园的环境里给人造成了非常轻盈的观感。同时它能激发游客的想象力,以不同的方式解读其形状,形成其他的联系。

“在某个时刻,它可能被视为对着天空的黑鸟。”

石上纯也的建筑和设计遍布世界各地,出现在不同城市、文化背景和自然环境中,而所有建筑都始终遵从“把建筑看作环境本身,作为一种自然现象”。

在 2018 年,“石上纯也:自由建筑”的展览就由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提出邀请,并在位于巴黎的卡地亚艺术基金会馆内进行首展,获得了巨大成功。

今夏上海最值得去的展:“把建筑看作环境本身,作为一种自然现象”

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由阿兰·多米尼克·贝兰(Alain Dominique Perrin)创立于 1984 年,聚合的玻璃与钢结构的会馆建筑位于巴黎,由建筑师让·努维尔操刀设计,是法国首个旨在推广当代艺术的企业基金会,以其独创的、富有远见的艺术赞助模式,同时也致力于推广和提高公众对于当代艺术的认知,也为公众开拓触及当代艺术的途径。

今夏上海最值得去的展:“把建筑看作环境本身,作为一种自然现象”

另一方面,以其跨学科精神,促成了世界各地艺术家、科学家、哲学家、音乐家和建筑师之间诸多意想不到的合作。此外,卡地亚艺术基金会的创办还致使法国政府专门通过了一项商业性赞助合法化的全新法令,对商业与艺术的结合起到了前所未有的推动作用。

这也是继“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陌生风景”之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与卡地亚艺术基金会的再度合作。

身处一个日新月异、多元发展的社会中,我们需要以自由的思考方式,探索自由建筑的多种可能。

石上纯也认为:“当全世界的人们都以自由的视角思考建筑,当这样的风景连接在一起成为一个空间时,世界必将变得更加丰富。世界上价值观的种类和建筑的种类就会更加接近。建筑就会比现在变得更加与人亲近。”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成立于 2012 年 10 月 1 日,由原南市发电厂改造而来,是中国大陆第一家公立当代艺术博物馆,也是上海双年展主场馆。

今夏上海最值得去的展:“把建筑看作环境本身,作为一种自然现象”

它见证了上海从工业到信息时代的城市变迁,其粗砺不羁的工业建筑风格给艺术工作者提供了丰富的想像和创作可能。此次展览,也是“建筑与城市”展览和研究方向的延续。石上纯也还根据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场地特点,对作品进行了一些重新设计和调整。

7 月 18 日 - 10 月 7 日,欢迎前往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体验基于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创议的“石上纯也:自由建筑”展览。

今夏上海最值得去的展:“把建筑看作环境本身,作为一种自然现象”

后记:

2017 年在日本 21_21 DESIGN SIGHT(三宅一生创立,安藤忠雄设计的馆)有个展,翻译过来叫“至于做到这种程度吗”,英文是 GRAND PROJECTS:HOW FAR WILL YOU GO?

就是集结了一些非常有创意、但看起来难以实现或没有必要的艺术或其他领域作品,石上纯也那个谷之教堂就在这个展里。他的设计很多都是对工程技术要求特别高的,这也是他至少有一半的项目都好几年了还在建设的原因,实现起来太困难。其实像谷之教堂是超越建筑的概念的。

好的建筑不一定就是完全功能性的,当前技术达不到的东西也不是没有设计出来让人看到的意义的。石上纯也设计的建筑在建筑消隐就是融合环境和功能上都做的很好,就不是简单的极简或者生硬嵌到环境里面。

正文里也有写了一点,就是好的建筑是承载了一些东西的,不管是美好的期待还是别的,这些前瞻和未来是需要被看到的,而且很多人在对空间对美对各种东西的意识不断发展的时候是需要引导的。

我们去看这个展览,去看类似的东西,都是一样的:是去看现在已经出现的“未来”,是去看你没有想到的东西。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8

标签:上海   悉尼   环境   建筑   步道   工房   日本   今夏   自然环境   基金会   轻盈   教堂   当代艺术   现象   自然   自由   城市   空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