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是这样支持转基因的

昨天晚上我编辑了一篇《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20余年来对转基因的表态支持 》,有感于篇幅过长,有接近3万字,不利于简洁传播,所以我这次对内容予以减缩。


1997年2月5日,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许智宏在演讲中表示,我国很多实验室的科研人员都食用多年产品。他说,转基因技术与传统育种技术并没有本质不同,但更加精准可控。

2001年5月19日,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院士批评一些媒体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问题的过分炒作与渲染。他认为,转基因食品并非就一定不安全。网络上说转基因有害的“实验”,这些结论没有一个来自于科学机构,也不被科学界认可。

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是这样支持转基因的

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院士

身为国际著名植物生理学家的许智宏院士,他指出,根据跟踪观察,转基因农作物、动物等转基因食品,其抗菌素使用标记的安全性问题,不在于转基因动植物本身,而在于转进了是否合适的基因。目前的转基因动植物,转进的基因大都是动植物自身的基因,而这些动植物食品,人们平常就可正常食用。同时,利用转基因技术,还可以为生物育种提供更多的思路。

许智宏强调说,转基因过程当中,当然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但应该以科学的态度来对待转基因动植物对人类的影响。科学家现在更多地是去了解基因的功能,以及在食品中如何转进更适合人类需要的基因。

据2014年10月4日科学网的报道,Shanghai Daily 于近日发表记者采访许智宏教授的报道“GM debate needs grounding in science”。

Q:有人问:“转基因作物对人类是安全的吗?”您对此怎么看?

A:争论“转基因植物是否是安全”没有意义,应该具体案例具体分析。基因工程技术本身是中性的,安全与否取决于引入或修改了什么基因。杂交育种通常也是这样。转基因作物是否安全取决于转入的特定基因起什么作用。

例如,Bt抗虫蛋白在中国被广泛被翻译称为“毒蛋白”,但事实上有许多不同的Bt亚种。他们分别专门地杀死不同类型的昆虫。能杀死棉铃虫的Bt蛋白对其他昆虫如蚊子或苍蝇无效,更不用说会对其他动物甚至人类起作用。

Bt蛋白被引入到转基因大豆和玉米中。因为许多人怀疑其具有毒性,科学家们做了大量的研究和测试。据美国环境保护署公布的测试结果显示,正常个体的人一次性食用200克来自转基因玉米MON 810(译者注:这是开发的一个转基因品种,目前被6个国家批准种植、约20个国家被批准用于食品)的纯Bt蛋白仍然是安全的,也没有证据表明它能伤害我们的生殖系统。但是我们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些测试及其结果。

Q:您对支持或反对转基因的争论怎么看?

A:关键是我们应该把争论或讨论建立在科学和理性的基础上,而不是将其政治化。

一些媒体对转基因技术进行了妖魔化报道。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国内的科学家都不愿意参与争论。如果有人支持转基因作物,他/她将被贴上某些标签。这很不正常,类似于1966至1976年发生的现象。

在许多情况下,转基因可以解决具体问题。番木瓜环斑病毒能给木瓜带来毁灭性的破坏,杀虫剂对它毫无作用。这种病毒造成的破坏可在10年里使木瓜产量减少90%以上,从而摧毁夏威夷及全世界的木瓜产业。如果具有病毒抗性的转基因木瓜没有被研发出来,我们今天就可能吃不到木瓜了。

转基因作物不仅具有抗虫性或耐除草剂特性,在未来还可以扮演更重要的角色。科学家们正在进行研究,为小麦和杨树等作物引进耐旱或耐盐基因。

Q:转基因作物对环境会产生威胁吗?

A:转基因作物的一个重要的环境效益是可以大量减少农药的使用。在美国,过去10年里得益于广泛种植转基因作物,农药使用量大大减少。中国的情况也一样。在中国,棉花曾经是喷洒农药最严重的作物,但在种植转基因棉花后,杀虫剂的使用量已经下降了80%。

中国每年消耗的农药和化肥超过它们全球总产量的三分之一。中国的耕地面积小于美国,但中国比美国更多地使用杀虫剂和化学肥料。中国的农业污染占了全国污染总量的一半。因此,减少农药的使用是改善环境的有效途径。

科学家们正在进行研发需要较少肥料的高效固氮作物,在未来肥料的使用也将会减少。

实际上人们更担心未来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条件。全球平均气温上升哪怕1摄氏度,主要农作物产量将至少下降10%。尽管一些作物会逐渐适应未来的气候,但这对人类来说太慢了。基因工程可以帮助我们开发可以更好地适应极端天气条件的农作物,或让一些有潜力的野生物种更好地为我们的未来生活服务。

Q:中国在转基因粮食的商业应用方面有明确的路线或计划吗?

A:总的来说,在中国转基因作物的发展正在稳步向前,不过也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但不管怎样,转基因棉花还是在中国取得了巨大成功。

19世纪80年代末棉铃虫的危害使中国的棉花产量减少了一半,连杀虫剂都毫无作用。

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是这样支持转基因的

棉花种植

当时,美国科学家开发了Bt棉花来抵御害虫,试图将其技术以相当高的价格出售给中国,但是中国科学家们开展了自己的研究,之后中国有了自己的Bt棉花。

现在中国超过80%的棉花是基于自己的生物技术。如果我们没有自己的生物技术,那么我们就会被外国公司控制,正如今天的印度。印度的棉花种植采用了美国的转基因技术,但没有自己的专利。这就是为什么它严重依赖美国公司。

中国对转基因的管理甚至比美国还要严苛。

中国已有的两个转Bt基因抗虫水稻品种和一个转植酸酶基因玉米品种的安全证书已经过期。但是没有人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办才能推动商业推广应用。

一些国内种子公司投资了大量资金用于研发,但是现在的情况可能会浇灭他们的热情。如果没有明确的路线图,公司就不会继续推进。他们没有信心增加投入,要知道企业在转基因作物的研究、开发以及应用上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2014年10月份,“全球转基因农作物发展现状和未来展望国际研讨会”在武汉举行,原北大校长、中科院院士许智宏在研讨会上说,目前所有科学证据都显示,转基因改良方法对人和动物没有影响,是安全的,“目前全球食用过转基因食品的人数超过几十亿。在大规模种植转基因作物的18年中,没有出现一例人畜食用转基因食品出现安全问题的情况。

他说,目前欧洲食品安全局和欧盟委员会基于科学评价,倾向于支持转基因作物的应用。欧盟委员会主要结论是:“生物技术,特别是转基因技术,并不比传统育种技术危险。

许智宏指出:参会科学家认为,目前有关转基因的几乎所有争议都不是基于科学评价和理性的思考,这种无谓的争议已经阻碍了黄金大米、BT抗虫水稻、BT茄子等已经成熟的转基因产品的商业生产,造福于民,到会的科学家都对此都深表遗憾。有关转基因争议如此广泛,导致政府的决策往往并不能仅仅基于科学评价,也要综合考虑政治,包括贸易、经济等因素。在转基因产业化的问题上,过于犹豫会带来困惑和混乱,并丧失发展的机会。

转基因作物对生物多样性的潜在影响,经常被作为一个有争议的话题用于反对转基因作物的种植,在会议上,专家们指出,12000年之前发展耕种农业以来,全球人口由100多万已增长到超过72亿,而且还以每天25万人的增长速度增加。低水平的农业生产不可持续,并对生物多样性造成破坏,在已有耕地上进行高产和可持续的农业是更有希望的。一些转基因作物,比如抗虫的转基因作物可以减少杀虫剂的使用,业已证明更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转基因本身不会增加或者减少杂交的几率,因而不会增加对生物多样性的风险。

此次来自世界各地的与会专家和学者经过广泛讨论达成一系列共识。认为转基因作物为确保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保证粮食安全,并减轻农业对环境的影响作出了贡献。转基因作物的应用明显减少了杀虫剂的使用,从而增强了食品的安全性,增加生物多样性,增加产量,因而也减轻耕地使用的压力。同时,由于减少农药的生产和使用,更有助于使用免耕技术等措施,也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所有的科学证据都显示用于特定作物改良的转基因方法,对人和动物是没有任何负面影响。基因修饰的方式不会改变食物的安全性。大规模商业化种植转基因作物18年来,好几亿人群和几十亿家畜家禽长期食用转基因作物产品,并未发现转基因食物会导致疾病和其他问题。世界上大量的啤酒、奶酪,以及胰岛素等许多药物都是利用转基因生物生产的,迄今为止没有发生一例可以证实的转基因技术对人类健康、动物以及生态环境不安全的案例。对此,世界经合组织、世界卫生组织等权威机构以及全球主流科学界已有共识,即认为通过安全评价,获得安全证书批准上市的转基因生物和产品是安全的。因此,偏离事实和科学依据的争论“转基因作物是否安全”,并没有意义。

不少专家通过对农作物育种的发展历史,结合现代分子生物学对转基因进行分析和解释,觉得这些技术本质上跟传统育种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异,它是传统育种技术的延伸

2016年1月初,《中国科学报》记者李瑜采访前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院士。

如果我们陷入‘转基因安全问题’之争而止步不前,将失去难得的发展机遇。这不仅会让我国的生物育种技术与市场受制于人,农业生产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也将受到严重影响。”在日前举行的中科院机关转基因科普报告会上,许智宏道出了对于转基因作物研发未来的忧虑。

在许智宏看来,中国转基因生物育种发展正处在关键时刻。“我国是世界上率先研究农业生物育种的国家之一,转基因物种面积一度位居国际前列,转基因抗虫棉作为生物育种创新成功的事例也曾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但令许智宏倍感遗憾的是,由于反转人士的干预,“近年来我国农作物生物育种的产业化进程开始减慢”。

1996~2014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从170万公顷增至1.815亿公顷,增长了100多倍。“然而,10多年来,除棉花外,我国没有一项重要的转基因农作物研究成果被批准产业化。”许智宏无奈地说。

相比之下,国外的发展却是另一番图景。近年来,尽管国际经济普遍低迷,但不少国家的农业在快速发展。例如,美国2011年经济增长不到2%,农产品收入却净增加20%。

许智宏还透露说,目前全球转基因核心技术与产品大部分被5大跨国公司垄断。“某外国企业对生物育种的年投资连续3年超过10亿美元,2012年销售额已达135亿美元。”

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是这样支持转基因的

中间为许智宏院士

据许智宏介绍,巴西政府在2003年才开始推动转基因作物发展,但到2011年时,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已达3030万公顷,占全球种植面积的19%,位居世界第二。“目前, 阿根廷和印度也跑到了中国前面。”

2016年3月13日,中国农村网刊登对许智宏的采访报道。

许智宏说,有一种说法,耗子吃了转基因的马铃薯,免疫力下降。后来证明,那个实验是不可靠的。英国在1999年就否定了这个结果。中国社科院查询了国际上8000多篇转基因论文,只有几篇是持反对意见的,而这些论文的实验设计大多是有问题的。还有人说,广西大学生进行体检,发现男同学出了问题。原因是他们吃了转基因的玉米。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主席陈章良宣布,广西从未进口过转基因玉米,没有向大学供应这类粮食的可能。体检结果与转基因无关。其实,一个基本的事实是,二战以后全球男性出现了问题。分析与环境污染, 尤其是塑化剂污染有关。

转基因是自然界中常见的现象,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动力之一。随着科学的发展,转基因已经跟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今天生产啤酒所用的酵母几乎100%都是转基因的。很多药物也是利用转基因细菌发酵生产的。在美国市场上,比如木瓜,几乎100%是转基因的,而美国FDA并没有要求转基因食品要标注。转基因玉米及大豆都已经有20、30年的使用历史,没有发现任何问题。

前不久美国FDA批准了转基因三文鱼,但中国科学院水生所转基因鲤鱼的工作做的比美国人更早,也更安全,还培育了自然环境下无法繁殖的3倍体鲤鱼。但这些优秀的工作,中国科学家几十年含辛茹苦的努力,却因为大众对转基因的接受度低而无法有效推广。另一方面,农业生产上滥用激素抗生素的现象,却到了令人触目惊心的地步。

美国国家科学院(NAS)在2018年5月的报告指出,转基因作物吃起来是安全的。这份报告分析了1000多种转基因的相关研究,这还不包括生物公司巨头杜邦等的研发项目。据此,有分析认为,对于转基因食品的分歧,实际上主要集中在科学家和部分民众之间。这个观点,在前不久108名诺贝尔奖获得者联名签署公开信,要求绿色和平组织停止反对通过生物技术改良农作物和食物的活动中也可窥见。

许智宏分析说,当前部分民众认为,美国超市很少见到转基因食品的标识,所以认为美国人不吃转基因食品。但实际上,美国的规定是,凡经过科学论证,并经政府审批通过的转基因食品等同于非转基因食品,无须进行强制性标记。这样,企业就基本不标注了。实际上,美国的转基因食品远远多于中国。就在2015年11月,美国食品药品监管局(FDA)确认了转基因三文鱼的食品安全性及有效性,正式批准其上市了。

如何重建转基因的对话和沟通机制?许智宏坦言,诺奖得主的联名信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让讨论回归理性,大家相信科学才是对话的基础。

2017年8月17日,原北大校长许智宏院士围绕“透视转基因——从农作物的由来说起”的主题,向公众解读了转基因的奥秘。

许智宏说,“事实上,我们今天吃的大多数农作物都是人类长期驯化、人工选育、转移基因的结果。”比如美国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被誉为“绿色革命之父”的NormanBorlaug就是利用生物育种将高杆小麦变成矮杆。因为杆子太高,养料就会集中在杆里面,如果变矮了,营养的比例都在麦子里面,同时可以提高产量、降低成本。

几年前,科学家曾对使用转基因后的效果做了一项详细统计:转基因作物平均增产22%,降低农药使用量37%,降低农药费用39%,增加生产成本3%,增加利润68%,发展中国家得益比发达国家更明显。

说到番茄,其实我们今天的番茄比原始的醋栗番茄已经变大了100多倍,总共有18个主要基因发生了变化。再比如土豆,土豆在驯化的过程中,块茎变大了几十倍,形状变得更加规则,便于我们食用。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一直备受公众关心。美国国家科学院、美国国家工程院,以及美国国家医学院召集了50多位专家组成了专家委员会,历时2年,完成了388页报告,回顾超过900项研究,总结转基因作物诞生20年来的数据。结论是:与普通食品相比,转基因食品并未增加人体健康风险。2016年6月末7月初,有110位诺贝尔奖得主联名发表公开信,呼吁绿色和平组织放弃反转的立场。

许智宏指出,转基因生物安全具有非常严格的管理和审批标准,包括安全评价、品种审定、种子生产许可、种子经营许可、生产加工许可等。转基因农作物评定是有史以来最严格的对农作物品种的评定,不仅要通过食品安全评价,还有环境安全评价等。他强调,经过科学评估、依法审批的转基因作物是安全的,风险是可预防的。

2017年9月初,许智宏接受《农村大众报》记者的采访。

农村大众报记者:有些人认为,在运用转基因技术培育农作物新品种的过程中,人为改变了农作物的基因和性状,因此担心它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不再是自然的、原始的了,食用之后不利于身体健康。这一观点对吗?

许智宏:说到这个话题,首先有必要了解今天栽培的农作物是怎么来的。地球上最早的植物都是野生的。我们现在栽培的大多数农作物,就是野生植物经过人类长期驯化与人工选育的结果。从分子水平来讲,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基因发生了突变、转移、重新组合。我们的祖先通过几千年的驯化选择和育种家上百年的遗传培育,才逐渐获得了现在种植的众多农作物新品种,有些甚至是新物种,例如小麦就是由三个不同的禾本科杂草天然杂交形成的六倍体新物种

如果没有基因的突变、转移和重组,就没有如今丰富多彩的农作物。地瓜就是一种天然的转基因植物。

讲到这里,你可能就明白了,如果没有对野生植物的长期驯化与人工选育,没有大自然中基因的突变、转移、重新组合,就没有现在琳琅满目、多姿多彩的农作物。纯粹自然的野生植物物种不仅产量有限,质量也可能十分低劣,如黄瓜是苦的,土豆是很小且不规则的,稻子还没收获种子就掉落地上……现在的转基因技术育种,只不过比传统育种的基因转移和重新组合,目的更为明确,时间变得更短,从原理上讲二者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

其实,这种跨界的基因转移在大自然中也是存在的。科学家对全球的291个甘薯(山东俗称为“地瓜”)样品进行分析,在所有样品中都发现存在现在用于转基因的根癌农杆菌的基因(DNA)片段。说明人类食用的甘薯本身就是一种天然的转基因植物,可能已经有几千年了。与现代的转基因技术相比,大自然中发生的基因转移过程不受我们控制,而今天农作物新品种培育时的转基因是在科学家的严格控制下进行的。

我国市面上真正能够见到的转基因产品很少,至今我国已经批准大规模种植的转基因作物只有抗虫的转基因棉花,还有少量的抗病毒病的转基因番木瓜。

农村大众报记者:据您了解,国际、国内权威机构和著名科学家对转基因持什么态度?他们是如何评价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的?

许智宏:国际、国内权威机构和科学家均支持转基因。2013年世界粮食奖颁给了三位从事转基因研究的杰出科学家,这说明国际组织对他们的认可。国际权威机构,如世界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等公认,经过严格的科学评估和管理,依法审批的转基因作物是安全的,人们担心的风险是可预防的。科学家查询了国际上5.6万多篇转基因论文,持反对意见的论文数量微乎其微,而且这些论文的作者都承认了错误。

2016年5月,美国科学院、美国工程院和美国医学院发布了关于转基因作物的报告。这份报告长达338页,是由50多位研究人员、农业和产业部门的专家组成的委员会,花费了两年多时间调研写成的。他们审查了过去20年间900多份有关转基因作物的研究报告和数据,听取了80位参与转基因作物研究的工作人员的意见,还分析了700多位普通人提出的意见。最后他们得出的结论是:依据对转基因食品的化学分析和动物喂养试验,这些食品并不会带来健康风险。没有结论性证据表明转基因作物与环境变化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是这样支持转基因的

对比图

图中正常生长的是转基因抗虫水稻,受虫害而枯萎的是普通水稻,均未喷施杀虫剂。

国际上农业发展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近年来,世界经济低迷,但一些国家的农业非但没有削弱反而不断增强。异军突起的巴西就是一个例子。原来巴西农业属于自给型的,后来发展为典型的出口型农业强国,主要得益于转基因农作物的大力推广种植。起初,巴西环保部不允许在其国内种植转基因作物。但是由于转基因大豆性状优良,农民并不理会环保部的政策而大量种植。时任总统了解这一情况后,就宣布巴西转基因大豆种植合法,并修改法律,加大对转基因农作物研发的支持和投入,从而加速了转基因大豆和转基因玉米的推广种植。巴西分别在1998年、2005年、2008年批准种植转基因大豆、棉花和玉米。2016年,巴西转基因农作物种植面积就占了全球的26.5%,跃居为世界第二。再看产量与出口情况:由于转基因品种的应用,从2000年到现在巴西大豆总产量增加了2.14倍,出口量占总产量的54.16%;2004以来,转基因玉米总产量增加1.84倍,出口量占总产量的29.17%;转基因棉花单产增加4 2%,出口量占总产量的43.25%。与此同时,中国却在过去几年成为转基因大豆的消费大国,2016年度从美国、巴西和阿根廷等国家进口大豆8300万吨,这些大豆主要是用于生产食用油、加工原料和饲料。

纵观世界各国,转基因作物应用推广20年,促进了作物的增产,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有统计表明,种植转基因作物平均增产22%,农药(主要是杀虫剂)使用量降低3 7%,农药费用支出降低39%,生产成本略有增加(3%),但利润大幅度增加,达到68%。

近十几年,由于各种原因,我国除了棉花和番木瓜外,没有批准新的转基因农作物在农业生产上应用。在转基因农作物产业化方面,我国跟先进国家的差距在拉大。我们不能把广阔的转基因农作物市场拱手让给外国大公司。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需要高科技,需要现代生物技术,包括转基因技术。

2021年3月初,前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院士发布文章称,近年来,我国虽然在种业科技创新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小差距。

国际种业是农业产业争夺的重要阵地。大型跨国公司垄断种业市场,前十大种业公司占全球种业市场2100亿元份额的75%以上。这些国际种业公司大规模采用了现代生物技术育种。所谓的现代生物技术育种,是结合传统的杂交育种,或以优良品种为基础,利用基因组信息、基因操作技术、合成生物学技术等,加速育种进程,以达到精准育种的目的,创制满足不同需求的作物品种。

我国科学家已育成一批具有产业化前景的重大产品:抗虫转基因水稻,2个已获得安全应用证书,其中“华恢1号”及其衍生品已获得美国上市许可;抗虫、耐除草剂玉米已有3个获得生产安全应用证书,转育的53个玉米品种达到国家审定标准,适用地区覆盖东北、黄淮海主产区;耐除草剂大豆已有2个获得生产安全应用证书,1个获准在阿根廷商业化种植;经过多年研发,转人血清白蛋白的转基因水稻新品系已进入生产性试验,建立了年产1吨人血清白蛋白的工艺流程,产品已获临床批件。

此外,抗旱和氮高效玉米、抗旱小麦、抗虫大豆、优质棉、抗乳房炎奶牛、抗蓝耳病猪等转基因产品,也成为未来产业化的品种储备。

我国主要作物中,至今仅有转基因棉花实现了产业化,另有少量转基因番木瓜的商业化种植。

为切实加强生物安全督导检查、对产品进行科学准确而高效的安全检查,我国获准的第三方检测机构,除了常规的基因及其产物检测外,还开发了全基因组扫描分子特征分析技术、转基因生物高通量和可视化检测技术、非靶标生物安全评价技术、基因漂移评估与控制技术、生物毒理学安全评价技术、生物致敏性安全评价技术等专门的检测技术,以确保通过检测的产品的生物安全和环境安全。


附录:

关于转基因的谣言和辟谣,可以阅读《「必收藏」转基因辟谣全书:所有谣言全部澄清 》一文。这是一个合集,建议收藏。

见文章链接:

https://www.toutiao.com/i6795094979669656078/?group_id=6795094979669656078?group_id=6795094979669656078

点评:

网络上是充斥了一些关于转基因的负面报道,但是这些内容都是完全站不住脚的。一些自媒体喜欢说什么“某某欧洲科学家证明了有害”“某某科学家证明了致癌”,等等等等,但这些全部是自媒体捏造的谣言。院士指出,科学家查询了国际上5.6万多篇转基因论文,持反对意见的论文数量微乎其微,而且这些论文的作者都承认了错误。我对这些所谓的“报告”做了无数次分析和研究,结果归纳出几点:

1,凡是出示转基因“有害”的“科学机构”,全部、统统、一概、没有任何例外,都不属于正规科学机构。在某些地区,只需要花70美金,就可以注册一个所谓的某某机构。与任何大学、科研所、国家科学院等没有丝毫关系。

2,这些伪科学机构中,他们所谓的“科学家”,没有任何一个人从事过遗传育种或者生物基因领域的工作。即使有个别的“职业专家”,也不过是退休几十年的人,而且退休前也不在相关研究领域内。

3, 凡是出示转基因“可能有害”的实验论文,没有一篇被科学共同体的任何一家实验室重复验证过,所以结论都不被承认。而且这些论文的作者后来全部否认了自己早先的结论。而且这些论文在半个世纪以来,仅仅有30来篇。就是这区区30篇,作者都把自己的结论推翻了。

4,所有认为转基因“有害”的报告,全部刊登在非科学期刊上,而愿意刊登这些报道的单位,以及出示“报告”的作者本人,经过调查,它们全部——注意是全部——由宗教团体予以资助。比如,法国卡昂大学那位教授,就是受宗教团体资助写出了报告(该报告被欧盟否认)。

5,当今所有在网络上——包括国内、国外——长期从事反转基因工作的人,他们都有以下共同特征:A,家里有着规模不小的有机种植养殖生意;或者B,对宗教、玄学深信不疑。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0

标签:转基因   北京大学   巴西   农作物   美国   作物   大豆   中国   棉花   基因   科学家   玉米   校长   生物   科学   食品   技术   许智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