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安全吗?中国农科院专家林敏答记者问

近日,记者就转基因安全有关问题,专题采访了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所所长、研究员林敏。

  记者:你如何看待转基因技术发展过程中的安全争论?

  林敏:有两句话,一是转基因技术是人类有史以来发展最快的技术,二是转基因技术及其产业化在争论中快速发展,真实反映了转基因作物产业化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国际国内有关转基因生物安全性的争论由来已久,其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由于转基因技术打破天然物种隔离,在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可能会存在潜在风险;二是转基因技术飞速发展,转基因产品国际贸易也不断发展,转基因生物安全并不纯粹是一个科学问题,而是会由此引发许多的社会、经济、政治、甚至宗教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由转基因生物安全而引发的国际贸易争端。不同国家、地区,由于转基因技术发展的不均衡,其采取的安全管理政策、措施也各不相同,不同国家均通过安全管理,以维护其产业发展、国际贸易中的国家利益。总体来说,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出口国,以及转基因技术发展较快的国家和地区,通常会采取较为积极、开放的管理策略,以促进技术应用和出口;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进口国,以及技术发展较为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则往往会采取较为严谨的管理策略,并以此作为技术性贸易措施,以维护其产业、贸易利益。

  记者:质疑转基因作物生物安全性的一些论据是否站得住脚?

  林敏:转基因技术在发展过程中都伴随着激烈的安全争论,1998年起发生了“英国普斯塔事件”、“美洲斑蝶死亡”、“加拿大超级杂草事件”、“欧洲转基因玉米对哺乳动物健康影响”、“中国抗虫棉破坏生态”等事件。这些事件最终被各国政府和权威研究机构一一否定。例如1998年,英国科学家普斯塔个人在电视台(并不是通过学术论文或者通过权威机构)发布了他的实验结果,称用转基因的马铃薯饲喂大鼠可以破坏免疫系统。英国皇家学会针对普斯塔的报告,专门组织专家进行了认真评估,最后的结论是,实验结果不能证明转基因土豆对大鼠有这样的一些危害。这是第一个与转基因生物安全有关的事件,它引发了一场持久的全球性的而且到现在依然没有平息还愈演愈烈的转基因生物安全之争。2009年的所谓转基因玉米品种对大鼠的肾脏、肝脏的实验,指法国卡昂大学的研究团队在国际生物科学杂志上发表的三种转基因玉米品种对哺乳动物健康影响的报告。为什么说是所谓的事件?一是因为他们并不是做了实验,而只是把孟山都公司3个转基因玉米90天大鼠喂养数据进行统计学重新分析;二是他们的工作受一些极端环境保护组织(包括宗教组织)的资助,他发表的动机和结果的可信性也受到质疑。欧洲食品安全局转基因小组对这个工作也作了分析,最后在2009年对这个问题形成了一个决议,这个决议就说他们论文提供的数据不能支持作者关于转基因玉米对大鼠肾脏、肝脏造成伤害的结论。关于“Mon863喂养对老鼠造成免疫系统影响”的有关报道问题,美国、欧盟、澳大利亚等的主管机构、第三方研究机构的科学数据均已表明,转基因玉米与传统非转基因玉米具有实质等同性,未发现额外的安全问题,以科学事实否定了其不实传言。国际上数十个国家,长达10余年的安全食用历史,进一步证明了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转基因安全吗?中国农科院专家林敏答记者问

柳小庆:我实验室的转基因玉米被老鼠吃掉了

记者:欧美等国家对转基因作物发展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态度?

  林敏:全球转基因作物规模化应用已逾14年,种植面积、作物种类、加工食物种类和食用人群逐年扩大,但由于各国实施了规范管理和科学评价,全世界每年上亿公顷土地种植转基因作物,每年数亿人群食用转基因食品,迄今尚未发生具有科学实证的转基因食用和环境安全问题。2004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关于粮食和农业状况的报告提到一个共识,目前市场上的转基因产品可以放心用,并不是像某些人渲染的那么可怕。第二,检测目前市场上的转基因产品安全性所采用的方法也是科学恰当的,包括中国,包括全世界。第三,迄今为止,在世界各地尚未发现可验证的、因食用由转基因作物加工的食品而导致的有毒或有损营养的情况。数以百万计的人食用了转基因作物加工食品未发现任何不利影响。

  2009年,25个国家种植了1.34亿公顷的转基因作物,比2008年增长了7%。美国仍然是最大的转基因作物种植国,种植面积为6400万公顷。抗虫和除草剂转基因玉米占据了美国玉米种植面积85%,抗虫转基因棉花占据了美国棉花种植面积90%。 美国人的膳食结构与中国人不尽相同,其主食中不仅有水稻,还有小麦、玉米和马铃薯等。除转基因小麦产业化滞后外,玉米、水稻、马铃薯均有转基因品种被美国政府批准种植和食用。2000年以来,美国先后批准了6个转基因水稻的安全证书,伊朗批准了转基因抗虫水稻商业化种植。加拿大、墨西哥等四国批准了转基因农产品进口允许食用。同时,美国批准了孟山都公司培育的耐草甘膦除草剂小麦品种。美国国家科学院于2010年4月13日在网络媒体上发表的最新报告《转基因作物对美国农业可持续性的影响》最具说服力。该报告从农户视角对美国发展转基因作物14年来的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作了全面和客观的分析,指出从总体情况来看,与不使用转基因技术的传统农业相比,转基因技术为美国农民创造了巨大的环境收益和经济收益。

  欧盟和日本对转基因食品的谨慎态度,更多地是出于其农产品进口国的实际情况,以安全问题作为一种技术性贸易措施。事实上,欧盟及日本相关主管机构、第三方研究机构近10余年来对转基因生物的安全评价、研究,均未发现与已产业化转基因食品直接相关的安全问题。2009年10月,欧洲食品安全局转基因生物小组按照转基因植物及相关食品和饲料风险评估指导办法及复合性状转基因植物风险评估指导办法提出的原则,对转基因抗虫和除草剂作物给予了一个权威性的科学意见:在对人类和动物健康环境影响方面,转基因与非转基因一样安全。2010年3月,欧盟委员会宣布,批准使用3种转基因玉米生产食品和饲料,同时决定可以种植转基因土豆Amflora用于生产工业用淀粉和畜牧饲料。

转基因安全吗?中国农科院专家林敏答记者问

袁隆平院士:转基因是农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记者:我国如何保障转基因食品的安全?

  林敏:我国是世界上较早制定和实施了转基因生物管理法规的国家之一,现已经形成了一整套适合我国国情并与国际惯例衔接的法律法规、技术规程和管理体系,依法实施安全管理取得显著成效。我国依照《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转基因植物安全评价指南》,参考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世界卫生组织、世界粮农组织和经济合作组织等制定的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指南,制定了科学规范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食用安全性评价主要包括营养学评价、毒理学评价和致敏性评价等内容。营养学评价主要检测转基因作物在主要营养成分(蛋白质、脂肪、淀粉、水分、灰分等,包括氨基酸和脂肪酸构成分析)、微量营养成分(矿物质、维生素)以及抗营养因子等方面,与非转基因作物是否有生物学意义上的差异。毒理学评价分别通过转基因作物表达的蛋白和转基因作物开展动物试验,如:大鼠90天喂养试验、短期喂养试验、遗传毒性试验、三代繁殖试验、慢性毒性试验,观察其对试验动物是否有不良影响。致敏性评价方面通过与已知致敏原蛋白的氨基酸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和开展蛋白体外模拟胃肠道消化试验确保转基因作物表达的蛋白食用安全性。

转基因安全吗?中国农科院专家林敏答记者问

张启发院士:中国人的农业命脉,不能掌握在外国人手里

记者:转基因食品是否“绝对安全”或“零风险”?

  林敏:要知道,风险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即便是人们经常食用的传统食品,以及不少药品,也不能说在任何情况下,对任何人都绝对没有风险,绝对安全。例如,联合国粮农组织就把牛奶、鸡蛋、鱼、甲壳类(虾、蟹、龙虾)、花生、大豆、核果类(杏、板栗、腰果等)及小麦等8类食物列为常见过敏食物,因为尽管多数人吃了没事,一部分人吃了也还存在一定风险。因此,“零风险”的说法在科学上站不住脚,这样的食品也是不存在的。第二,风险不等于现实存在的危险。如其它科学技术一样,转基因技术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可能存在潜在的风险,但实践证明,通过规范管理、科学评价、严格检测和深入研究,完全可以预测、消除和防范各种风险。实际上,正是采取了以上措施,才保证了今天转基因食品的安全。因此,理性的态度和正确的做法是:对于经过严格试验和长期实践证明是安全的转基因作物应当及时推广应用,让它促进农业发展,为人类造福。


文章来源:中国农业科学院

采访时间:2010年7月20日

链接: http://www.caas.cn/xwzx/mtbd/5806.html


生物所与隆平高科签署合作协议

文章来源: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作者:王友华 点击数:622 发布时间:2015-05-05

2015年4月27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与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隆平高科”)玉米研发合作签约仪式在长沙市举行。生物所所长林敏和隆平高科总裁廖翠猛代表双方在协议上签字。

转基因安全吗?中国农科院专家林敏答记者问

双方在协议上签字

林敏指出,玉米作为国家重点发展的作物之一,当前正面临着与大豆同样的危机,发展和壮大民族玉米种业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科技创新对有效驱动中国种业发展作用巨大,隆平高科作为创新型企业,其产业发展目标与生物所定位十分契合,强强联手共谋中国玉米种业自主创新是双方的必然选择。

隆平高科副董事长袁定江表示,与生物所的合作将进一步推动隆平高科玉米产业的发展,并希望在此基础上双方能在人才培养、种质创新等方面开展更广泛深入的合作。

隆平高科副总裁杨远柱,生物所副所长张洪岭、张春义,以及玉米功能基因组创新团队相关专家参加了签约仪式。

(通讯员 崔艳)

转基因热点争议问题及应对策略

发表时间:2013年7月15日

来源:中国科学报

链接: http://www.caas.cn/xwzx/mtbd/74684.html

转基因技术与传统杂交方法本质相同。都是在原有品种基础上对受体生物进行遗传改造,转基因技术是传统育种方法的重要补充。

转基因技术是一种中性技术,安全不安全关键在于转什么基因。采用转基因技术可以培育出比非转基因品种更为安全的品种

人类社会发展,特别是人类的生存与健康,都离不开科技的进步。从古至今,农业发展就是一个人类不断改造自然条件,赢得生存空间的过程。在史前文明的渔猎采集阶段,每500公顷土地只能养活2人;在原始农业的刀耕火种阶段,可养活50人,当时世界人口以几百万计;在农耕文明的种植养殖阶段,能养活约1000人,当时的世界人口以千万计;在工业文明的集约经营的现代农业阶段,每500公顷土地能养活的人数则猛增至5000人。2011年全球人口达到70亿,预计2050年将达到100亿。从古至今,农业发展就是人类不断改造自然条件、赢得生存空间的过程。片面追求所谓的有机农业,除非回到原始农业甚至史前文明时代。

从上个世纪中叶起,医药生物技术、农业生物技术、工业生物技术的应用相继掀起第一次、第二次和第三次生物产业发展浪潮,成为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保护自然的最有效的技术手段。转基因技术是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的核心技术,在迅猛发展的同时,却饱受争议。为什么?

关于转基因技术及其产品,有三句话特别传神,一是“转基因技术是人类有史以来发展最快的技术”;二是“目前批准上市的转基因食品是人类有史以来研究最透彻、管理最严格的食品”;三是“转基因技术及其产业化在激烈争论中快速发展”,真实反映了转基因技术及其产业化发展历程与现状。

转基因安全吗?中国农科院专家林敏答记者问

什么才是真正的证据?

什么是转基因?

基因是控制生物体性状的遗传物质。转基因就是利用DNA重组技术,将外源基因转移到受体生物中,使之产生定向、稳定遗传的改变,即获得新的性状。

自然界中,有一种原核微生物叫根瘤农秆菌,是天生的转基因高手,能将细菌基因转入高等植物中,形成冠瘿瘤。科学家以根瘤农秆菌为师,通过偷梁换柱的策略,将外源基因插入到经改造的T-DNA区,借助农杆菌的感染实现外源基因向植物细胞的转移。因此,转基因现象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转基因并不违背自然规律。

转基因技术与传统杂交方法本质相同。都是在原有品种基础上对受体生物进行遗传改造,转基因技术是传统育种方法的重要补充。同时,转基因技术能解决常规技术不能解决的农业生产问题,引领现代农业发展方向。

转基因有成功范例,如转基因抗虫棉育种——不止拯救了棉农,同时减少了中国棉花的进口依赖。

传统杂交育种技术也是一种广义上的转基因技术,安全不安全的关键在于选择什么性状。采用传统杂交技术也可以培养出有毒或有害品种。1967年,美国科学家利用杂交技术培养一种含水量较少土豆的品种,结果培育出有毒生物碱含量高的品种。

转基因技术是一种中性技术,安全不安全关键在于转什么基因。采用转基因技术可以培育出比非转基因品种更为安全的品种,如转基因抗虫玉米可以减少害虫对玉米的侵害,因而减少玉米感染真菌的机会,在存贮过程中不会像非转基因玉米一样受真菌引起的毒枝菌素污染。

转基因安全的共识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还没有定论”是媒体上常见的说法,但是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国际权威机构认为:“凡是通过安全评价上市的转基因食品,与非转基因食品一样安全。”这是国际共识。

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关于转基因食品的20个问题》中表示:“目前在国际市场上的转基因产品均已通过相关国家当局开展的风险评估。这些不同的评估在总体上遵循相同的基本原则,包括环境和人类健康风险评估。这些评估是透彻的,它们未表明对人类健康有任何风险。”还有联合国粮食农组织在《粮食及农业状况2003-2004》报告中明确指出: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也是合法的,而且迄今为止,在世界各地尚未发现可验证的、因使用由转基因作物加工的食品而导致中毒或有损营养的情况。数以百万计的人食用了转基因作物加工得来的食品——主要是玉米、大豆和油菜籽——但未发现任何不利影响。

关于抗虫转基因水稻的安全性,也有媒体这样问:虫不能吃,人能吃吗?典型的不问科学问害虫!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谁说了算?不是隔壁的王大妈,也不是站在道德高度夸夸其谈的学者,更不是农业害虫。在转基因食品安全这样大是大非的问题上,科学试验说了算,国家权威机构说了算。

此外,世界上有许多国家批准进口和种植转基因作物,这个事实也从侧面证实了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全球共计有59个国家批准进口转基因作物用于食物和饲料以及释放到环境中;全世界75%的人口居住在已经批准种植或进口转基因作物的国家中。排名前11位的是美国、日本、加拿大、墨西哥、澳大利亚、韩国、菲律宾、新西兰、欧盟和中国。在大多数国家获得监管机构批准的作物种类是耐除草剂大豆,有23个国家批准;耐除草剂玉米和抗虫玉米,分别有20个国家批准;抗虫棉在全世界范围有16个国家批准。

转基因安全吗?中国农科院专家林敏答记者问

比尔盖茨和巴菲特:我们都食用转基因食品

2011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的商业种植面积、引进作物种植面积达3.755亿英亩,比2010年增加了9.2%。例如:全球转基因种子市场增长——2011年传统开发的种子市场估计实现4.8%的增长率,而转基因种子市场估计实现21.9%的增长率,达到156.85亿美元,即种子市场总量的45.5%。

关于一些热点话题的讨论,如“欧洲对转基因食品零容忍”,欧洲食品安全局根据2010种植季的数据判定,玉米品种MON810对人体健康和环境无害。而且数据表明,欧洲许多国家都是进口大国。再比如“非洲饿死不吃转基因”,2010 年3个国家南非、布基纳法索、埃及种植转基因作物;到2015年将达到10个(南非、布基纳法索、埃及、马里、多哥、尼日利亚、肯尼亚、乌干达、坦桑尼亚、马拉维)。“美国人不吃转基因食品”——实则为转基因食品在美国不用标识,美国对转基因食品接受度很高甚至还否决标识提案。

再谈谈关于转基因食品的强制标识。全球对转基因产品进行标识管理的国家和地区:欧盟及澳大利亚、新西兰、巴西、中国、日本、俄罗斯、韩国、瑞士、美国、捷克、以色列、马来西亚、沙特阿拉伯、马来西亚、泰国和我国台湾地区。美国、加拿大、阿根廷以及中国香港特区采用自愿标识,其它国家和地区大多采用强制标识。欧盟在1990年颁布转基因生物管理法规,确立了转基因食品标识管理框架。1997年颁布“新食品管理条例”,要求对所有转基因产品进行强制性标识管理,设立标识的最低限量为1%,即当食品中转基因含量达到1%时,必须进行标识。2002年,欧盟对其转基因标识管理政策进行修改,将标识的最低限量降低到0.9%。

总之,转基因技术与传统技术一脉相承,本质上都是通过基因转移获得优良品种,但转基因技术可以打破物种界限,实现更为精准、快速、可控的基因重组和转移,提高育种效率,引领现代农业发展新方向。因而,转基因技术在抗病虫、抗逆、高产、优质等性状改良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在缓解资源约束、保障粮食安全、保护生态环境、拓展农业功能等方面应用前景广阔。

转基因食品为什么需要安全管理?

先来看几个概念。风险评估(安全评价):以科学为依据,对特定时期内因危害暴露而产生潜在不良影响的特征描述。风险管理:与各个利益方切商过程中权衡立法和政策方案的过程。风险交流:利益相关方就风险相关因素和风险认知等方面的信息互动式交流的过程,内容包括风险评估结果、风险管理决定的依据。

所以我们讲,潜在风险不等于现实危害。

转基因安全监控有科学问题、技术问题、也有国家利益问题。原则有预防原则、科学透明原则、熟悉原则、分析段原则、个案分析原则、实质等同性原则和利益平衡原则等。管理模式分为美国模式、欧洲模式和中国模式。标识制度分为自愿标识、强制标识。中国采取定性标识(所有转基因食品均要标识),欧盟为定量标识,即转基因成分超过0.9%以上的食品需要标识)。为什么0.9%以上要标识,难道低于0.9%就安全吗?显然不是。0.9%以上要标识与安全没有什么关系,完全是检测技术问题。总之,所有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无关,只是为了适应大家消费心理。

中国为什么发展转基因技术?

在转基因这样的战略高技术领域,不发展就会落后,落后就要挨打。首先,这是国家重大需求:用占世界耕地面积7%的耕地养活13亿人。到203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6亿,届时,全国年需粮食存在着巨大的缺口。另外南咸、北碱、东西部寒冷、半壁江山干旱的实情迫切需要转基因技术培育新品种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作为国家战略,2006年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列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2008年7月,国务院批准启动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2009年6月,国务院发布《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提出“加快把生物产业培育成为高技术领域的支柱产业和国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2010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继续实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抓紧开发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功能基因和生物新品种,在科学评估、依法管理基础上,推进转基因新品种产业化”。

除了国家的需求,我们还需具备自主研发能力——我国已建成独立的转基因研发体系。例如,转基因棉花大规模产业化,具备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转基因水稻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产业化条件成熟。转植酸酶基因玉米国际领先水平,产业化条件成熟。转基因大豆、小麦和油菜亟待技术突破。

我国建立了转基因安全评价与管理的安全保障体系:一是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二是加强技术体系建设;三是科学规范开展安全评价。四是强化行政监督管理。

转基因安全之争的实质是什么?

1996年,全球转基因品种开始进入产业化发展阶段后不久,国外媒体就爆出“马铃薯试验大鼠中毒”、“美洲斑蝶死亡”、“墨西哥玉米基因混杂”等一连串所谓的“转基因事件”,中国也先后出现过“先玉335玉米致老鼠减少、母猪流产”、“广西大学生精子活力下降”等虚假报道。这些所谓事件或虚假报道由于缺乏科学依据,最终被科学界和有关国家生物安全管理机构一一否定。

2009年我国批准转基因水稻和玉米生产应用的安全证书,受到国内外广泛的关注,也引起了一场转基因水稻是否安全的大辩论。社会上确有妖魔化转基因的言论,归纳起来有三个特点。一是危言耸听:标题使用恐怖性的字眼。二是无中生有:毫无根据地把当今世界上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与转基因结合在一起,其理由仅仅是这些事件与转基因同时发生和存在。黑龙江省大豆协会负责人在无任何流行病学调查依据的情况下,凭“自身在粮食行业的工作经历”,将肿瘤高发原因与食用转基因大豆油联系在一起,就是一个典型。三是肇事逃逸:近几年来,反转基因的虚假报道基本上都是采取“反转基因肇事逃逸策略”,即把一个公众关注的事件与转基因联系,发表一篇极不负责任的报道,危言耸听引起公众恐慌后,就逃之夭夭,再无下文。

转基因安全吗?中国农科院专家林敏答记者问

阿根廷农业大丰收

很多媒体常常问这样一个问题:目前批准上市的转基因食品为什么不进行人体试验?首先,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不进行人体试验科学,遵循的是国际共识。国际食品法典和我国相关安全性评价指南认为,目前批准上市的转基因产品是食品,不是药品,现有的动物实验可以回答转基因产品的食用安全性问题。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多次强调,转基因食品与常规食品实质等同,并无必要进行临床实验。对此我个人观点是,人吃五谷杂粮,就有生老病死。你不能要求自愿者只吃转基因水稻而什么食品也不吃吧,如果既吃转基因水稻,又吃其它食品,就算有负面结果,如何判定是转基因食品还是其他食品造成的?人体试验个体差异非常大,如果只吃非转基因水稻的对照组中有自愿者得了癌症,是否也证明传统水稻致癌?而采用动物试验进行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可以保证试验个体和试验条件一致,试验结论科学可靠。这就是为什么目前批准上市的转基因食品只作动物实验不作人体试验的原因,也是全球科学界的共识。当然,目前正在研发的转基因新产品是否作人体试验,要个案分析。譬如,大名鼎鼎的转β-胡萝卜素合成基因的黄金水稻,其药效就必须进行人体试验。

转基因安全之争论原因错综复杂,其中包括文化背景如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等;新兴行业与传统行业之间的商业利益冲突;国际贸易中农产品出口国与进口国之间的矛盾;穷国富国极为复杂的关系;以及媒体舆论不可忽视的影响;加之政治家在民众支持率和国家利益间选择的政治背景。转基因安全争论的实质是贸易之争。

但是,转基因安全归根到底还是一个科学问题。即使是在转基因问题上最为保守的欧盟官方机构——欧洲食品安全局,在历次评估报告中(包括2012年)都指出:“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已经批准上市的转基因作物相比于常规作物会给人类健康和环境带来更多潜在和现实风险”。

作者简介:

林敏,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博士,研究员。

主要从事水稻联合固氮微生物的功能基因组和合成生物学研究,以及抗除草剂、耐辐射、抗盐耐旱等特殊功能微生物基因资源的开发利用。近年来主持和参加国家“863”计划“特殊微生物基因资源开发利用”、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固氮施氏假单胞菌A1501功能基因组”、国家“973”计划“联合固氮菌固氮基因网络调控与酶催化分子机理”、国家转基因重大专项“抗逆和抗除草剂关键基因克隆及功能验证”、科技部国际合作重大课题“转基因成分检测技术的研究”等课题。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3

标签:转基因   水稻   美国   作物   中国   基因   玉米   标识   品种   风险   生物   科学   食品   专家   中国农科院   国家   技术   林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