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留学的那烂陀寺不存在了,可惜吗?并不可惜

玄奘是中国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他于唐朝初期出家,贞观三年(629年)从长安出发,辗转到达中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进入当时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师从戒贤学习《瑜伽师地论》等佛学理论知识。玄奘之所以要跋山涉水去天竺,目的是为了解决当时中土佛教徒中不能解决的“如何成佛”的难题。当时,关于如何成佛是最被佛教徒们所最关切的,有的认为需要累世修行才能成佛,有的认为活着的时候就能成佛,为了寻找答案,玄奘到了佛教发源地寻求答案。在天竺,玄奘认为他获得了令自己满意的答案,就是修行人在去世后即可成佛,于是他从那烂陀寺“毕业”,返回故国。回国后,唐太宗李世民对他的宗教理论不感兴趣,但对他写的《大唐西域记》很感兴趣,因为里面记载了西域各邦的情况。这部书也是研究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斯里兰卡等古代历史地理的重要文献。

玄奘留学的那烂陀寺不存在了,可惜吗?并不可惜

玄奘的雕像

玄奘曾经详尽描述过他留学的那烂陀寺的情景,可谓是规模宏伟,极尽璀璨。需要指出的是,当玄奘来到天竺求法的时候,佛教已经开始在发源地衰落,虽然那烂陀寺中僧众不下万人在修行,但颓势已经显露。最关键的是,当时那烂陀寺已经没有真正的人才了。据玄奘的笔记,当时那烂陀寺僧侣不少,虽然也有极少数像他的恩师戒贤那样有学问的人,但绝大多数都是贪图享乐,每天混吃等死的庸庸碌碌之辈。玄奘说,这些人每天吃得好,穿得暖,锦衣玉食,但是从来不钻研学问,不学无术,令他非常失望。

玄奘留学的那烂陀寺不存在了,可惜吗?并不可惜

那烂陀寺的遗址

有一个例子可以证明那烂陀寺实际上已经是“后继无人”。有一次,一个所谓的“顺世外道”来到那烂陀寺踢馆,向全寺院的僧人挑起理论的争辩。什么是“顺世外道”呢?佛教把不信仰自己的人都称之为“外道”,而这个“顺世外道”是当时印度一个唯物主义教派的弟子。这个人把义文悬挂在那烂陀寺的中央,当时围者如堵,上万名出家的僧侣指指点点,但一连过了好多天,都没有一个僧侣敢上前去辩论,“经数日,无人应战”。最后还是玄奘这个外国留学生出来应战。一个年龄不大,留校才不久的外国留学生,也可以代表上万人的那烂陀寺出战,证明这个地方真的是没有什么人才了。

还有一个例子,印度佛教早期是小乘,小乘里面有一个一切有部,后来一切有部又分化出一个学派,叫做正量部。正量部是带有一些唯物主义思想的,这显然不利于佛教的传播,于是大乘佛教就认为正量部有问题,因为它的思想唯心主义不够彻底。总之,代表大乘的那烂陀寺对正量部的观点看不惯,但是又难以反驳。这时候,来了一个找茬的婆罗门,这个人懂一点小乘正量部的东西,也是借用里面唯物主义的论点,向整个大乘发起挑战。他之前把他的论文送给戒日王,戒日王很重视,就下令由那烂陀寺接招,参加对那个婆罗门的辩论赛。戒贤把全寺僧人聚合起来,没有一万也有七八千,把事情一宣布,结果下面没有一个人敢于应战。戒贤无可奈何,又派出自己最信任的三个弟子去,分别叫做海慧、智光、师子光,当时这三个人被认为是那烂陀寺佛学修为最高深莫测的弟子,结果这三个人听了戒贤的话,哆哆嗦嗦得不敢动,“海慧等咸忧”,就是不敢参加论战。于是玄奘站出来给他们鼓劲,说,师兄你们大胆地去,辩论赢了,是全寺的光荣,如果败了,由我玄奘一个人承担责任。这样,那三大弟子才勉勉强强参战。结果,他们被那个婆罗门三言两句就驳得哑口无言,全部败下阵来。观战的戒日王也很生气。

那烂陀寺这么多人,一个敢出战的人都没有,还要玄奘这样一个留学生给他们打气,这证明了什么?这不但证明了已经没有了人才,而且在气势上也已经不行了,暮气沉沉,一点“亮剑”精神都没有。玄奘就感慨地说,那些人只会死记硬背一些经文,号称精通二十部、三十部,但全部都没有深入地理解,而且更多的人连经文都不会背。就这样,那烂陀寺还是印度佛教的中心。中心都这样了,还有前途吗?

但就是这样不学无术的僧众,待遇享受可是一点都不差。《慈恩三藏法师传》第三卷说,玄奘刚刚到达那烂陀寺,就受到了极好的生活待遇,“加诸供给:日得瞻步罗果一百二十枚,槟榔子二十颗,豆蔻二十颗,龙脑香一两、供大人米一升,其米大于乌豆,作饭香鲜,余米不及。唯摩揭陀国由此㱂米,余处更无。”瞻步罗果就是海南蒲桃,是莲雾的近亲,在当地是名贵的水果。大人米更是一种稀罕的物品,价值不便宜。还“月给油三斗,酪乳等随日取足”,想用多少就取多少,没有任何数量限制。寺中还专门派了勤杂一人、婆罗门一人,供他差遣使用。玄奘还说,寺院的上层人物,还可以乘坐象舆,过的是王公贵族一般的奢华生活。

玄奘留学的那烂陀寺不存在了,可惜吗?并不可惜

1851年伦敦世博会印度展区之象舆

就算玄奘是留学生,在生活待遇上受到照顾,但那烂陀寺其他僧侣的生活水平也不会相差太远。整个寺院有不下上万人的僧人,供养这么多人需要多少财力物力?而且印度的僧人是不允许自个种地的,怕伤害地里的虫子,影响自己的“福报”。但是他们认为,可以雇佣农民替自己种田,农民伤害地里的虫子,就不会影响到自己的“福报”。这样,还必须有更多的农民为他们服务。

据《慈恩三藏法师传》第四卷记载,“建立已来,七百余载......国王钦重,舍百余邑充其供养,邑二百户,日进㱂米酥乳数百石。”为的就是供给那烂陀寺僧侣的享用。意思是说,国王下令一百多个乡镇的产出提供给寺院,每一个乡镇的二百多户农民要负担数百担的㱂米酥乳。又说,寺院拥有良田万顷,杂役倍之。这么多的农民都是给它家打工的,这么多代祖祖辈辈不知道受到了多少沉重的盘剥。

玄奘留学的那烂陀寺不存在了,可惜吗?并不可惜

富丽堂皇

但这样那烂陀寺还能得到民众的拥戴吗?佛教的基本教义就是宣传说,众生皆苦,要拯救众生出苦海,但是在当时印度绝大多数的民众生活都很艰苦,农民、杂工、奴隶等在烈日下暴晒流汗,这些那烂陀寺的僧人们却在这富丽堂皇的“天上人间”里养尊处优,闻着昂贵稀罕的龙脑香,吃着香美无边的“大人米”,不但丝毫不“苦”,还甜到天上去了。这日子过得美滋滋的,恐怕不亚于我们的国足运动员了。但享受了这样优厚的生活待遇,却在遇见几个“外道”的时候,一点用处都排不上,全寺上万人没有一个人敢于迎战,这样的那烂陀寺,早就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了。

玄奘留学的那烂陀寺不存在了,可惜吗?并不可惜

剧照

所以说,那烂陀寺仅是“经多”而已,再多的经,没有优秀的继承人,就如同丧失灵魂的空壳,就是不存在了,也没有什么值得可惜的。


作者:怀疑探索者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9

标签:大乘   天竺   西域   婆罗门   佛教   小乘   僧侣   印度   唯物主义   僧人   世外   寺院   留学生   弟子   可惜   农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