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高考的那些事儿(一)

马上就又到了一年一度的高考,现在紧张的可能不仅是即将高考的考生,还有高考生的父母及家人,十年寒窗的结果即将在两天后开始验收,虽然大学不是人生唯一的选择,但大学生活无异于会丰富学识经验,收获友谊。高考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与现在不同的是我们是进入大学,而古代高考成绩优异的人则会踏上仕途,下面小编就带大家来盘点一下古代高考的那些事儿。

盘点高考的那些事儿(一)

古代高考,也叫科举,比较正式的考试应起源于汉代。汉平帝时,每年对在京的博士弟子员考试一次,至到隋炀帝大业年间,朝廷特设进士科,广招天下文士,从此,科举考试才成为真正的利禄之途。

盘点高考的那些事儿(一)

唐朝时,科举考试的内容很多,有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明算、明字、一史、三史等。明经主要考帖经,按古代圣贤立言来阐释义理。进士主要考诗、赋,二者均是有韵的文体,它讲究文辞华美,音韵和谐,基本可反映出一个人的文学才华和学识水平。唐朝进士的考试方法很多,也苛刻,及第率常在百分之一二,尽管这样但仍有不少文士为了跳过龙门,登上仕途,白首穷经,终生研讨诗词歌赋,以把能考取进士作为博取功名,甚至当作毕生追求和整个家族人的荣耀。

科举趣事

唐玄宗开元年间,有一年考题是《终南望余雪》,据诗意要求歌咏秦岭山脉的支脉终南山,要求写成五言六韵十二句。但有个叫祖咏的人只写了四句,“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便交了卷,主考官问他为何不写了,他说“意尽”,结果祖咏被录取了。

盘点高考的那些事儿(一)

端拱年间,有一年科举考试书生云集考场,但仅录取了28人。放榜之日,舆论以为录取人数太少。不得已朝廷又出题考试,第二次又录取了99人,但还有不少学子云集叫喊鼓噪,以为录取还少。无奈,朝廷再出试题,又录取了31人,这才平息了学子之怨。

盘点高考的那些事儿(一)

古代还没有发明照像技术,科考时对考生身分的查验,是靠文字描绘的。清代有一姓胡的考官督学监考,他做事认真,监考时按照名册,对考生的年龄相貌等,查核非常严格。名册中将考生有须却不浓密者描写为“微须”,因此,他便把那些长着胡须的考生通通都拒之门外。

盘点高考的那些事儿(一)

欧阳修某次主考,发现有位考生的名字竟与他相同,就有些不悦,在批语后附加一联语曰:“司马相如蔺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不想这位考生接卷后竟立即对曰:“长孙无忌魏无忌人无忌我亦无忌”。欧阳修看后拍手称绝,补录了这位考生。

盘点高考的那些事儿(一)

前清时,为了体现对人才的重视曾规定,童生考试,每县至少要录取三名。某县地处偏僻山区,教育文化非常落后,有一年全县报考的,却只有三人。 考试完毕,主考官把试卷收上来一看,不禁目瞪口呆,原来三人中一个抄了题目,只写了"且去二字";另一个只抄了试题,什么也没写;第三个考生,干脆连考题也没抄。

主考官无可奈何,只好大笔一挥,把抄了题目并写了"旦去"二字的那位考生,取为第一,并批道:"但观『且去』二字,必定满腹经纶"。 又把抄了试题那位,取为第二,批道:"誊写毫无差错,足见其才可造。" 再把交了白卷那位,列为第三,批曰:"不轻易下笔,可见其行事慎重。"

盘点高考的那些事儿(一)

纵观历史,中状元这个事儿有的时候还得靠运气。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中国封建社会里,状元是士人学子们孜孜以求的终极理想。然而,如果知道了备受世人尊崇的状元还可以这样圈定的话,这可叫当时那些几十年寒窗苦读的学子作何感想呢?

从隋朝创制到清末废止,中国的科举制度存在了1300多年,共产生状元600多名。古代的一名读书人要经过大小十几场考试,经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奋斗,战胜一批又一批对手,过五关斩六将后才能脱颖而出,最终成为“大魁天下摘桂冠”的状元,可以说每一名状元的产生都是一个充满艰辛的过程。

在高考即将到来的日子里,小编会带大家回顾高考的那些事儿,看看古往今来的高考趣事儿,同时小编也预祝这些高考生们可以发挥出自己最好的实力,在青春里不留遗憾!

鹏为文化感谢您的阅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6

标签:文士   事儿   主考官   寒窗   名册   科举   进士   朝廷   状元   学子   年间   考生   试题   古代   考试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