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黑泽明《七武士》说起:武士道如何兴起,又如何变成魔鬼信条?

在我国,武士道作为侵华日军的一个精神武器,给国人带来过巨大的伤害,可谓面目狰狞、臭名昭著。

不过,在日本历史上,武士道有其独特的存在意义,并非一开始就是魔鬼信条。事实上,武士道是日本封建社会时期武士阶层的道德规范和生存哲学,了解日本文化,不可能绕过武士道和武士文化。

日本著名导演黑泽明1954年执导的古装动作片《七武士》,就是对历史上武士精神和武士阶层生存状况的一次回望。

从黑泽明《七武士》说起:武士道如何兴起,又如何变成魔鬼信条?


《七武士》讲了七名流浪武士受农民聘请,领导、训练一个村庄的农民对抗山贼,最终将山贼消灭的故事。这七个武士可谓真正体现了日本人对于武士美德的所有幻想,同时也预示了武士道在日本社会消亡的现实。

《七武士》在艺术上取得巨大成功,获得第19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银狮奖 。

那么,黑泽明为我们展示了武士的什么状况呢?

从黑泽明《七武士》说起:武士道如何兴起,又如何变成魔鬼信条?


貌似武士们胜利了,赢家却终究是农民

在中世纪的一个山区,活跃着40多人的山贼团伙,他们定期下山抢一个村庄里农民的粮食。

村里的农民走投无路,最后决定同盗贼斗争。但是他们如何对抗山贼呢?最老的村民老爹给大家出主意,可以雇用武士来对抗盗贼。

于是村民代表到城镇去,寻找那些落拓的武士。不过,他们能拿出的报酬,仅是一天三顿的白米饭。这样的报酬,让很多武士不屑一顾。

庆幸的是,他们遇到了古道热肠的岛田勘兵卫。勘兵卫出场就是化妆成和尚救小孩,将劫持人质的盗贼一刀毙命。他虽然打过很多仗,但没有获得地位和财富,现在已经是一个浪人。他接到农民的恳请后,本不打算接受,但出于同情还是答应了。

他估计了一下,至少需要七名武士才行。于是他又帮助农民招来久藏、五郎兵卫、七郎次、平八,加上他的徒儿、还不算武士的胜四郎,还有一个疑似武士硬跟着来的菊千代,凑齐七个人,肩负保卫村子的任务。

岛田勘兵卫是团队的核心。他利用自己丰富的战斗经验,结合村子的地形,巧妙架设防御工事,又训练村民作战,用尖利的竹竿做武器,运筹帷幄,居然在一次次战斗中,把山贼逐个包围,彻底消灭了。

而七武士也死了四个,只剩下岛田勘兵卫、胜四郎和七郎次。

最后一幕,他们三个看着回归和平、欢乐耕种的村民,孤独地离开了。勘兵卫深有感触地说:“胜利的,不是我们,而是农民。”

勘兵卫的感叹,也是黑泽明对日本武士道传统没落、消逝的感叹。

从黑泽明《七武士》说起:武士道如何兴起,又如何变成魔鬼信条?


先有武士,然后才有武士道

从文献材料上看,最早明确提出“武士道”的书籍,是江户时代成书的山本朝常口述的《叶隐闻书》(成书于1716年)。这本书被认为是武士道的精神源头,据说在日本的地位不亚于“四书五经”在中国的地位。

明治维新以后,新渡户稻造于1899年出版了《武士道》一书,对武士道做了较为深入的探究。他认为,武士应该具有下列种种精神,如“克己”“义”“勇”“仁”“礼”“诚”“名誉”“忠义”“克己”等,通过履行这些美德,一个武士才能够保持其荣誉。

对武士来说,最重要的是背负责任和完成责任,死亡不过是尽责任的一种手段而已。如果没有完成责任所规定的事务,简直比死还可怕。

切腹,是武士唯一谢罪的方法的观点是错误的。如果武士畏罪逃亡,或效忠的君主或国家灭亡却畏惧死亡,就成为“浪人”。我们知道,日本浪人在日军侵华过程中扮演了先遣队的角色。

当然,从事物的发展来看,必然是先有武士然后才有武士道。那么武士在历史上又是怎样的存在呢?

说来还和大名鼎鼎的丰臣秀吉有关。

从黑泽明《七武士》说起:武士道如何兴起,又如何变成魔鬼信条?


武士最早产生于9世纪,最初是一种庄园私人武装力量,农民拿起刀经过训练就是武士,武士放下刀拿起锄头就是农民。后来武士逐渐发展成职业化的军人。

彻底割断武士和农民关系的,就是丰臣秀吉。1586年,丰臣秀吉完成日本的统一大业,成为关白;两年后,1588年丰臣秀吉颁布“刀狩令”(“缴刀令”),收缴农民的武器,规定只有武士才有佩刀的特权。

《七武士》的故事就发生在1587年,我们从电影中勘兵卫说破菊千代家谱作伪时,可以推出故事发生的时间。也就是说,故事背景是天下初定、匪患横行、武士流落的大时代。

此时武士和其它三个阶级,即农、工、商之间已经有了巨大鸿沟。后三个阶级是“庶民”,而武士则不是。武士的佩刀不单纯是装饰,而是其特权和阶级的标志。他们对庶民有使用佩刀的权利。这在德川时代以前就已经形成传统。德川家康所颁布的法令中规定:“对武士无礼,对上级不逊的庶民,可立刻斩杀”,这也只不过是确认旧的习惯。(《菊与刀》)

所以影片里村民对于武士的到来,充满了恐惧。村民也曾袭杀过落单的武士,引起七武士的“兔死狐悲”。

而武士不能再兼作农民、工匠或商人,即使身份最低的武士也不能合法地从事生产,他成了寄生阶级中的一分子,每年从农民的赋税中抽取年贡米作为俸禄。大名把征收的谷米按份额分给每个武士家臣。武士无须考虑生活来源,他完全成了仰赖领主者。(《菊与刀》)

存在着这样的阶级鸿沟,所以不存在武士和农民的“鱼水之情”。三武士最后离开,农民没有人惜别。在他们眼里,或许武士和山贼都是值得警惕的“他者”。

日本武士在中世纪就是这样一个存在。了解这些背景,才能明了《七武士》中农民对武士的态度,以及勘兵卫最后的觉悟:这些狡黠的农民才是大赢家!

从黑泽明《七武士》说起:武士道如何兴起,又如何变成魔鬼信条?


《最后的武士》:武士道的没落与还魂

进入明治维新时代,社会发生根本变化,武士阶层的存在已经失去依据。美国影片《最后的武士》,反映了日本武士最后没落的影片。

从黑泽明《七武士》说起:武士道如何兴起,又如何变成魔鬼信条?


《最后的武士》主角是一个经历过南北战争、在攻打印第安人的战斗中大显身手的美国小伙子纳森(汤姆·克鲁斯主演)。他受明治政府的聘请,为其训练新军,以对付一个不服天皇的武士胜元。

纳森到日本后,很快训练出一支配备火枪的政府军。但第一次和胜元的军队交手时,政府军大败。纳森也被武士一方擒获。胜元想了解对方的底细,让自己的妹妹照料纳森(实际上妹夫死在了纳森的刀下)。

从黑泽明《七武士》说起:武士道如何兴起,又如何变成魔鬼信条?


纳森也开始了解胜元,了解到胜元所体现的就是武士道精神。胜元实际上是忠于天皇的,但不赞同彻底的变革,所以赌气造反。天皇召见他,他就直接带着部下去见天皇。

天皇的首相大村欲杀死胜元和纳森,但两个人联手逃出京都。回到自己的领地,胜元组织自己的军队,向配备火枪和大炮的天皇新式军队发起自杀式冲锋。

纳森和武士们并肩作战,本欲一起战死,最后因为特殊身份,见证了胜元的死,并面见天皇,向他阐述了改革但不要忘记祖先文化的道理,牢记“who we are or where we come from”。

历史潮流,浩浩荡荡。且不说逆潮流者,即使是落后于潮流着,也总是被历史潮流淹没。

这部影片呈现的自杀式冲锋的场景,在《赛德克·巴莱》中见到过,台湾原居民向日本现代化军队挑战;在《火烧圆明园》中见到过,蒙古骑兵向着英法军队冲锋。

这类电影反思的就是一个民族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如何对待自己的文化传统的问题。胜元的人物原型,其实是明治维新的功臣西乡隆盛。他发起倒幕运动名扬天下,王政复古时期权倾朝野。

但改到最后发现,他所代表的武士阶级,随着时代变迁成了明日黄花。1877年,已经退出政坛的西乡隆盛,被旧萨摩藩士族推为首领,发动反政府的武装叛乱,史称“西南战争”,兵败死于鹿儿岛城山。

在电影中,天皇接过纳森代呈上的胜元的武士刀,表示要继承武士道的传统。

正如我们所知道的,后来天皇把军国主义注入武士道,改造武士道,成为侵华日军的精神武器,给中国人造成巨大灾难。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0

标签:武士道   明治维新   隆盛   武士   西乡   佩刀   庶民   信条   日本   天皇   村民   阶级   军队   魔鬼   农民   精神   时代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