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件文物说党史(004)」毛泽东与“一五”计划的制定

我国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第一个五年国民经济计划草案图表》(摄自国家博物馆),上面还标注“绝密”字样。 【因需要,特地提前发布】

「百件文物说党史(004)」毛泽东与“一五”计划的制定


「百件文物说党史(004)」毛泽东与“一五”计划的制定


为什么要编制五年计划?

理论上讲,经典社会主义理论认为,社会主义国家就应该实行“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这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无计划、比例失调”式发展的优势所在。

实践上看,老大哥苏联采取五年计划模式,取得了巨大成就。为摆脱落后的农业国面貌,苏联从1928年至1932年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进行大规模有计划的全面社会主义建设。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按照预先编制的详细计划建设的开端,同时也是人类大规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开端。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使苏联开始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苏联初步建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物质基础。

国情需要,中共中央在《关于编制一九五三年计划及五年建设计划纲要的指示》中指出:

国家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业已开始。这一建设规模之大,投资之巨,在中国历史上都是空前的。为了加速国家建设,除应动员全国力量,集中全国人力和财力以赴外,必须加强国家建设的计划工作,使大规模建设能在正确的计划指导下进行,避免可能发生的盲目性。


“一五”计划历时四年之久、五易其稿

【以下内容主要摘编自《毛泽东传(1949-1976)》之《八、过渡时期总路线(下)》】

为推动国家工业化,还在国民经济恢复和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毛泽东就开始谋划大规模经济建设问题。

1951年2月14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了“三年准备,十年计划经济建设”的思想,首次明确提出了编制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的设想。会议决定,自1953年起实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并要求立即开始编制五年计划的准备工作。

第一个五年计划由周恩来、陈云、李富春主持制定。由于旧中国留下的统计资料很不齐全,国内资源状况不明,从中央到地方都缺乏编制经济发展计划的经验,加上抗美援朝战争的影响,且苏联帮助中国建设的重点工程项目短时间内没有确定下来,“一五”计划只能采取边计划、边执行的办法,不断修订、调整、补充。

毛泽东自始至终地指导着这一工作的进行。他多次主持会议听取和讨论工作汇报,提出指导性意见,仔细审阅一个又一个计划草案。五年计划的基本方针、基本任务等重大问题,都是在他主持的中央会议上确定的。

1952年8月,受毛泽东委托,周恩来率中国政府代表团带着试编出来的《五年计划轮廓草案》前往苏联,征询苏共中央和苏联政府的意见。9月24日,周恩来等人回国。当天,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听取周恩来等关于同苏联商谈情况的汇报,就五年计划的方针和任务等进行了讨论。

就是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第一次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初步构想,为五年计划的制订确定了根本指导思想。五年计划纳入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轨道,成为实现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一个重大步骤。

1952年年底,在毛泽东主持下,中共中央负责人讨论了《五年计划轮廓草案》。12月22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编制一九五三年计划及五年建设计划纲要的指示》。

1954年3月起,五年计划的编制工作进入最后阶段。4月,毛泽东审阅了陈云提交的《五年计划纲要(初稿)》,并批送刘少奇、周恩来、彭真、邓小平审阅。

10月31日,毛泽东、刘少奇、李富春等乘专列离开北京,经三天行程,11月3日到达广州。周恩来是晚几天乘飞机来到的。这次到广州主要是集中力量审议五年计划草案。毛泽东在这里整整呆了四个星期,11月28日,同刘少奇、周恩来等一起回到北京。

1955年3月,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代表会议,通过第一个五年计划纲要。同年7月30日,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经过审议正式通过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1955年8月《人民画报》的报道:

「百件文物说党史(004)」毛泽东与“一五”计划的制定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人民画报》1955年8月号封面:

「百件文物说党史(004)」毛泽东与“一五”计划的制定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为何优先重工业?

【以下内容主要摘编自《毛泽东传(1949-1976)》之《八、过渡时期总路线(下)》】

在中国这样落后的国家实现工业化,应当采取怎样的方针,通过怎样的途径,这是摆在毛泽东和五年计划编制者们面前的首要问题,是他们很费思索的一个问题。

世界各国如何实现工业化,不外两种。

一种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走过的路,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花了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实现工业化。

一种是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走过的路,从重工业建设开始,只用十几年就实现了工业化。

经过反复比较和论证,根据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受到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的包围和侵略威胁)和国内实际状况(几乎没有重工业,交通运输极不发达,轻工业虽有一些,开工还不足,而且得不到新装备的补充和改造),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1953年6月,毛泽东在全国财经会议上听取编制五年计划情况的汇报时讲到:为了保证国家的独立,我们在编制五年计划时要把建设重点放在重工业上,以增强国防力量,向社会主义前进。

1954年6月14日,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上,毛泽东在谈到发展重工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时,形象地说: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优先发展重工业,以实现工业化,就是为了尽快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维护国家独立,使我国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优先发展重工业,在“一五”期间,主要体现在重点建设苏联援建的一百五十六项骨干工程。这些项目,无论就其建设规模还是技术水平,在中国都是前所未有的,为中国建立比较完整的基础工业体系和国防工业体系,为中国的工业化,奠定了重要基础。

如何理解“剪刀差”的问题?

优先发展重工业,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这些资金从哪里来?

中国没有殖民地,无法从外部获得资金,因此资金主要来自农业的积累,也就是采取“剪刀差”的办法,取之于农业,用到工业上。这一点受到很多人的反对,至今还有人以此发难。

当时的领导人也面对这个问题:

「百件文物说党史(004)」毛泽东与“一五”计划的制定


「百件文物说党史(004)」毛泽东与“一五”计划的制定

十三个五年规划(计划)历程

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到2020年“十三五”规划收官,五年规划(计划)几乎伴随了新中国成长的全过程,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以1980年和2005年为界,我国的“五年计划(规划)”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一五”到“五五”,也就是1953—1980年。

前两个五年计划完成比较好。

“一五”计划(1953—1957)完成得最好,它指导了中国工业化奠基,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二五”计划(1958—1963)推动全国进行一次较为普遍的工业投资,各地在1961年到1965年的调整中进行了填平补齐、成龙配套的工作,中国的工业化水平由此上了一个台阶。

后面三个五年计划,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实现效果并不理想。

第二阶段,从“六五”到“十五”时期,也就是1981—2005年。

第六个五年计划,改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六个五年计划(1981—1985)》,增加了“社会发展”的维度。

“六五”计划(1981—1985)是改革开放后第一个“五年计划”,之后的历次五年计划,因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分心,所以都能按部就班进行。

第三阶段,“十一五”规划到“十三五”规划时期,也就是2006—2020年。

从2006年开始,改名为“五年规划”,进一步淡化了计划经济色彩。

从“十一五”规划到“十三五”规划,规划的篇幅不断增加,内容不断丰富,重点更加突出,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日益增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8

标签:周恩来   农业国   总路线   苏联   中共中央   计划   重工业   党史   经济建设   纲要   草案   国民经济   中国   社会发展   文物   过渡时期   国家   毛泽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