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莫言的《拾麦穗》进入课文分折,我想到了一个十分可怕的问题?

写"实″到底对不对 ?《拾麦穗》既然可以进入课堂,成为教材 。应该是教给学生学习"写实”的手法吧?人要想做好~“人 ”,首先就要脚踏实地 ,说真话,说实话,做一个实实在在的“人”。而不是说假话,说套话 ,相互吹捧 ,臭袜子 ,屎尿诗,都能成为圣品佳作 ?在中国现代的文坛上 ,到底应该如何探索“写实”的问题 ?这是一个很关键的导向 。我思索了很久 ,不知道教授们思索过没有?

今年高考的山西某同学的“零分作文",我没有看到″真作",只听到了一份“复读”,就那篇文章而论,那个农村的穷学生不是在“写实"吗?他的一时的″感想”, 难道不真实吗 ?当然,他犯了大忌 :就是他把出考题的老师称做“二货老师 ”,违反了中国一贯的“师道尊严 "。那又怎么样呢? 在一个祖国边远的 山区乡村 ,党的扶贫政策已经使那里走出了高考生。这不值得庆贺吗 ?他反映的仅仅是道路不通,交通闭塞,老一代农民没见过“高速车流”,你也没有酒驾违规的体验 ,这不可以吗 ?

作为一个学生 ,那只是他看了考题的临场发挥。 他有这样的发挥,也是考题引发的内容,而这内容并不违反法律政策 ,教育方针 ,道德规范… ,凭什么就给零分 ?当然,给零分儿,是阅卷老师的权利 。可权力之下,伤害了孩子"写实″的心 ?天下父母 ,天下老师 ,谁考虑过这个问题 ?

而莫言的《拾麦穗》成了教科书。“写实"的作文得了零分。如果为此该学生不能录取 高校,这份"零分"作文的教材 ,将对今后的学生 有什么影响呢?这是教给学生写“实”还是教给学生写“虚”?我们的教育到底在教什么

于是,我想起了 鲁迅写的《立论》来了。当我们抱起那个“考卷的试题 ”,真的就是抱起了那个“财主的孩子”, 我们只能抱着那个孩子说: “噢呀!你看…这孩子…多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21

标签:麦穗   零分   师道尊严   鲁迅   教育方针   套话   考题   课文   中国   这不   可怕   教材   老师   孩子   政策   内容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