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梭哲学浅析

不平等起源

自然法学派普遍认为,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前有一段自然状态,霍布斯将其表述为战争状态,卢梭却表述为淳朴状态。卢梭认为,在自然状态人们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诸如贪婪、嫉妒等情感尚未出现,仅有年龄及健康等生理方面的不平等,其实这只是卢梭把人的社会属性统统剔除了。那么,自然状态到底是怎么进入文明社会的呢?卢梭认为,随着人口扩大,人类交往随之扩大,人际关系中的虚荣、轻蔑等逐渐产生。谁第一个把土地圈起来,说这是我的,于是就产生了私有观念形成了私有制,作为万恶之源的私有制逐步深化,这就是不平等的起源。

被套上枷锁第一阶段

先富的人为了维护自身的财产,欺骗未富的人订立契约,如此一来,私有财产权就以法律的方式确立起来了,保证了少数人的利益,却使得大多数人陷入贫困和奴役。自然状态以后,首次出现了需要聚集起来完成的活动。原先独立生活的人开始为一些共同目的如狩猎凑在一起形成临时群体,从而发展出基本的语言。语言和交流使人的理性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从此人类的堕落一发不可逆转。卢梭甚至说:人进行思考是违反自然的,能思考的动物是一种堕落的动物。这种由理性发展主导的堕落,一方面让人类远离自然状态,另一方面也让人的能力日趋完善。

被套上枷锁第二阶段

契约订立后要保证其执行,就产生了相应的执行权力的机构,需要设立官职,于是确立了强者和弱者的区别。这一阶段,人们建造房屋形成家庭,彻底摆脱了单独生活,夫妻之爱和父母之爱把人们聚集在一起,可以稳定地进行合作,生活得以舒适让欲望不断滋生,产生了最初的私有财产,人们开始区分这是我的、那是你的。人们之间产生了竞争意识,正所谓饱暖思淫欲,首先争取的就是异性交配权,然后想要获得更多的尊重,于是自尊产生了。私有制每进一步,人性呈跨步式败坏。先富的人极尽贪婪狡诈,未富的人丧失独立人格。特别是社会分工的细化,使得人们不得不相互依赖,原来天然的自爱心,转化成自尊心。自尊这东西,虽来源于自然状态就有的自利动机,但是,比自利的范围大得多,自尊关注的不只是物质满足,还有情感诉求,产生了虚荣、羡慕、嫉妒、报复等一系列情感和行为,相比物质需求,自尊的情感诉求好比无底洞更难满足,自尊让人类迈向了奴役之路。

被套上枷锁第三阶段

野心的暴君最后抬起他那罪恶的头颅,企图吞没一切善良的事物,建立专制要求强权即公理。这一阶段,人类发明了农业和金属冶炼技术,出现了社会分工和阶层分化。人们的生存状况,接近于霍布斯的那种自然状态。先富的人打着保护所有人的旗号,组织人们形成表面公平的社会契约。但是,契约的本质是把现有的不平等固定下来,同时巩固富人的利益,未富的人本来就处于劣势,没有认清这种契约的前提其实是压迫他们就乖乖就犯了。

政治学说

社会契约论的开篇,卢梭说出了最广为人知的名言: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随着社会分工精细化,原来人们不依赖社会,不受舆论和偏见的束缚,现在人们必须彼此依赖,形成了相对的存在,人的价值并不由自身而定。卢梭说,国家的公共意志也是公民真正的意志。一个人真正的意志,就是这个人自由的体现。如果一个人不服从公意,他就没有实现自己的自由,迫使他服从公意,也就是迫使他实现自由。理想情况下,作为主权者的公民整体,确实没有动机进行压迫和奴役,因为那就相当于压迫和奴役自己。这个意义上卢梭可以说,公意或主权者永远不会犯错。但是现实中,由于人的自利动机,公意很难按理想化的方式得到,所以公意也会犯错。

卢梭的公意学说最重要的环节是,当公民从国家整体利益思考问题时,服从公意,就相当于服从自己的意志,这就是自由,因此,国家可以强迫公民实现自由。卢梭的这个推论,其实它预设了公共利益的唯一性。假如公共利益本身是多元的,而且多元的利益之间并不是完全统一,这个时候预设唯一正确的公意,就极有可能导致专制和压迫。卢梭的这个强迫自由的理论,为后来法国大革命愈演愈烈的专制以及拿破仑的政治集权,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辩护。那么,如何解决公意可能犯错的问题?卢梭设想了几条途径,首先、保证一定程度的财产平等,控制贫富分化,这样人们的基本利益就不会有实质性差别;其次、保证国家运转精简透明,防止官僚化和暗箱操作;最后、通过公民宗教,用对神明的敬畏和对来世的奖赏,人们就不会肆无忌惮地追求个人利益。

真正的自然状态

卢梭说:对社会的基础做过一番研究的哲学家都认为必须追溯到自然状态,但没有一个人真正地追溯到了这种状态,我们必须从野蛮人的状态开始。普芬道夫说,每个人都有权利去保护一些属于自己的东西,但是,却只字不提这个“属于”从何而来,莫非像老虎般自由散漫的野蛮人,会有这个东西是我的私有财产他人不可侵犯的观念?卢梭重新定义了自然状态,他说自然状态的人类,其身体构造比其他动物优越得多,倘若你能穿越回去你会看见,他在一颗树下心满意足,悠然自得。哪里有水就在哪里喝,在提供食物的树下,吃饱了就睡,他的需要全满足了。得天独厚的肥沃土地,到处是从未遭到刀斧砍伐的茂密森林,为各种各样的动物提供了饮食和栖息的场所。分散在动物间的人类,细心观察并模仿各种动物生活的本领,逐步具备了动物那样的本能,每种动物都只有固有的本能,人尽管没有固有的本能,但人能够把各种动物的本能全都学到手。从儿童时期就习惯了风吹雨打和季节变化,赤手空拳裸着身子对抗凶猛野兽,以保护自己的生命和猎物,快速的奔跑逃避猛兽的袭击。因此,人养成了一副几乎不可败坏的体质。然而,在我们的社会,国家使儿童成为父母的累赘,在儿童还没出生,就一刀切地泯灭了他们的天性。

能思考的动物是一种性格反常动物

纵观上下文可得知,卢梭认为,野蛮人是不思考的,却体格十分健壮,除了受伤和衰老,再无其他痛苦。自从人类开始动脑筋思考,自然状态就不复存在。卢梭颂扬野蛮人说:他的想象力不能给他描绘什么,他的心灵不要求他做什么。他的那一丁点需要伸手即得,他也没有达到一定的知识程度,促使他希望得到高深的学问。因此,他既无远见,也无好奇心。自然景象司空见惯,万物秩序周而复始,他的心灵,没有受到外界的任何干扰,因此,他唯一关心只有眼前的生存。对于临近的将来,他不曾想过,连当天黄昏以前要做些什么,他都预见不到。这就是卢梭颂扬自然状态的人纯真朴实。

卢梭这句性格反常,指代的就是不平等。教育使受过教育的人和没受教育的人之间,产生差别,并且还随着教育程度的不同,使前一种人内部的差别也随之扩大。犹如一个巨人与一个矮子在同一条路上行走,他们每走一步,都会使巨人拉大与矮子之间的距离。使人们联合起来的互相需要和互相依赖,形成了奴役的链条。换句话说,不先使一个人处于不能不依赖另一个人的状态,就不可能奴役他。这种情况在自然状态中,当然是不存在的,自然状态中每个人的身上都没有枷锁。人类通过动脑思考,组成集体,形成社会,却不知不觉中演化出阶级,先富的人长期享受精致的食物,贫困交加的人长期不得饱腹。先富的人忙着维护自己和剥削他人而绞尽脑汁,还未富的人忙着苦苦求生和繁衍后代而殚精竭力。这些在自然状态中是没有出现过的。自然状态中,人们无拘无束、无忧无虑,体格健壮如猛虎般独立觅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2

标签:卢梭   霍布斯   公意   私有制   社会分工   枷锁   契约   公民   哲学   利益   人类   状态   动物   自然   自由   社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