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君子之风,三个风骨人物

张籍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古代的君子之风,三个风骨人物

唐代诗人张籍,自幼聪颖,经纶满腹。所谓人以群分,张籍的师友也都是韩愈、白居易、孟郊等高风鸿儒。

张籍入仕时,已是唐朝中晚期。经过安史之乱的摧残,大唐王朝国运渐衰,藩镇割据,党争激烈。各藩镇纷纷拉拢文人、官吏,来扩充自己的影响和势力。这一社会环境,连杜甫都不能免俗地被牵系其中。

张籍的学识和身份,自然也引起了藩镇的注意。平卢淄青节度使李师道,就是最热心拉拢张籍的一位。当时的李师道,既为封疆大吏,又有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可谓炙手可热。

然而,张籍对此并不感冒,以一首借喻诗断绝了李师道的念想。

张籍先说:“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以此暗示李师道明知朝廷在上,却私下拉拢人心,不守礼法;

接着,张籍又说:“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意指大唐国运未衰,自有人愿意为国鞠躬尽瘁,自己就是其中之一;

最后,张籍表明自身态度:“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何不相逢未嫁时”,表示自己已经身许国家,不可能再为您效劳。

凭借一则小诗,张籍就巧妙且铿锵有力地回绝了藩镇的邀约。这份智慧与风骨,实在耀眼。

苏轼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古代的君子之风,三个风骨人物

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一生境遇坎坷,壮志难酬。为解忧思苦闷,苏轼将儒道释三家思想融会贯通,所以也是思想家、哲学家。

这样一个百科全书式的英才,却在仕途屡屡失意。别人的官越做越大,苏轼的官却越做越小。究其原因,就是他的仗义执言、不偏不党。

苏轼一生数次被贬,对其影响最大的,是三次贬谪经历。

第一次,遭贬黄州,因为他反对王安石变法。

虽然苏轼和王安石私交甚好,两人都是大文豪,对彼此都是惺惺相惜,但朋友归朋友,政见归政见,苏轼曾多次指责王安石变法锱铢必较、矫枉过正。反目的朋友最可怕,于是,王安石大笔一挥,苏轼就到黄州赏月去了。

第二次被贬,正值新派失势,旧派当权。按道理,苏轼该仕途顺畅了。可他却没有,他跳出来直抒真意,说变法虽然矫枉过正,但也有可取之处。于是,新党执政下的苏轼,只能收拾包袱再去惠州。

第三次被贬,更加无厘头。新派再次当权,一看苏轼又要提反对意见,干脆再贬。这时,苏轼已经年过花甲,还要被贬去海南儋州。

那时的海南可不是旅游胜地,只是祖国边疆的一块不毛之地罢了。这种境遇下,就很能看出人生态度与境界。一般人遭此坎坷,恐怕会哀声怨气,但是苏轼呢?他说:“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一生不阿权贵、不慕虚名;一心心灵通透、坦坦荡荡。东坡居士也是潇洒的紧。

海瑞

美曰美,不一毫虚美;过曰过,不一毫讳过

古代的君子之风,三个风骨人物

两千年封建王朝史,谈起清廉正直、为民请命的好官,海瑞称第二,恐怕包拯也不敢称第一。

海瑞是明代著名铮臣,说起海瑞的成长史,也是遍布血泪。他幼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切身感受了底层劳动人民所受的欺压残害。因此,海瑞自小立志不谋私利、不媚权贵。

而当时的明朝政坛,可谓乌烟瘴气,这一切的源头,都是来自于那位尊道教、敬鬼神、致力于炼丹修道的嘉靖皇帝。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皇帝炼丹无心朝堂,正为当朝权贵提供争权夺利的便利。

这种情况下,旁人升官皆靠朋党;海瑞升官,却是凭借打击豪强,为民伸冤。

海瑞每到一地,就严格执行一切法规,惩治地主恶霸,平复冤假错案。恶霸乡绅叫苦不迭,但因为海瑞深得民心,威望甚高,只能自吞苦水。

时间久了,竟有当地乡绅集资替海瑞行贿,让他升迁走人。这种怪事发生,也是官场奇景。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党争经过中国两千年历史的验证,已经被证明苦难深重。但不偏不党的君子之风,仍在岁月的风尘中陈如佳酿,在时间的荒寒中灿如花开。它和诸多中华文化精髓一样,经过千年洗礼,已注入我们每个国人的基因。而这些,都不是外人嘴上说说“拯救世界、拯救人类”就能学得来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4

标签:鸿儒   儋州   藩镇   乡绅   大唐   矫枉过正   政见   国运   风骨   恶霸   海南   权贵   仕途   君子   明珠   千年   古代   人物   朋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