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文银:逻辑世界里的财富能量与产品的关系以及存在形式

尽管宇宙是由逻辑构造的世界,逻辑是虚无的存在,但是人们在感觉上认知的事物却是真实存在的。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历史里,很多前辈智者发现了宇宙世界的这种存在形式,因此在人类的认知空间里,为后人留下很多理论观点。这些观点可以从网络构建的人类认知空间里找到。

在逻辑世界里,唯一存在的是逻辑,万物是逻辑体的存在形式。逻辑体是以本质和现象两种对立统一的存在形式构成的事物。逻辑体的本质是数字,逻辑体的现象是能量,所以事物是采用矛盾规律创建的产品。矛盾规律是逻辑世界里的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能量是运动的存在形式,没有了能量就没有了运动,逻辑体也就不存在了。人们把这种情形称为事物的消亡。所以在逻辑世界里,万事都是通过竞争抢夺能量的形式获得存在和发展环境的。

人作为宇宙世界里的逻辑存在形式,真正关心的是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直接关联的逻辑形式:财富能量和事物。这两类存在形式也是人自身的存在形式,也是维持人的生存与发展所需材料的来源。

财富能量是人类社会物理量类型空间里的能量存在形式。人们熟悉的物质财富是财富能量类型里层级最低的能量存在形式,比如古代的物质形式的食物产品、物质形式的生产工具产品等。当然随着人类科技文明层级的提升,现在的人创造出了层级更高的财富能量存在形式,比如教育产品、旅游产品等服务类产品。

当人们采用逻辑规则的形式创建人类社会的时候,就掌握了创造财富能量和事物的方法,人们把这类事物称为人造产品,是存储财富能量的载体事物。当然,人的这种能力也是在宇宙逻辑世界里已经存在的逻辑规则的作用下,以规则类型转换的形式产生的,是可以进行逻辑溯源的。规则类型的转换是通过逻辑产品工具实现的,对于人来说,这个工具就是大脑创建的逻辑世界里的称为“精神生命体”的逻辑产品。

从人类目前的发现来看,似乎只有人类可以创建一个比动物社会层级更高的社会,把人类的生存环境与动物的生存环境分离开,形成一个只属于人类生存的逻辑空间,比如,远古时期中国古人有巢氏创建的生存环境空间。

道是最高层级的能量存在形式,财富能量人们可以直接使用的层级较低的能量类型,德是介于道和财富能量之间的层级里的能量类型。

财富是储存财富能量的事物,这类事物通常称为人造产品。人造产品所储存的财富能量来自人类的劳动力在劳动过程中对物体所做的功。在物理学的概念里,合外力(物体所受的外力的总和,根据方向以及受力大小通过正交法能计算出物体最终的合力方向及大小) 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即末动能减初动能。

由此可见,财富能量具有私有属性。这种属性是由劳动力的来源、产品的初始动能属性等决定的。在人类出现之前,自然产品里并没有储存人类的劳动力,所以财富能量并没有人类定义的私有属性。按照《圣经》里的描述,宇宙里的事物全部是由神提供的劳动力创造的,按照物理学的规则,这些财富应该属于神,比如土地、天然林、地下矿产、各种野生动植物、空气、水,月球、火星等等,人类只有使用权和收益权,并没有所有权。

1、食物提供最基本的财富能量

人类社会是人们基于生存和发展的需求目的而创建的社会型产品,是人们生存和表演的舞台。

社会型产品是由主体和客体共同构成的产品,产品的应用目的是由主体对象决定的,主体对象既是产品的使用者,又是产品的构成材料。

能够通过自身的力量主动创造具有使用目的性产品的物体称为社会型生命体。在生物社会里,目前似乎只有人可以通过自身的力量主动创造具有应用目的的产品,而其它的生物如猴子、蚂蚁等似乎没有这个能力。

在人类社会里,个体的人是最小的社会型生命体,是描述人类社会的物理量类型空间里的最小的不可分割的基本单位,物理学家把这个最小单位称为量子,并且认为描述人类社会的物理量是量子化的。

由此可见,人类社会里存在很多不同类型、不同层级的社会型生命体。个体的人是最小的社会型生命体的存在形式,个体的人可以通过自身的力量主动创造具有使用价值的产品。

以个体人为量子单位创建的社会型产品是更高层级的社会型生命体。比如,家庭是以婚姻和血缘为纽带的基本社会单位,由父母、子女及生活在一起的其他亲属按照一定的组织结构形式创建的层级较高的社会型生命体;企业是按照需求利益关系把个体人组织连接起来创建更高层级的社会型生命体;联盟是按照需求利益关系把企业组织连接起来形成的社会型生命体。

不同层级、不同类型的社会型生命体创造产品的能力是不同的。一般来说,同一类型的社会型生命体,高层级生命体具有低层级生命体的创建产品的能力,反之则不存在。比如个体的人很难具有企业创建产品的能力。

基于这个规律,人们发现,如果想在博弈的过程里获得强大的博弈能力,最好的方法就是创建更高层级的社会型生命体。事实上,从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上看,人们也是这么做的。

中国古人似乎很了解人的需求以及为了满足需求所产生的逻辑过程,《汉书·王莽传中》:"民以食为命,以货为资﹐是以八政以食为首。"人如果想活下去,就必须有食物,而想获得食物,就必须采用买卖商品的方式获得发展资金。

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是人最基本的需求欲望,也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动力来源。不过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人们为了满足这个需求欲望而产生的逻辑行为都是被动产生的,也就是说人们在人生舞台上的表演都是被动的。尽管少数人在人类社会里的力量看起来很强大,能够主动地设计自己的逻辑行为过程,但是倘若在更大尺度、更高层级的舞台上观察,可以发现有一种强大的逻辑力在控制这个人所在舞台的发展运行过程,而这个人的强大的控制力仅仅体现在这个舞台内部。形而上学哲学家采用“在场”的形式把这种情形称为现象。

对于在人生舞台上表演的人们来说,掌握现象的内在规律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提供很多的方法,帮助人们满足追求美好生活的需求欲望。

现代科学目前是人类研究宇宙世界里存在现象的主流学问,当然现在的人绝大多数并不认同这种观点,他们会认为现代科学研究的是宇宙世界里的存在事物的本质。不过中国古人似乎对宇宙世界里的事物的存在形式有不同的看法,认为同一事物同时具有本质和现象两种存在形式,所对应的研究方法也是不同的,隐学研究本质,显学研究现象。这种区分宇宙事物的方法和唯物辩证法里的一些观点类似。

人的需求欲望属于客观存在的现象,因此需要采用现代科学提供的方法来解决。

人是一个由物质逻辑体构成的生命体,人的生存和发展是通过物质逻辑体的不断替换更新来体现的,现代科学把这种不断替换更新的过程称为新陈代谢。

人是一个封闭的空间,按照能量定律,新陈代谢所需的元素必须来自空间之外的事物,古人把这种事物称为“食物”,也就是说,食物是人最基本的需求,所以中国古人说,“民以食为命”,没有食也就没有命。为了保命,于是就出现了人获得“食”的逻辑行为,当人生舞台上的“食”不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时,就出现了人们抢夺食的表演场景。这个场景持续了几百万年,直到现在仍然存在。

中国古人似乎崇尚采用和平的方式占有财富,比如在《论语》里,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赐采用“货殖”的形式获得了很多的财富,而回尽管学问高,却很贫穷。

2、产品是储存财富能量的容器

中国古人创建的堪舆学里所说的“炁”就是财富能量,堪舆术所研究的就是储存财富能量的方法。古人认为不同结构形式的事物储存财富能量的能力是不同的,一个事物的结构形式发生了变化,其储存的财富能量也会发生改变。

堪舆即风水,中国传统文化之一。《史记》将堪舆家与五行家并行,本有仰观天象,俯察地理之意,后世以之专称看风水的人曰:“堪舆家”。

按照中国古人对学问的划分,堪舆家研究的学问属于隐学,而现代科学研究的学问属于显学。由于隐学研究的结构形式是抽象的、无形的,因此堪舆家研究的事物大多数是无形事物,所以人们把堪舆学也称为玄学。尽管在用于建筑的时候,研究的对象是有形事物,人们可以直接观察物体的结构形式,但是建筑只是堪舆学在一个很小的行业里的应用,在科技文明层次不高的时代,堪舆仍然属于神秘的玄学。

似乎云计算革命正在推动人类的科技文明进入到一个新的层次,人们正在习惯性的接受无形事物的存在形式。并且统一采用产品来指代客观存在的事物,分为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两大类。

经过这种认知形式的转变,就可以把古人的堪舆理论转换为现代科学的描述形式,比如把堪舆术里描述的对象事物称为“产品”,产品是存储“炁”的载体容器,炁就是财富能量,财富能量是流动的事物,是自然界客观存在的能量的其中一种类型。光能、电磁能、机械能、财富能等都是客观存在的能量类型。

产品是储存财富能量的容器。从现象上看,似乎不同形式的产品储存不同类型的财富能量。从本质上看,财富能量属于生命层级的能量形式,不同类型的生命体创建的财富能量类型是不同的。同样,不同类型的财富能量只能存储在不同空间层级的产品结构里。

似乎中国古人对产品的本质属性以及内在规律有很深入的研究,尽管古人的时代没有出现现代科学的术语和方法,但是中国古人在研究财富的时候却建立了不同层级的产品模型,把国家作为最高层级的产品,货是国家产品里的第二层级的子产品。比如《尚书·洪范篇》里说:“八政,一曰食,二曰货。”认为国家产品结构包含了八个子结构,其中货就是现代经济学术语里的商品,商品是进入流通过程的产品。《汉书·王莽传中》里说:"民以食为命,以货为资﹐是以八政以食为首。"

食指的是食物,古人发现食物是人的命,没有食物就没有命。这个规律对现代人同样有效。因此中国古人在设计国家产品的时候,把食物作为第二层结构上的第一个结点位置的事物,而把创造食物和获得食物的逻辑过程作为第二个结点位置的事物。如果采用现代科学的术语,中国古人所说的食物就是现代人所说的产品,而货就是商品。

中国古人重视调商品流通的作用,很早就提出了货殖的概念。不过由于科技文明层次的原因,古人并没有把货物的生产和交换行为从行业类型上进行细分,因此概念的颗粒度很粗,作为认知空间里的存在事物,概念的内涵很小,外延很大。

货殖一词最早出自《论语·先进》“赐不受命而货殖焉。” 即指谋求“滋生资货财利”以致富而言。即利用货物的生产与交换,进行商业活动,从中生财求利。司马迁所指的货殖,还包括各种手工业,以及农、牧、渔、矿山、冶炼等行业的经营在内。

尽管人们对产品的形式的认知没有发生改变,产品仍然是满足人们需求欲望的基本财富,但是随着科技文明层级的提高,人们对产品的本质的认识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产品本质上是财富能量的储存容器,不同类型的产品储存的财富能量的类型是不同的。

按照物理学家所发现的能量定律,财富能量属于宇宙里存在的类型层级很高的能量存在形式。在人类社会出现之前,财富能量是不存在的,所以财富能量是通过人类的劳动力转换其他类型的能量形成的。财富能量是人类用来创建人类社会的能量类型,存储在人造产品里。比如空气是自然产品,没有存储财富能量,并不是专门用来创建人类社会的产品,而是创建生物社会的基础产品,但是在人的劳动力的作用下转变为人造产品后,就储存了财富能量,就变成了创建人类社会的产品。古人的狩猎、捕鱼等行为,就是利用人的劳动力转换形成财富能量的方式把自然产品转换为人造产品的。而现在的人创造的旅游产品、教育产品等无形产品则属于人类社会专用的产品,对于猴子、蚂蚁等动物社会里的动物来说,是没有意义的产品。

按照能量类型转换的物理定律,在一个封闭的空间里,能量可以自发地从高类型转换为低类型,但不可以自发地从低类型的能量转换为高类型的能量。

从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来看,似乎太阳所提供的能量是地球空间里人类财富能量的来源,倘若失去了太阳提供的基础能量,那么对于封闭的地球空间里的人类社会空间来说,在能量定律的作用下,人类社会的基础财富能量将会越来越少,最终导致人类社会整体结构系统的自我坍塌。

对于人类社会来说,太阳提供的基础能量的数量太庞大了,完全可以满足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只要人类文明能够到达一定的层级,就可以解决人们当前所担心的生存发展危机。

从人类的发展历史过程来看,在人类科技文明的推动下,人们创造财富能量的能力越来越强大了。古代的时候,人们只能利用自然产品提供的工具把太阳能量转换为财富能量,而现在人们可以利用人造产品工具把多种类型的能量转换为不同类型的财富能量。比如蔬菜工厂,通过制造人工阳光的方式把电能转换为光能,再利用自然产品工具把光能转换为财富能量;又比如纺织工厂,通过人造产品工具把电能转换为财富能量。等等。

赵文银:逻辑世界里的财富能量与产品的关系以及存在形式


每一次工业革命都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形式,颠覆性地提高了人们创造财富能量的能力。外在的表现现象里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人造产品的生产方式和主导生产方式的社会区域发生了改变,而本质上是人类创造的能量类型的层级的提升。比如第一次工业革命是蒸汽技术革命,创造了机械能;第二次工业革命是电力技术革命,创造了电能;第三次工业革命是信息技术革命,创造了非物理世界里能量存在形式,一种称为“信息能”的事物,以信息流动形式表现出来的能量存在形式。人们把这种储存“信息能”的人造产品称为“信息产品”,是信息世界里的存在事物,而不是物理世界里的存在事物。

来自网上的资料显示,科学家认为人类目前已经进入了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这次革命的技术竞争重点是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不过有很多专家把5G领域的竞争作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竞争表演的开幕大戏。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来看,第四次工业革命似乎属于过渡性质的革命,因为人们竞争的是外在的表现形式(5G只是连接物质产品和信息产品的一种物联网形式),并不是决定革命本质的能量类型。因此可以推测,即将发生的第五次工业革命才是真正改变人类社会生存和生活模式的颠覆性的革命,而且这次革命将会推动人类创造出更高层级的能量类型,并且会颠覆性地改变人们的世界观。

似乎第五次工业革命是发生在网络空间(物理空间和信息空间共同构成的空间)里的事件,目的是在网络空间里创建人类社会未来的存在形式。

尽管人们并不知道第五次工业革命何时以何种方式到来,但是它所创造的人类社会很魔幻,人们不再考虑采用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争夺维持人们生存生活的财富能量。不过第五次工业革命是建立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基础之上的,尽管并不遥远,但是人类仍然需要栉风沐雨砥砺前行,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才有可能抵达人类梦想里的未来社会。

从人类发展历史过程里发生的现象来看,千百年来,人类之所以贫困,是因为人类只掌握了把自然光能转换为财富能量的方法,而且转换效率低下。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人们不仅掌握了创造多种能量类型的技术,掌握了把不同类型的能量转换为财富能量的方法,也掌握了制造创建财富能量的人造产品工具的技术。所以从理论上讲,目前的人类完全可以通过科技的形式解决全球的贫困现象。

第五次工业革命创建的产品的结构形态将会发生重大改变。社会型产品将成为人造产品的主要存在形式。由于人成为了社会型产品的主体构成材料,使得社会型产品的结构处于动态变化的状态。从储存能量的角度来看,稳定的结构形式储存的能量也是稳定的,在博弈的时候,安全性更高一些。所以在创建社会型产品的时候,需要制定更多的逻辑规则来限制人在不同层级结构上的“自由”空间尺度,以便保证每一层级结构系统里的财富能量的波动是平缓可控的,社会型产品的整体状态是稳定的。

3、价值本质上是财富能量的存在形式

关于价值的定义,在网络上可以找到很多知名专家学者的不同观点,基本上是从哲学和经济学角度提出的观点,比如英国的亚当斯密、李嘉图和麦克库洛赫,法国的孔狄亚克和萨伊等,似乎并没有物理学家从能量的角度对价值进行定义。倘如采用现代科学的形式从能量的角度进行描述,价值是财富能量的存在形式。财富能量是逻辑世界里创建生命体的能量类型,不同类型的生命体采用不同的财富能量类型。在人类的知识系统里,价值是用来描述人类社会空间里社会型生命体的概念。个体的人是人类社会空间里创建社会型生命体的最小的不可分割的物理单位,物理学家称之为量子。

在众多的关于价值的描述里,似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里明确地把价值和物理学里的能量联系在一起。尽管没有采用物理学的方式描述价值的能量的存在形式和能量类型,但是已经是从价值的本质角度研究价值的内在规律,而不是从价值的现象角度研究价值的内在规律。作为客观存在的事物,价值的本质是财富能量的存在形式,而储存价值的对象事物以及事物的属性则属于价值的现象。一般来说,来自事物本质的规律比较简单、状态稳定,而来自事物现象的规律比较复杂、状态变化较大。

马克思指出:“如果把商品体的使用价值撇开。商品体就剩下一个属性,即劳动产品这个属性。”由于马克思并没有对这个观点进行详细的描述,所以很多研究经济学的人似乎认为这个观点存在缺陷。不过倘若用财富能量来指代价值,用使用价值来指代财富能量的应用目的。那么就可以发现马克思这个观点是科学准确的描述形式。财富能量是人类劳动转换创造的能量存在类型,储存在劳动创造的产品里,财富能量的应用目的是通过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体现的,所以马克思采用了商品体这个概念。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的大脑及机体也是物质世界高度进化的产物,也是物质的特殊的、复杂的表现形式,人类社会的一切经济的、政治的与文化的运动是一般物质运动特殊的、复杂的表现形式,因此用以衡量人类一切社会运动的运动规模的统一客观尺度也必然是能量。人类社会中的一切作用力(如管理能力、综合国力、战斗力、权力等)最终都是自然力量特殊的、复杂的表现形式;维持和推动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动力源——价值,必然也是能量特殊的、复杂的表现形式。

尽管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价值是能量的存在形式,是维持和推动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动力源,但是并没有从物理学的角度分析这种能量的存在类型、计量方式和内在规律等物理属性。

以辩证唯物主义的价值观点为基础,采用现代科学的形式创建关于价值的假设模型:价值是财富能量的存在形式,价值是客观存在的事物。价值这个事物同时具有数量性、关系性、有用性三种不同类型的属性,可以同时满足汉语词语、哲学、经济学的解释。也就是说,如果采用现代科学的形式创建关于价值的财富能量模型,一方面可以通过物理学里关于能量的理论的方法研究价值,即价值是财富能量通过结构形成的状态稳定的无形事物,价值的属性是通过产品体现出来的,同时也可以解释人们在实践中发现的价值所呈现出来的各种现象。

不过目前在网络上可以找到的人们对价值的解释主要存在三种形式:

(1)汉语词语的解释。价值的本质是数量性存在,价值就是数量值。价值是自然与人类现象之中普遍存在的数量性事物、存在者、事实。

(2)哲学的解释。价值属于关系范畴,从认识论上来说,是指客体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效益关系,是表示客体的属性和功能与主体需要间的一种效用、效益或效应关系的哲学范畴。

(3)经济学的解释。价值,泛指客体对于主体表现出来的积极意义和有用性。可视为是能够公正且适当反映商品、服务或金钱等值的总额。

赵文银:逻辑世界里的财富能量与产品的关系以及存在形式


人类社会是由人类自己设计的逻辑规则系统创建的产品,尽管人们现在很难理解这个观点,但是从已经发生的人类社会历史事件里,似乎可以总结出一些规律,表明人类社会其实是通过人类自己设计的不同层级、不同类型的逻辑规则系统搭建出来的。中国古人把创建社会大厦的最基础的逻辑规则系统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礼,另一类是法。而西方古人用来创建社会大厦的逻辑规则系统似乎只有一种类型,法。

价值也是由人类自己设计的逻辑规则创建的产品,是人类社会的重要构成材料。所以,哲学家和经济学家试图通过研究价值的存在形式和内在规律来探索创建人类社会的技术原理以及内在的运行规律。

事实上,哲学史上关于价值问题的探讨由来已久。从词源上说,“价值”一词最初的意思是“掩盖、保护、加固”,后来演化成“可珍贵的、可重视的”等。可见,这个词是人表述事物与自己的关系、对自己的意义的概念,是一个主客体关系的范畴,是人的需要与事物属性的特定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创始人好像也没有形成关于价值问题的系统论述,但有一系列的基本观点。如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价值是人所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实践是价值的源泉和基础等。

宇宙是客观存在的逻辑世界,因此一切存在的事物的本质是逻辑,能量是逻辑的存在形式,事物是采用结构的方式形成的能量体。所以,价值也是客观存在的事物,价值本质上采用结构的方式存在的能量体。按照现代科学发现的理论观点,不同结构形式的能量体所表现出来的物质属性是不同的,也就是说,价值按照能量体的结构形式可以划分为很多类型,目前出现的抽象说、关系说、效用说、本性说、劳动量说等五花八门的观点学说在各自的空间尺度内都是合理的。

不过人类关心的价值类型必定与人类的生存发展关系密切,并不会关心在逻辑结构路径上距离较远的结点位置上的价值类型,比如不会关心“神类”社会的价值类型,不会关心“病毒类”社会的价值类型,从目前的情形来看,似乎也不太关心“猴子类”社会的价值类型。

这种情形就是社会型生命体遵循的“相邻原则”,属于逻辑世界里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基本规则。《周易·系辞上》里说,“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描述了在一个区域空间内事物的存在发展原则。采用现代科学的术语描述,就是“相邻原则”。

尽管古人并不知道“相邻原则”是由价值类型决定的关于宇宙事物存在形式的基本逻辑规则,但是他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出了这个规律,并且以生活道理的形式进行流传,比如中国古人说的“远亲不如近邻”,《圣经·旧约全书·箴言·第二十七章》里说的“Betterisa neighbourthat isnear than a brother far off. (近处的邻居好过远处的兄弟)”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以马克思的哲学观点为基础,采用现代科学的方式从能量的角度对价值进行描述,人类所定义的价值是人所在的空间里的存在事物,是描述客体和主体之间的关系意义的事物,构成这类事物的是财富能量,事物的类型由固定财富能量状态的结构形式决定,财富能量属于自然界客观存在的能量,遵守物理学发现的能量定律。在人类的知识系统里,财富能量通常是指通过人类劳动转换形成的能量,并且存储在人造产品里。

一般来说,产品的结构基本上就是固定财富能量运动状态的结构形式,不过中国古人似乎并不认同这种常识性的经验观点,并由此创建了堪舆理论。比如一个建筑产品,尽管物质形态的结构是稳定的,但是在堪舆家的观察内容里,并没有发现这个结构系统可以固定财富能量的运动状态,因此在堪舆术里把这种情形称为“漏财”。当然现代科学把这种古人提出的、目前无法解释的观点称为“迷信”。在西方拓扑学研究的内容里,并没有研究结构形式的变化与容器大小关系的变化的内容,而在中国古人的堪舆学里,结构的变化和容器大小的变化之间的关系才是堪舆家真正关心的重点,因为容器大小的变化影响了储存的财富能量的数量。

在物理学里,人们在研究价值的物理属性的时候,需要建立一个参照系。这是因为逻辑世界是由无数的封闭的逻辑子空间按照一定的结构形式形成的复杂空间,空间里的存在事物同时也是一个封闭、不可分割、自足的子空间,

中国古人似乎对宇宙事物的存在形式有很深的了解,比如《吕氏春秋•下贤》里说,“以天为法,以德为行,以道为宗。与物变化而无所终穷,精充天地而不竭,神覆宇宙而无望,莫知其始,莫知其终,莫知其门,莫知其端,莫知其源。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此之谓至贵。士有若此者,五帝弗得而友,三王弗得而师,去其帝王之色,则近可得之矣。”一个事物的结构形式如果“其大无外,其小无内”,那么按照现代数学的研究成果,这个事物一定是采用嵌套的方式创建的产品。

由于空间具有封闭、不可分割、自足等特征,因此在研究空间内事物属性的时候,需要先创建一个参照系。

参照系是与参考体相固连的整个延伸空间。参考体是用来确定物体的位置和描述它的机械运动而选作标准的另一个物体。为了用数值表达一个物体的位置,可在参考体上设置坐标系,称为参考坐标系。

同一事物在不同类型的空间里所表现出来的物理属性是不同的,所以物理学家为了获得准确的物理属性,会采用参照系的形式固定事物所在的空间类型。这是因为在逻辑世界里,空间把事物的个体属性封闭在空间里,并且以整体的形式成为上一级空间里的个体事物。对于逻辑世界来说,事物就是在当前层级空间里的封闭的逻辑结构系统结点位置上的成员,该成员同时又是一个封闭的空间。

由此可见,如果想准确地研究价值的物理属性,就需要象物理学家那样,创建一个研究价值的参照系。

从当前哲学和经济学领域的研究成果来看,价值是一个复杂的存在事物。既包含了物理世界里的事物,也包含人脑创建的逻辑世界里的逻辑事物,因此是一个由两种不同类型的逻辑世界里的事物构成的复合型态的事物。按照当前现代科学的思维,价值的参照系属于网络空间里的存在事物,参照体分为两部分,物理空间里的物质参照体和信息空间里的信息参照体。对应的参考坐标系也包含两部分,物理空间坐标系和信息空间坐标系。

既然价值的参考坐标系是由两种不同类型的逻辑体创建的,那么在不同的参考坐标系里,所观察到的事物的属性也是不同的,这也是不同的专家学者得到不同的观点的原因。这个情形如同盲人摸象,每个人的观点在他的参考坐标系里,都是正确的。

对于宇宙逻辑世界来说,物质体和信息体的本质是能量体,所以把物质体和信息体抽象为更高层级的能量体形式后,价值的参考坐标系就变成了由两组相同能量类型的空间坐标系构成的复杂坐标系,通过数学的形式进行处理后,就可以获得在同类能量空间里的单一的参考坐标系。这样,就可以采用物理学的方式研究价值的存在形式和内在的规律。

尽管人类目前还不习惯这种转换能量存在形式的方式,但是随着人类科技文明层次的提高,这种习惯或许很快就会到来,那时人们的世界观将会发生颠覆性的改变。

在人类创建的知识系统里,价值是一个描述财富能量的数量、运动方向、稳定状态的物理量,专指人类的价值,并不关心其它类型生命体的价值。

在人类的价值参照系里,参考体是以人的生存和发展为逻辑目的各种属性形成的逻辑体事物。比如人是参照系里的主体事物,其它一切都是客体,因此在这个参照系里,人是财富能量运动的中心。从人们目前所观察的现象来看,宇宙环境里存在的一切事物似乎都需要服从人类的价值参照系。

人类在设计价值参照坐标系的时候,第一条逻辑规则就是建立人的主体对象地位,这条规则的含义就是,在人类的价值系统里,任何时候万物的行为都需要优先考虑人的主体地位。

比如《易传·系辞下》里说:“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中国古人把人设计的逻辑规则与天地设计的逻辑规则并列在一起。而在《圣经》创1:26里,神说:“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像,按着我们的样式造人,使他们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地上的牲畜和全地,并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虫。”

从财富能量的类型和层级来看,最初的财富能量的价值最大,能量类型的转换次数越多,价值的损失越多。比如对人类来说,牛羊储存的财富能量来自对青草储存的财富能量的转换,而青草储存的财富能量是通过“神”的劳动力转换太阳能形成的。所以在《圣经》创1:29里,神说:“看哪!我将遍地上一切结种子的菜蔬,和一切树上所结有核的果子,全赐给你们作食物。”很明显,“神”并没有把“地上的走兽和空中的飞鸟”赐给人们作食物。尽管《圣经》并没有说明原因,但是从能量在转换过程中遵循熵增定律来看,青草、蔬菜提供的财富能量类型对人的生存发展的价值最大。

宇宙空间分为两大类型,物理空间类型和信息空间类型。物理空间里的事物是由物质逻辑体构成的,信息空间里的事物是由信息逻辑体构成的。认知空间属于信息空间类型,事物的存在形式是信息逻辑体,而不是物质逻辑体。

价值属于认知空间里的存在事物,是描述客体对象里储存的特定的能量类型对于主体对象的存在和发展的意义的事物。任何客观存在的事物都是由很多不同类型的能量构成的。价值作为客观存在的事物,也是由大量不同层级类型的能量构成的。

采用物理学的形式研究价值的存在形式和内在规律,有助于人们更好的了解人类社会的存在形式和内在的运行规律,找到有利于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正确路径。比如煤炭和石油的价值,大量地使用煤炭和石油转换的能量可以快速推动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但是按照物理学发现的能量定律,能量可以自发地从高层级类型转换为低层级类型,但是不能自发地从低层级类型转换为高层级类型,因此对人类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巨大的。在宇宙初始的时候,能量的层级类型最高,这类能量以不可思议的高维空间形式存在,然后快速地降低空间的维度数量,创建大量的低层级类型的能量存在形式。人类所研究的价值属于由层级类型较低的能量创建的事物。

从事物的价值的存在形式来看,人类之所以能够通过劳动来认识和改造世界,是因为世界万物具有自己的价值,具有作用和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性质和能力。人类通过不断提升科技文明层级的形式,提高人们创建人造产品的能力,搭建层级更高的生存生活的表演舞台。

4、在人类社会空间里创建社会型生命体的技术原理和存在形式

人类社会空间是在动物社会空间基础上发展创建的逻辑空间,以叠加态的形式存在,所以在人们的观察结果里,人类和动物处在同一个逻辑空间里。不过,如果仔细观察的话,就可以发现人类所处的空间和动物所处的空间是存在逻辑隔离的,从人类的角度来看,这种隔离是天然的,很难逾越的。

在人类社会空间里,个体人是最小的不可分割的基本单位,是创建人类形式产品的量子材料。

在人们当前的世界观里,在人类社会空间层级,描述生命体的物理量只有人这个事物。不过按照人工生命的观点,以人为量子材料,按照一定的结构形式创建的事物也是生命体。于是在人类社会空间里,就出现了大量不同类型、不同层级的生命体,为了描述方便,把这类生命体称为社会型生命体。比如企业是由人按照一定的结构形式创建的,称为企业生命体,联盟是由很多企业生命体按照一定的结构形式创建的,称为联盟生命体,等等。

很明显,社会型生命体是由人们自己创建的事物,属于人造产品,目的是在博弈的过程中具有竞争优势,夺取更多的财富能量。

所以随着时间的发展,社会型生命体的层级越来越高,在博弈的时候抢夺财富能量的能力也越来越强大。这种现象就是社会学家发现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按照马克思发现的规律,在物理空间里,共产主义社会将是人类社会空间里的层级最高的社会型生命体。

当人类掌握了在网络空间里创建人类社会的技术的时候,人类社会的存在形态也将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尽管目前人们并不知道这种革命性的变化是什么,但是作为一种假设性的推测,似乎最有可能发生的是构成人类社会的量子的属性的改变。比如当前的量子是自然人,动物属性是自由的、开放的,而在网络空间里创建的人类社会,量子物体是社会人。

社会人是采用逻辑规则的形式把动物属性封闭在有限的逻辑空间里的自然人。尽管人们无法推测这种类型的转换是如何形成的,但是从人们对人工生命的研究成果来看,自然人的动物属性是通过逻辑规则创建的空间封闭的。

当自然人的动物属性被封闭在有限的空间内后,人类就真正进入到了人类社会的时代。也就是说在漫长的人类发展过程里,人类创建的社会型生命体里包含了大量的动物属性。动物属性的最典型特征就是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从目前的社会现象来看,无论是哪个层级的社会型生命体,无论是个人、企业、地区或者是国家,都在遵循丛林法则抢夺生存发展资源。

高层级的社会型生命体是以低层级社会型生命体为材料创建的,这种形式与细胞创建生物体所采用的技术原理相同。事实上,在宇宙世界里,在不同空间层级内创建新事物的时候,所采用的技术原理基本相似。不同的是物理量的类型,以及该物理量所采用的量子物体形式。

社会人是人类社会物理量里的量子物体,但是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历史里,自然人是创建人类社会的量子物体。

与细胞构成器官的方式一样,大量的自然人(或者社会人)采用某种结构形式连接在一起,就创建了一个类似器官的新的整体事物,整体事物的性能状态属于结构传导的混沌统计效果,并不是个体人的性能的累加。结构传导的混沌统计效果的数学模式表明,个体对整体功能的贡献并不大,因此在这个整体事物里,不同个体的状态可能差别很大。因此这个结构传导的混沌统计效果模型就可以让这个整体事物产生生命的特征,尽管构成个体不断出现了周期性的变化,但是整体事物的状态属性并没有发生变化。

在人们当前的世界观里,似乎只有细胞构成的物体才是生命体。细菌是单细胞生命体,病毒是寄生在活细胞内并以复制方式增殖的非细胞型生物,这些都是人们可以观察的有形的生命体存在形式。

事实上,按照逻辑世界里创建事物的技术原理,大量的生命体属于人类无法直接观察的无形事物。比如以病毒为量子创建的病毒类社会型生命体,以猴子为量子创建的猴子类社会型生命体,以人为量子创建的人类社会型生命体。

以自然人为量子创建的社会型生命体和以社会人为量子创建的社会型生命体的整体属性是有区别的。如同植物细胞创建的生物体和动物细胞创建的生物体的整体属性区别很大一样。人们把以植物细胞为量子创建的生物体称为植物,把以动物细胞为量子创建的生物体称为动物,并且很容易发现动物和植物之间的区别。但是在细胞层级,它们之间的区别并不大,植物细胞采用细胞壁把内容封闭在空间里,而动物细胞不存在细胞壁。

由此可以推测,人类社会型生命体存在两大量子来源。尽管在量子层面上的差别很小,但是随着生命体层级的提高,生命体的属性差别越来越大。中国古人似乎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所以在几千年前就采用“礼”的形式制定的逻辑规则创建逻辑空间,把自然人的动物属性封闭在有限的空间内,然后以封闭在空间内的自然人为量子,创建人类社会型生命体。

赵文银:逻辑世界里的财富能量与产品的关系以及存在形式


在创建社会型产品的逻辑过程里,最困难的是把自然人转换为社会人的逻辑过程,从技术上讲,人类至今为止还没有真正完成把自然人转换为社会人的逻辑过程。从几百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开始,人们通过逻辑规则创建的空间约束了动物属性的作用范围,把人从动物社会分离出来,进入了人类自己采用逻辑规则创建的人类社会。随着逻辑规则的复杂度的增加,逻辑空间的层级越来越高,人类社会与动物社会的差距也就越来越远了。

然而由于人类科技文明层级的限制,人类生存发展所需要的食物层级财富能量的来源与动物所需要的食物层级财富能量的来源基本上相同,因此在漫长的人类社会历史里,人类只能采用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抢夺食物层级的财富能量。尽管人类通过不断地技术革命提高了抢夺财富能量的能力,但是仍然没有掌握创造食物层级财富能量的技术方法,体现自然人动物属性的丛林法则仍然以自由的形式存在于人类所创建的各种层级的社会型生命体里。这种情形导致了卢梭在写《社会契约论》的时候产生了困惑,“人生而自由,却又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在卢梭看来,人生来就是自由的,但是人却不能象动物那样自由的生活,总是被一个枷锁封锁在一个有限的空间里,无法自由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卢梭的困惑本质上来自对创造逻辑世界里事物的技术原理的不理解。在物理学术语里,宇宙逻辑世界是由无数个不同物理量的事物构成的,并不是整个宇宙只有一个物理量。每个物理量都存在一个最小的不可分割的基本单位,物理学称为量子。这个量子是由另一个物理量里的量子构成的。比如在生物型生命体这个物理量里,细胞属于量子,人、猴子等动物是由细胞构成的产品;在社会型生命体这个物理量里,社会人属于量子,企业、国家等是由社会人构成的产品。

参照宇宙逻辑世界里的能量定律,在一个封闭的空间里,量子形式的物体只能来自对其它物理量里的物体的转换。所以,社会人来自对生物型生命体这个物理量里被称为自然人的动物产品通过转换创建的新类型产品。

物理量类型在转换的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通常情况下,在一个封闭的空间里,这些能量来自外部的空间。

中华文化似乎是以“社会人”为起点而创建的,也就是说,中华古人在创建社会的时候,就认为构成社会的基本材料是“社会人”,比如远古文化时期的有巢氏,把人封闭在人造的空间里与动物社会隔离。《易经》里说:“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中国古人认为,文明按照到达顺序所形成的整体事物,就是人文,观察人文的存在形式,把这些人文按照一定的逻辑规则连接在一起后所形成的整体事物就转化成了天下。不过古人并没有描述创建整体事物的技术原理,所以后人在理解的时候,基本上会认为把各部分放在一起就变成了整体。

按照现代物理学的能量定律,把各部分的材料组织在一起形成整体事物的过程是通过外部提供的力来实现的。从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过程里所表现的现象的内在规律来看,创建社会的外力似乎是人们自己设计的逻辑规则所产生的逻辑力。不过中国古人和西方国家古人创建逻辑力的方式存在区别,中国古人采用“礼法”的形式创建社会型产品,先依据存在的事物制礼,而后依据事物的逻辑行为立法。比如《商君书·更法》:“及至禹、汤、盘庚、武丁 ,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西方国家古人采用“法”的形式创建社会型产品。比如以雅典为代表的古希腊城邦国家中,就存在很多关于“法”的争论,法是神授还是人定,法的基础是权力还是自然、正义或理性,是法治还是一人之治,以及法和民主、自由、平等的关系,法和国家的关系,自然法和实在法之间的关系,等等。

在西方古人创建的社会型产品里,自然人的动物属性是自由的,所以在任何层级的社会型产品里,动物的属性都是充满整个空间的,然后古人采用“法”的形式来规范社会型产品以及构成事物的逻辑行为。由于社会型产品的层级和类型存在差异,所以不同层级的社会型产品无法采用相同的“法”约束逻辑行为,比如在个体自然人层面的法与国家层面的法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

中国古人采用“礼”创建的逻辑空间把自然人的动物属性限制在一个很小尺度内。所以“礼”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中国古代的“礼射”不仅贯穿与融合了华夏数千年璀璨的历史文明,也深度影响了世界,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方文化是以“自然人”为起点创建的,也就是说,西方古人在创建社会的时候,认为“自然人”是构成社会的基本材料,所以在西方文化主导的社会里,强调自然人里的动物属性的释放,比如在任何层级的社会型产品空间里,都强调追求个体的自由、民主、平等。

如果采用现代科学的方法描述中国古人的理论和方法,或许可以增加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心。“礼”本质上是采用人们自己设计的逻辑规则创建一个逻辑空间,把相关的事物封闭在这个空间内,形成一个新的整体事物。“克己复礼”的技术原理就是把自然人的动物属性封闭在由逻辑规则创建的空间内,限制动物属性的作用范围,从而自然人转换为社会人。

尽管近代社会里,西方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冲击很大,很多人渴望西方文化里强调的动物属性的释放,不过似乎中华文明的约束力太强大了,创建国家生命体的量子主体仍然是社会人,自然人的数量仍然很少。也就是说,礼仍然是中华文化的核心精髓,强大的逻辑力创建的空间依然是自然人动物属性无法突破的屏障。

5、人在社会型产品里的地位

似乎宇宙内的一切事物都是为人类准备的,包括人类自身。尽管绝大多数的事物人类目前并没有使用,但是人类一直在通过提升科技文明层级的方式来发现这些事物的使用价值,然后使用这些事物来改变人类的生存生活场所。

在人们传统的习惯性的思维里,人是产品的使用者,人和产品是两个独立存在的事物,存在明确的主体和客体的对立关系,人是主体,产品是客体。

但是当人们真正掌握了在网络空间里创建社会型产品的技术方法时,人本身已经成为了产品不可分割的构成部分。人与产品的关系在一元论哲学体系里已经出现了悖论,即人既是使用产品使用价值的主体,又是提供产品使用价值的客体。

事实上,自从人出现以来,人就是一个社会型产品,人在把自身当成产品工具使用的时候,同时表现出了主体和客体的属性。

从《圣经》创世纪里的描述可以推测,上帝造出的亚当和夏娃在刚开始的时候只是一个客体产品,使用的主体是上帝。而在亚当和夏娃吃了禁果以后,亚当和夏娃也获得了成为主体的能力,于是上帝把亚当和夏娃赶出了伊甸园。

在人类的发展历史里,人类通过科技文明的提升,不断地探索创造出更好的供人类使用的客体产品的方法,把人们的梦想变成现实。比如通过手机产品实现了古人描述的顺风耳的梦想,利用飞船产品实现了古人探访月球的梦想。

倘若把人也作为产品的构成材料,使得该产品成为具有自由意志的生命体形态的产品,那么人就可以通过调整社会型产品构成能量的形式获得最佳的博弈竞争力,从而最大效率的利用社会型产品里的各种资源的作用。

从物理学角度来看,人在社会型产品里的组织形式是由该社会型产品内构成产品的两类属性决定的,一类是构成产品的使用价值的形式,也就是以产品的功能属性表现出来的应用目的,另一类是构成产品的价值的形式,也就是该产品所储存的财富能量的存在形式。由于产品储存的财富能量的种类很多,所以产品的价值类型也很多,不同的人根据自己的需求目的选择不同的价值类型。比如山路上的一座古凉亭,建筑师看到的是建筑物价值,游客看到的是旅游景点价值,当地的农民看到的是遮阳挡雨的价值,收藏家看到的是文物收藏价值。

从技术原理上讲,作为应用目的表现形式的产品使用价值是可以被很多人使用的非消耗物,具有共享的特征;而作为财富能量存在形式的产品价值属于消耗物,属于个人使用的事物,具有独享的特征。

人作为逻辑世界里的存在产品,人的生存和发展所需的能量必须来自人所在的空间里的其它产品,而这个空间就是把所有的产品组织在一起形成的尺度更大的社会型产品,这个社会型产品就是人们生存和表演的舞台。显然,这个社会型产品的结构系统形式是由人们依据所选择的争夺财富能量的方式设计出来的。一种形式就是当前西方资本主义社会选择的方式,直接夺取产品内储存的财富能量,尽管逻辑行为简单直接,但是比较血腥粗暴,基本上采用了创建动物社会的“丛林法则”;另一种形式就是采用通过产品的使用价值获得财富能量的形式,由于产品的使用价值具有共享的特征,因此可以避免“丛林法则”导致的血腥场景,不过这种方式属于间接获得财富能量的逻辑行为,人们需要通过产品的应用目的功能把人的劳动力转换为财富能量。采用这种方式创建的社会型产品就是共享产品社会。在自由意志的作用下,社会型产品里的人由于技术的原因成为了其中的构成部分,因此在争夺财富能量的时候,为了在整体空间层面上维持自身的安全,不会采用“丛林法则”制定的竞争行为抢夺财富能量,而是采用命运共同体的形式在保证社会型产品稳定安全的状态下争取获得更多的财富能量。

6、德是社会型产品里产生吸引力的能量类型

德是宇宙逻辑世界里客观存在的一种能量类型,类似自然界里的其它类型的能量,如核能、电能、机械能、光能等,也是客观存在的能量形式。

为了创建社会型产品,结构结点位置的事物需要提供一种力来维持与其它结点位置上事物的相对关系,物理学家把这种力称为吸引力。比如物理学家认为构成原子核的质子和中子之间存在介子,以传递原子核内巨大的吸引力-强力,强力比电磁力强137倍,故能克服质子之间所带正电荷的电磁斥力而结合成原子核。

对于逻辑世界来说,力是能量的存在形式。逻辑哲学家和物理学家描述力的方式是不同的。对于逻辑哲学家来说,固定产品结构形态的力不过是一种采用逻辑规则形式表现的能量状态的存在形式,逻辑哲学的术语称为逻辑力,是用来固定逻辑体相对关系的力。中国古人把这种力称为“德”,认为如果没有德的作用,构成社会的逻辑体是无法聚集在一起的。所以《道德经》里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所以人们在创建社会型产品的时候,一定要重视位于产品结点位置的代理人的德。德少的人形成的吸引力也小,不能把相关的结点控制在创建的空间内,导致一些逻辑体脱离该空间。德多的人由于形成的吸引力太大,创建的空间的尺度也很大,因此需要创建更大规模的社会型产品,才能为每个人提供合适的结点空间位置。

这种情形在物理学家的思维观念里比较容易理解,比如在原子空间里,约束核子空间尺度的吸引力不能用来作为约束电子空间尺度的吸引力。

德是一种采用释放能量的形式约束逻辑行为空间尺度的力,与之对应的是采用抢夺能量的形式扩大空间尺度的力。

在以人为核心创建的社会型产品里,人的德所形成的力是固定产品结构形态的关键因素。由于每个人都占据了产品结构系统上的一个结点位置,通过吸引力来稳定该结点和关联结点的形态,所以在同一个社会型产品里,一个人只能有一个最佳的结点位置,不过人作为特殊的产品材料,可以同时成为不同类型的产品里的构成材料。这种情形类似软件开发方法里的构件复用。

尽管古人并没有从力的角度描述在创建社会的时候德的能量属性,但是对所观察的现象里所发现的内在的运行规律进行了描述。比如《周易·系辞·下》里说,子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少而任重,鲜不及矣。《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

社会型产品是由无数的层级空间连接在一起组织形成的,每个空间就是一个存在事物。不同层级空间里的事物之间的连接力是不同的,所以在社会型产品里的不同结点位置,对结点空间代理人的德的要求是不同的,太大或者太小的德都很难维持该层级结构系统的稳定。所以,在创建社会型产品的时候,需要根据产品结构的结点空间需求提供拥有相应大小德的人成为结点空间代理人,倘若把一个德很大的人安排在对德的需求很小的结点空间,那么带来的结果应该是灾祸。比如在电子空间结点使用核子空间结点的吸引力,结果一定是灾难。所以《道德经》里说,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中国古人发现大自然在创建事物的时候,所采用的是对立统一的逻辑规则,一方面让事物发展,另一方面又同时压制事物的发展。比如“亭之毒之”,一方面保护,另一方面又毒害。易曰:圣人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列子书曰:亭之毒之。皆谓厚民也。

所以人们在创建以人为核心的社会型产品的时候,也要采用对立统一的逻辑规则,一方面提供有利于产品生长发展的功能,另一方面也要同时提供抑制产品生长发展的功能,通过矛盾双方(亭、毒)的统一与斗争,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这就是“天道”,无情地要求万物严格地执行矛盾规律。完全不同于“人道”,总是偏袒当前对事物发展有利的一方。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0

标签:能量   逻辑   形式   财富   层级   产品   古人   生命体   属性   事物   人类   类型   价值   关系   社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