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文银:创建德产品事物的技术原理和存在形式

在宇宙逻辑世界里,凡客观存在的事物都是可以采用科学的形式进行描述的。也就是说,任何客观事物都存在技术原理,只要按照这个技术原理进行逻辑操作,就一定能制造出相同的逻辑产品。

1、基于柏拉图三个世界理论的现代科学技术模型

为了更好地探寻宇宙的本源,人们可以对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的三个世界理论模型进行语境转换,变成现代科学语境下的技术模型,并采用现代科学的成果寻找创建事物的技术原理。

参考柏拉图的观点,宇宙世界是由理念世界、现实世界和艺术世界共同构成的复合世界,这三个世界的关系是:理念世界是至高无上的,属于母本世界,现实世界依存于理念世界,属于摹本世界,艺术世界又依存于现实世界,属于摹本的摹本世界。柏拉图认为后两种世界是空间层级较低的世界,其中文艺更低下,不具有普遍真实性。因此站在理念高度的基点上柏拉图贬低了文艺的作用、诗人艺术家的地位。

如果采用现代科学的语境进行转换,把理念世界定义为由理念逻辑体创建的信息世界(理念世界),现实世界是由物质逻辑体创建的信息世界(物理世界),艺术世界是由认知逻辑体创建的信息世界(认知世界),就可以获得一个采用现代科学的形式创建的假设的技术模型。

按照这个假设模型,柏拉图描述的三个世界的本质是相同的,属于逻辑世界,不同的只是世界的存在现象。

在这个假设模型里,人可以通过自由意志力在物理世界和认知世界里按照自己的目的创建产品,以便改变人类的生活生存环境。比如在物理空间里,人们通过搭配和安排物质产品的形式创建新的整体产品,或者在人们通过计算机创建的信息空间里,按照人们的需求目的创造信息产品。

由于在三个世界里的逻辑体的本质是相同的,内在的逻辑运行规则也是相同的,因此在技术层面上,三个世界里来自同一母本事物的产品之间是存在逻辑上的关系的。似乎中国古人在上古时代就发现了这个关系,并用来改变人们的生活生存环境。比如祝由术,就是通过认知世界里创建的知识产品影响理念世界里的母本产品,再影响物理世界里的摹本产品,达到改变摹本产品状态的效果。当然古人的这种方法目前并没有获得现代科学的论证。

按照柏拉图三个世界的理论模型,在每个世界里都存在一个创建事物的计算模型,理念世界里的计算模型属于母本模型,物理世界里的计算模型属于摹本模型,而认知世界里的计算模型则属于摹本的摹本模型。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里里,似乎只有中国上古时期的古人创建出了母本计算系统的摹本模型,就是伏羲创建的《连山易》计算模型,以及后来升级后的《归藏易》计算模型、《乾坤易》计算模型和《周易》计算模型。

由现代西方人发明的基于现代科学创建的《图灵机》计算模型则属于认知世界里的计算系统模型,在三个世界系统里属于摹本的摹本模型,从逻辑发展过程来讲,属于《连山易》计算模型的摹本。当然,西方人并不知道《连山易》计算模型,也不知道伏羲创建的八卦逻辑规则。而是由德国哲学家、数学家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发明了二进制数字系统规则后,英国数学家、逻辑学家艾伦·麦席森·图灵创建了图灵机模型,然后美国人发明出了完全脱离人脑而独立存在的物质形态的计算机。而中国古人发明的计算系统模型无法脱离人脑而独立存在。

据网上资料显示,世界上第一台通用计算机“ENIAC”于1946年2月14日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发明人是美国人莫克利(JohnW.Mauchly)和艾克特(J.PresperEckert)。

尽管中国古人描述的场景目前并没有获得现代科学的论证,但是一个无法否认的事实越来越明显,就是数字经济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至少已经存在了一个可以观察的现象,认知世界里的知识产品可以通过物联网影响物理世界里物质产品的状态。至于能否影响理念世界里的理念产品,或许未来的科技文明可以进行论证。

2、德是什么

在逻辑世界里,道和德是两种不同类型的逻辑事物。这种差异,中国古人从上古时代就发现了,并在造字的时候,采用知识产品的形式进行了技术原理上的描述。而详细描述道和德的技术原理和应用场景的理论文章,据网上资料的介绍,是由2485年前的老子因为把守函谷关的长官尹喜的恳求而编写的著作《道德经》。

根据网上资料的介绍,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网上的这个介绍是符合老子在突发的状态下编写著作的技术原理的,肯定从德开始,先分析德的技术原理和应用场景,然后再按照德的逻辑来源分析更高层级的道。因为《道德经》是老子按照《周易》计算模型对现实的事物进行大数据分析后总结出来的技术原理分析报告。所以老子在报告里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道是由逻辑构成的逻辑体事物,是万物的来源。按照网上资料的描述,逻辑(logic)是一个外来词语音译,指的是思维的规律和规则。逻辑(理则学),源自古典希腊语(logos),最初的意思是“词语”或“言语”。

在中国古人的理论体系里,在由道构造的集合里,最基本的道是阴、阳两种逻辑体事物,是创建其他逻辑体事物的基础,现代物理学里称这类逻辑体事物为量子。按照古希腊哲学家的观点,是最小的“词语”或者“言语”。在现代物理学里,称为闭弦、开弦。在现代计算机科学里,称为0、1。尽管不同时代、不同区域的人们对这两个基本逻辑体的称谓不同,但是都认为宇宙万物是由这两个基本逻辑体构造出来的。

德也是由道构造出来的逻辑体事物。所以德并不是道,而是由道构造的具有特殊属性的逻辑体事物,也是在创建万物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必须的逻辑体事物。所以《道德经》里说,“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按照中国古人的观点,在逻辑世界里,德是排名第二的仅次于道的逻辑体事物,是为万物提供生存和发展能量的事物。

西方古人尽管发现了道德在万物生存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但是似乎并没有对道和德进行技术原理和存在形式上的分析,而只是对事物属性的表现现象进行了分析。

比如德性”一词含义在柏拉图的《理想国》里似乎很宽泛,详看第一卷后面部分(41页),万事万物都有它的德性,如马的德性就是“跑”,眼睛的德性是“看”,耳朵的“德性”是“听”,心灵的德性是“正义”,换一句话说,事物发挥了它正常,完满的功能,处在健全状态时就有了德性。(耳朵失去了“听”的功能也就不能说它有德性。)

按照网上的解释,德性(arete)在希腊语中原指事物的特性、品格、特长、功能,亦即一事物成为该事物的本性。

3、德的技术原理

在逻辑世界里,一切客观存在的事物都是可以采用现代科学的形式描述它的技术原理和存在形式的。尽管人们目前并没有把德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产品进行定义,但是在很多学科领域里对德产品的属性进行了研究和探索。

在中国古人的世界观里,德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是由道创建的产品,因此在上古时代造字的时候,就创建了包含德技术原理的知识产品,也就是认知世界里的逻辑事物。按照柏拉图的理论模型,这是一个摹本的摹本事物。尽管与物理世界里的德产品比较,存在形式上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但是内在的技术原理是没有变化的。因此可以按照现代科学的形式创建假设的技术模型,从认知世界里创建知识产品的过程中寻找物理世界里创建德产品的技术原理。

赵文银:创建德产品事物的技术原理和存在形式


尽管德是客观存在的事物,但是现代科学目前并不知道创建德产品的技术原理以及德产品的存在形式。不过人们可以采用现代科学的形式设计一个创建德产品的假设模型,然后采用证伪和证实的方式进行验证。为了假设模型的有效性,可以参考柏拉图的三个世界理论模型,以及中国上古时期的古人造字过程的技术原理,探索创建德产品事物的技术原理。

如果按照爱因斯坦晚年的观点,“一切都是安排好的”,那么在宇宙世界的演变过程里,无论万物的存在形式如何变化,其内在基本的逻辑规则是恒定不变的。也就是说,古代的逻辑的概念和现代科学里的逻辑的概念是相同的。逻辑体是由逻辑连接在一起形成的独立存在的事物。

尽管物理学家认为现实世界是由能量构成的逻辑世界,但是人类并不知道创建宇宙世界的技术原理和存在形式。目前出现在人类知识体系里的观点都是人们的猜测,并没有获得现代科学的论证。

在逻辑世界里,道和德是两种不同类型的存在事物。德是由客观事物内在存储的能量的状态的存在形式创建的知识产品,是一种特殊的能量类型的存在形式。属于柏拉图三个世界模型里的摹本的摹本。

德产品的特征就是把自己内在的能量无差别的主动的发送给外面的事物。因此在逻辑世界里,德产品的主要作用是创建平台产品。平台是逻辑世界里的逻辑事物生存发展的基本载体。离开了平台的载体功能,任何逻辑事物都无法生存。所以在中国古人的观念里,德在宇宙世界里的地位非常尊贵,仅次于道,排名第二。因此老子在《道德经》里说,“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平台是由同类逻辑事物的德产品采用累积叠加方式创建的逻辑产品,中国古人把这样的逻辑行为状态描述为“地势坤,厚德载物”,把这种状态创建的产品称为“厚德”。德和厚德是两种不同类型的产品。德是无形产品,不能承载其它事物,而厚德是有形产品,可以承载其它事物。对于它们之间的这种区别,似乎中国古人很早就进行了很多层面的应用研究,并总结出了很多观点,比如,“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少而任重,鲜不及矣”。古人发现,一个位置很尊贵的人需要承载很多人的生存发展状态,倘若德薄的话,就一定会带来灾祸的。

4、德的存在形式

尽管人们知道德是以产品的形式存在的客观事物,并且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已经观察到了德产品的一些特殊属性,但是并不知道德产品的具体存在形式。

比如中国古人老子在《道德经》里描述了创建“大德”的技术原理,但是并没有描述德的具体存在形式,《道德经》第二十一章里说“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作为现在的人的一种假设性的猜测,《道德经》似乎是老子通过《周易》计算系统模型机整理出来的关于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大数据分析报告结果。并依据德的应用功能属性推测出德的比较模糊的存在形式,如“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不宰,是谓玄德”,认为德是不同空间层级里的存在事物。层级最高的德是玄德,是存在于幽远的地方的事物。说文解字里说,玄,幽远也。黑而有赤色者为玄。象幽而入覆之也。凡玄之属皆从玄。人们能够感觉的是“厚德”,是玄德采用叠加覆盖堆积的形式创建的载体平台产品。

从网上的资料来看,西方古人的研究停留在德产品表现出来的应用属性层面,属于现象上的研究,因此无法明确地告诉人们德产品的具体存在形式。比如苏格拉底认为“德性就是知识”,但并未给予前后一致的界说与论证。由“德性即知识”这一命题所引发的“德性究竟是不是知识?”这一问题,是伦理学乃至整个哲学至今尚未了结的一桩公案。

倘若采用现代科学的语境进行技术模型描述,德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内部存在的事物里存在的产品。德产品的结构形态形成的事物就是德的存在形式。这是一个无形事物,所以人们无法看到德的存在形式,只能感觉到德的存在。

作为一种猜测的假设的技术模型,人是客观存在的事物,魂、魄是人内部存在的事物,德是魂、魄事物内部存在的事物。那么从产品的空间层级特征来看,德属于第三层空间里的产品,并且不能独立存在,只能依附在其它产品之上。比如是依附魂、魄产品而存在的事物,而魂、魄产品是依附物质身体而存在的产品。在物理空间里,身体是独立存在的事物,是第一层空间里的产品,属于载体事物,是魂、魄和德等内在产品生存和发展的载体平台。魂、魄属于第一层空间里的第二层空间产品。

赵文银:创建德产品事物的技术原理和存在形式


尽管现代科学出现的历史只有几百年,但是人类对自身存在形式的探索却存在了很长的时间,并且积累了大量描述存在于身体内部空间里的事物(灵魂、德等)的思想观点。

比如近代西方宗教学奠基人之一的E.B.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认为,灵魂观念是一切宗教观念中最重要、最基本的观念之一,是整个宗教信仰的发端和赖以存在的基础,也是全部宗教意识的核心内容。“灵魂”观大约产生于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的中期或晚期。

而中国古人则认为魂是阳气,构成人的思维才智。魄是粗粝重浊的阴气,构成人的感觉形体。魂魄(阴阳)协调则人体健康。人死魂(阳气)归于天,精神与魄(形体)脱离,形体骨肉(阴气)则归于地下。中国最早的典籍之一的《黄帝内经》里记载说,“五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精志也。”《内观经》里说:“动以营身之谓魂,静以镇形之谓魄。”

按照采用现代科学创建的技术模型,“神、魄、魂、意、精志”属于身体空间内的第二层空间里的存在事物,是不能独立存在,必须依附在其它存在的产品之上的产品。

5、德在逻辑世界里的作用

在逻辑世界里,任何事物的创建都是有目的的,创建德的目的是为万物的生存发展提供创建载体平台的原料,也就是创建人类所说的土地。

在任何独立存在的逻辑空间里,土地是最基本的存在形式,是因为德的作用而创建的载体平台事物。是空间内一切事物生存发展的竞争舞台。所以《周易·系辞上》说:“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

按照逻辑世界的逻辑类型划分,人的身体存在和发展的载体属于物质土地,身体的一切行为活动都发生在物质土地之上,物质土地为人类提供了表演的舞台。

尽管现在人们无法采用现代科学的形式来论证中国古人的理论的科学性。比如在《易经》计算系统模型里,逻辑事物是采用太极运行模式创建的,每完成一个运行周期,就会创建一个封闭的空间,把所创建的事物封闭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的逻辑事物。在每一个运行周期里都有64卦计算模型功能模块,第一卦是乾卦,乾为天,乾上乾下。是由“道”创建的逻辑事物,由于道是能量运动不息的逻辑体,所以古人把这类事物的特征描述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第二卦为坤卦,坤为地,坤上坤下。是由“德”创建的事物,由于德是主动向外发送能量的逻辑体,所以古人把这类事物的特征描述为“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第64卦是一个运行周期里的最后一卦,为未济卦,下坎上离,离为火,坎为水。火向上炎,水往下润,两两不相交。卦中也是三阴三阳,两两相应,有同舟共济之象,故此卦“亨”。但六爻均位不正,阴差阳错,若“小狐汔济,濡其尾,无攸利”。小狐过河尾向上舒,可刚要到河边尾巴就被沾湿了,没有过去,以此喻事情尚未完结,还要向前发展。按照中国古人的解释,这一卦结束后,事物就开始新的运行周期,进入第一卦的运行状态。如此重复,无始无终。

也就是说,万物在创造出来后,第一份从外面获得的能量来自德,没有德提供的第一份能量,事物就无法生存发展下去。

在地球空间里,万物生存的第一份能量是由土地里的德提供的。土地是地球空间里的所有事物在德的作用下,采用叠加累积的形式创建的整体事物,所以人类感性地把大地称为母亲。比如马克思在《资本论》里说,“正象威廉.配弟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

似乎中国古人在上古时代创建了《连山易》计算模型后,就发现了宇宙世界里万物生存发展的技术原理,所以中国古人在研究周文王对上古时代的《易》计算系统模型进行升级改造后创建的《周易》计算模型时,发现了宇宙内万物生存发展的基本规律,万物必须聚集在一起才能生存和发展,但是事物聚集在一起后又会因为争夺生存发展所需要的能量而产生吉凶。因此在《周易·系辞上》里说,“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

在上古时期古人的认知里,方是认知空间里描述区域空间尺度的逻辑事物,最早见于甲骨文。方的本义是放逐,剔发披枷,流放边疆。后引申为边塞,边境。

方是一个整体事物,也就是现代人所说的平台。平台是人们展示才能,获得能量的场所。比如舞台就是人们自己创建的平台,一个把很多人聚集在一起,采用竞争的形式争夺财富能量的场所。不过在中国古人的观念里,万物和人都是构建平台的事物,在平台上竞争的时候,人并没有任何特殊性,所以《道德经》里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比如2020年爆发的全球性新冠疫情,在新冠病毒和人争夺生存发展能量的过程里,天地并没有对人有任何特殊的偏袒,人类只能依靠自己掌握的科技文明夺取生存发展能量。

尽管现在的人大多数不理解中国古人的这种“神话”类型的观念,但是倘若采用“周易》计算模型进行大数据分析,古人的观点的科学性还是很高的。

在封闭的空间里,平台是个体事物生存和发展的载体。倘若没有平台提供的载体,任何个体事物都无法获得稳定、持久的存在形式,因为维持事物生存发展的能量来自平台。

平台是在德的作用下创建的产品。个体事物在德的作用下,无私地叠加在一起形成平台产品。中国古人把这种情形描述为“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所以在中国古人的观念里,“德产品”的地位是非常崇高的,仅次于道的地位。

从上古时代开始,中国古人就发现了人与平台的关系,因此在中华文化里,创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平台是中国人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因此在中华文明几千年的传承历史里,创建“大同世界”是中华民族的后人一代一代必须记住的念兹在兹的基本目标。

在当前的商业社会里,人们发现了采用平台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的现象。对于企业来说,倘若创建的平台产品的德越厚,市场竞争力就越强,企业赚钱的能力就越大。这种现象就是古人所说的“厚德载物”。作为逻辑世界里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能否长久,决定因素并不是企业资本的多少,而是企业作为平台的存在形式,里面所储存的德的厚薄,德越厚,存在的时间就越长。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5

标签:道德经   柏拉图   摹本   事物   原理   形式   产品   技术   德性   中国   古人   万物   逻辑   模型   世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