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包衣制度为何没有留存下来?

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起源于东北的白山黑水之间。曾经一度被明朝统治者收服,在明朝后期,由于明朝内部出现农民军叛乱,清朝军队依靠强大的骑兵攻占了明朝的天下。清朝在打下天下后,有很多的制度传承于明朝,但是也有一些旧有的满族制度逐渐就留存了下来。

清朝的包衣制度就是清朝在满洲时期建立的一套制度,这种制度在清朝前期还有留存,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这种制度逐渐就没有在留存下来。包衣制度在清朝发展中为何没有继续存在?包衣作为一种等级在皇权与军权里究竟扮演着什么角色?

清朝的包衣制度为何没有留存下来?

满族社会的架构

明朝在东北的控制后期主要由李成梁主导,李成梁拉拢尼堪外兰,灭掉了努尔哈赤的父亲塔克世与祖父觉昌安。努尔哈赤一族原先主要都是建州左卫,努尔哈赤母亲去世之后,努尔哈赤家族陷入了危机之中。后来努尔哈赤又被李成梁看中,想要利用努尔哈赤制衡尼堪外兰势力。

在漫长的时间内,努尔哈赤逐渐整合了女真人的部族势力。在中央的皇权对长期在辽东职守的李成梁抱有不信任并把他调回北京之时,努尔哈赤得到了发展的机遇,快速发展,开始组建了八旗制度。

八旗制度的组建标志着努尔哈赤开始在内部进行王朝化,努尔哈赤经过组建军队有了自己对军队的控制力。当东北局势再度不稳,明朝再度把李成梁调回到东北辽东时,努尔哈赤已经成为了辽东不可忽视的势力,李成梁也无法再随意控制努尔哈赤的势力。

努尔哈赤经过30多年的准备依靠着建州左卫的势力,逐渐完成了对女真人的统一,通过爆发萨尔浒之战,明朝军队失败。

清朝的包衣制度为何没有留存下来?

努尔哈赤构建完八旗制度之后,皇太极故鼎革新更好的加大皇权的地位,王朝化进一步加深,这个革新之后,清朝渐渐脱离部族化。在北方少数民族中绝大部分的组织架构都是一种部落制度首领来控制整个部落,游牧民族由于本身的游牧特点无法形成稳定的制度架构,只能逐水草而居,采用松散部落,靠着血缘姻亲来维持本身部落的稳定结构。

松散的部落一般形成重要区别的在于“本部”与“别部”的区别,“本部”指的是宗族势力主要的部落,而“别部”主要指的是依附于“本部”的部落,除了本部与别部,再就是奴隶。奴隶一般是由本部人犯错误或者是外部的战争产生,奴隶一般是没有自由,没有权利的下等人,在部落战争中,由于没有合适的管理体系,大多数失败投降的都被杀戮,只有少数留下作为奴隶。

在性质上,包衣就是奴隶或者是奴仆,包衣没有自己人身自由,而且世代为奴。没有主人的同意,他们始终世世代代为主人家族的奴隶。

八旗制度下的包衣制度

八旗制度是努尔哈赤构建的为了完善女真族整个部落体系能够为他所用的一种具有军事与政治、生活统一管理的一种制度。这套制度之下还存在着包衣制度,根据满语的翻译,应该把包衣翻译为“家里的”差不多这种意思,不作为家中的有身份、有地位的家庭成员而是一种家中奴仆或者是下人来看待。

清朝的包衣制度为何没有留存下来?

八旗制度中专门有一个包衣参领佐领的职务,主要是供家主使用、提拔,可封赏也可以抬入本旗,成为旗中正式一员。所以相对于真正的奴隶来说还有很大的不同是他们一般都是私家的奴仆,他们还能有自己的官职、官阶,还能有自己的奴仆。

包衣制度主要开始于八旗制度之前,在女真族还是部落时代的时候,很多部落的首领与贵族都有着这样的包衣。他们的组织架构就属于传统的部落文化的一种奴隶制度,首领通过控制包衣再加上直系亲属与部落形成互相制约,形成部落的稳定结构。

随着努尔哈赤进行八旗制度,王朝化开始后,这种部落化的残存,包衣制度一时间虽然没有被断绝,但是还是进行了对内部包衣制度的调整。随着王朝势力的构建,包衣制度随着八旗制度分为上三旗与下五旗的分别。

上三旗作为皇家的包衣主要作为皇帝的专属私人势力,主要是作为内务府的主要官员或者是作为地方的重要商业的官员,例如丝绸、盐业等等。就如同曹雪芹爷爷曹禺就是正白旗旗下的包衣,后来作为江南的织造富商。

清朝的包衣制度为何没有留存下来?

下五旗的包衣主要作为各个首领内部的家臣或者是官员的家中奴婢,甚至是朝中官员都可以是下五旗的包衣。

八旗制度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皇权的地位,更集中了皇帝的军政大权,作为内部的包衣制度渐渐在完成王朝化体系之后,包衣的历史作用也在渐渐失去它的作用。从八旗制度组建开始,就以为女真族开始真正脱离部落化进行内部的王朝化改革,而包衣制度作为部落化的奴隶制度的管理方式也注定要被更先进的管理方法所替代。

在女真族的演化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从努尔哈赤开始一直到清朝康熙,皇权是在一步步逐渐强化,到了清朝雍正年间,皇权真正达到了顶峰。由皇帝直接领导的上三旗从军队到包衣都对于皇权有着重要的作用,作为皇权的重要拱卫,上三旗的包衣在整个清朝的政治架构与体系中都是重要的参与者。

在八旗制度建立之后,由于不断地与中原明朝开战,进而有不少的汉族投降的人加入了八旗队伍。为了更好的让这些投降加入自己的汉人更加归顺,努尔哈赤逐渐开始组建汉八旗。这样包衣制度就很快被八旗制度的扩充消解掉了。

包衣制度不能持续存在的原因是皇权不能允许包衣制度广泛的存在,包衣相当于贵族的家臣,只听命于贵族,对于皇权来说是一个威胁。再加上随着清朝势力的不断扩大,为了更好的招降汉人,就必须给汉人一定的地位,如果汉人投降后就必须成为奴隶,那么清朝想要打下江山,难度可想而知。

清朝的包衣制度为何没有留存下来?

包衣的身份高贵之处

由于是清朝很早期形成的制度,整个清朝的包衣都是极少的。主要原因是有了王朝化,包衣制度就显得十分落后,但是包衣制度在皇帝那里却得到了重用。中国的王朝化到了清朝已经进行得相当完备,构成了皇帝与官僚共同治理天下的权力分配体系。皇权与官权在一定程度上既合作又对立,皇权在明朝的时候主要是通过阉党势力对官僚系统进行调配,作为皇权与官权之间的稳定器,调配中间的权力划分。

在一定程度上清朝的皇帝可以用满族与汉族的势力来调节朝堂之上的势力,但是随着满汉实力不断地做大,皇帝也需要有自己的直属势力,一部分是太监,但是为了吸取明朝太监作乱的情况,清朝对于太监的使用十分谨慎。最终最重要的直属势力构建在了皇帝所领导上三旗的包衣上。

清朝的包衣制度作为直接的臣属关系,形成了皇帝最为直接的势力,不仅仅是内务府的管理,还有皇帝作为控制朝堂之间平衡,作为皇帝创收渠道管理,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清朝入关前的包衣一共只有813人,相对于整个的王朝体系来说,人数非常少。包衣中其中一大部分在清朝都做了不小的官。

俗话说:“宰相门前七品官”,因为清朝势力不断地扩大,这些跟随着清朝主子打下天下的包衣随着不断地得到封赏,最后很多人甚至得到了当大官的机会。这八百人里有一名叫吴兴祚的人做到了清朝总督。其中做到知府的有24人、知州、知县的有75人。

清朝的包衣制度为何没有留存下来?

本来只是家中奴仆的他们由于“一人得道,鸡犬得以升天”,除了清朝最为核心的满族人在得到天下获得了利益之外,跟随的仆人也成为了上层人。

清代的包衣制度是北方游牧地区部落文化的落后管理方式,中原王朝的王朝化早就将这种管理方式淘汰。但是在清朝快速完成王朝化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这种包衣制度还有少量的遗留,但是随着王朝化的开始,所谓的包衣制度也很快被瓦解。

高一级的文明具有着更高的运作效率,只有加快运作效率,才能在地区中取得势力的进步与成功。清王朝包衣制度其实到了八旗制度建立的时刻就开始瓦解,等到清朝彻底地完成王朝化的构建后,包衣制度几乎就成为了历史。这就说明老的文化,一旦不先进,就会马上被淘汰,这并不是由某个团体决定,而是由整个的制度与文化的不断演化所决定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3

标签:包衣   努尔哈赤   女真   清朝   辽东   满族   明朝   制度   王朝   皇权   奴仆   奴隶   势力   皇帝   部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