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官场馈赠:将礼俗变成一种陋俗,失去了原本的意义

中国自古就有一个礼仪之邦的称号,上下五千年的中国历史,“礼”一直是占据着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在古代,礼仪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在朝廷上甚至会有一个专门的“礼部”去管理各项的礼仪制度,可见古代对礼仪是有多么的看重。

在称谓上,有谦称和敬称,如果用错的话就代表你没有尊敬别人;在各种节日上也有很多的礼节,什么样的节日要行什么样的礼仪,去见什么样的人,做什么样的事情,都是有一套严格的规定。而在现在关于礼仪,有人就会有不同的看法,有人会觉得“礼”字是中国的传统,我们应该将这些优秀传统继承下来,但也有人觉得,古时候很多的礼仪对于现在这个社会来说,就是一种包袱,我们应该要将其抛弃。

清代官场馈赠:将礼俗变成一种陋俗,失去了原本的意义

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这个是必然的,礼仪可以是一种优良传统和美德,自然也有可能成为一种累赘,甚至是陋习。其实不用将礼俗放到现代,在清代的官场上,礼俗这个东西就已经出现了异变,完全失去了礼俗原本的意义,变成了一种陋习,影响着整个清代官场甚至是整个清代社会。

清代官场中的送礼

清代官场上最让后人深恶痛绝的就是送礼文化。说到送礼文化,大家应该都是不陌生的,毕竟我们现在找人办个什么事情,送礼都是必不可少的,更何况是在官场上,同级之间相互送,下级给上级送都是非常常见的时候,只是清代官场上的送礼确实是让人闻所未闻。

首先最为明显的就是送礼风气的盛行,放眼整个清代官场,基本上所有的官员不是想着怎么样去做做好本职工作,为百姓服务,而是在官场上巴结领导,寻求关系,以这样的手段达到一个向上爬的目的。

在官场上想要拉关系,最为直接的方法就是送礼,清代官员没有人能逃得过送礼的这一条路,只要你想要在这个官场上混一天,送礼就是不可避免的。电视剧《甄嬛传》中的年羹尧就是因为收礼太多,导致雍正皇帝的不满,这才引来的杀身之祸,雍正时期,还是清朝最为鼎盛的时期。在这段时期,送礼风气都如此的盛行,在晚清,送礼更是奢靡成风,在皇帝的眼皮子低下送礼的不在少数。

清代官场馈赠:将礼俗变成一种陋俗,失去了原本的意义

由送礼风气衍生出来的,就是一套严苛的送礼制度。送礼要怎么送,什么人要送什么样的东西,在什么时候送都是非常有讲究的。清代官员送礼主要是选在节日和生日这两个时间段。像上级官员和上级官员父母的生日这两天是一定要送的,中秋、春节、端午这些节日也是必定要送礼的。有史册记载,每年到这些大小节日的时候,许多大官的家里就会排起了长长的队伍,而送礼也是有门槛的,一些官职太小或者是关系不好的人,很多时候连人都进不去。

而送什么东西,这就更加是一门学问了,要先摸清楚对方的喜好是什么,需要什么这才能送对东西,不然即使你送的再贵也是没有用的。有人会送古董,有人会送金条,有人会是送银票,还有人会直接送房子和美女,只要是对方需要的,就没有说什么东西是不能送的。

除了送礼送的东西是有讲究的,送礼的过程也是相当的讲究,就好比送礼的名称,不同的季节,不同节日,不同场景送的东西叫法都是不一样的,就好比夏天送东西名叫“冰敬”,过年时送的东西名叫“年敬”,每一种叫法都是有严格的规定,这些称谓也是要写在礼单上面,如果你写错了,这一份礼也算是白送了。

更加明目张胆的是,大部分官员的这些送礼开销都是有明确记录的,每个官员会有记账的管家分别记录送给谁的那一份礼花销是多少,一点都没有避忌。

清代官场馈赠:将礼俗变成一种陋俗,失去了原本的意义

礼俗变成陋俗

除了各种的送礼,清代官场上的陋习可不只是这一个,很多本来礼仪的东西到清代的官场上都变了味道,成为了谋权夺利,拉帮结派的手段,将整个清朝廷弄得乌烟瘴气的,不成体统。

清代的官场非常流行认亲,认师傅,认老师,认干爹干娘的的都是十分常见的,本来这些习俗在之前的朝代都有,就是表示对长者的一种尊敬,给予的一种尊称,当这些礼俗放在清代的官场上就是完全变了味道。

清代官员认亲不是为了孝敬长辈,而是出于谋权谋官职,因为贪污腐败,清代官员的晋升之路十分的见艰难,很多出身贫寒的学子寒窗苦读数十年成为举子,依旧难以看到出头之日,他们很多种的很多人为了谋求到一个好官职,就会拜在某个官员的门下,美名其曰为“徒弟”但实际上更像是一名随从。“师傅”有吩咐徒弟要第一时间听从,逢年过节还要给师傅送礼,随时侍奉在自己的师傅身边。如果某些徒弟一朝在官场上混出了名气,也会被视作是他师傅的党派,牵连非常的深。

除了认亲,还有一项清代官场的风俗也是也是非常丑陋的,那就是红白喜事的操办。从古至今,红白喜事都是一个家庭甚至是家族的大事,为的就是表达自己的喜悦或者哀思之情,除此之外就不会带有其他的什么性质。

清代官场馈赠:将礼俗变成一种陋俗,失去了原本的意义

在清代的官场,红白喜事就变成了官场上的大型交友现场,在红事上社交还算说得过去,在清代,很多丧事也变成了“名利场”。清代丧事上的丑闻简直是让人瞠目结舌,比如有将军为了让自己母亲的丧事看起来隆重一点,居然将军队中的士兵都调遣过来,为其披麻戴孝;还有人在丧事中遍邀官场中人,一来为收取葬礼上的礼金,二来也借这个机会来结交权贵。

为何会形成这样的陋俗

清代官场背后的陋习,其实和当时的官场制度和社会风气是有很大关系的,官场制度指定的不合理再加上礼崩乐坏的社会都让清代的官员走上了弯路,将原本礼俗变成了陋俗。

第一个原因就是因为清代官员的俸禄不高,虽然清代的国力十分的强盛,但分到手底下官员的工资却没有多少。像最高级别的一品官员每一年的工资也就是180两,最低的官员则只有30多两,很多时候连家里最基本都开销都不能维系。中国的官员是十分好面子的,当然不会出现生活拮据的现象,于是就有了各种的贪污腐败。上层的官员向下层的官员贪污受贿,一层层的往下剥削,而最底层的官员就只能收刮老百姓的油水。

第二个原因就是清代监察制度的无能,历朝历代都有设立专门监察官员的部门,就好比秦朝的刺史,设立监察制度主要就是为了监督官员的言行,保证官场运作的高效和廉洁。清代虽然也有设立监察部门,但发挥的效果微乎其微,在乾隆时期,就已经形同虚设,到了晚清后期更加上与各级官员同流合污,沆瀣一气。在清朝初期,起监察制度的都察院也是威风一时,手中的权利非常的大,上到皇亲国戚,下到知府小官都是他们监察的对象,那怕是非常微小的不良行为,都察院都不放过。

清代官场馈赠:将礼俗变成一种陋俗,失去了原本的意义

最后一点则是出在社会风气上,清代的社会风气已经出现了比较严重的扭曲。这和民族间的融合也是有比较大的关系。本事清代的统治者就是满族人数,许多文化风俗上和汉人有很多的不同,两者之间的碰撞就会产生一定电脑扭曲。比如清代官场在礼节上就非常的注重,这也是导致礼俗变成陋俗的原因,本来是表示相互尊敬的礼仪逐渐流于形式,失去了原本的意义。

晚清政府的腐败导致了国力的衰弱,使偌大的中国成为了列强眼中的盘中餐,开启了中国近百年的屈辱历史。在道光年间,道光其实也有过整改官场上各种陋俗的想法,但具体的政策还没有来得及实施,就被群臣反对,其实在官员心中也十分的清除这些陋俗不管是于自己还是于朝廷都是百害而无一利的,但他们为什么还要反对呢?

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这些陋习存在已久,难以拔出,许多的官员都已经习惯了这一套运行的机制,贸然地改变他们自然是不会同意的,况且在这些陋俗和送礼的风气下,最为受益的是上级的官员,上级官员不同意,下层的官员又怎么敢有任何的意见呢?

结语

清代官场上礼俗的腐败当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的变化其实是有一个比较缓慢的过程,在国力鼎盛时期,这些官场上的陋习可能还能被掩盖住一部分,到了晚清国力衰微,这些陋俗自然就难以掩盖了。

清代官场馈赠:将礼俗变成一种陋俗,失去了原本的意义

像清代很多的小说和戏本中都有讲述清代官场上的腐败,其中以《官场现形记》最为明显,里面的很多情节都是清代官场的真实写照。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3

标签:陋俗   礼俗   官场   清代   红白喜事   丧事   晚清   陋习   中国   上级   官员   礼仪   节日   意义   东西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