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君爱国伟大诗人,被昏庸的君主数次放逐,悲愤交加抱石投江而死

屈原是战国时的楚人,他拥有远大政治理想,他坚贞不屈的斗争精神被广为传颂,一直受到中华民族的子孙的崇敬。屈原姓熊,与楚国国君是同姓,是楚武王的儿子瑕的后代,因为瑕的封地在屈地。

后代遂以屈为姓。屈原在《离骚》中的自述,他父亲为其取名“平”,有平正之意,象征着天以“原”为字,即广平的土地,象征着地。这样,他的名字就合天地人于一体了。很显然,屈原的父亲对其儿子是寄予很大希望的,屈原也常常以此勉励自己奋发有为。后人多称呼他的字而少有称名的,也是出于对他的尊敬。

忠君爱国伟大诗人,被昏庸的君主数次放逐,悲愤交加抱石投江而死

楚王无道,听信谗言

出身于贵族之家的屈原,受到过良好的教育,加之天资聪慧,逐渐成长为博学多、擅长辞令而又志向远大的青年学者。屈原还特别关心国事,明于国家治乱兴衰之理。

正因此,他得到了楚怀王的赏识,20岁时就被任命为左徒,这是一个近臣之职,多为君王所宠信的人担任。这时的屈原,在朝中则与君王议论国家大事,楚怀王对他甚是信任和倚重。

上官大夫嫉贤妒能,看到屈原如此受到重用,心生不满,就想找机会离间楚怀王与屈原的关系。有一次,楚怀王要屈原制定一份宪令,屈原拟定了初稿,还没有来得及呈献给怀王。

忠君爱国伟大诗人,被昏庸的君主数次放逐,悲愤交加抱石投江而死

上官大夫看到了就想夺来据为己有,遭到屈原的拒绝。于是上官大夫就到楚怀王那里进谗言,说:“君王让屈平制定宪令,大家都知道这件事,但是每次发布一项命令,他都夸耀自己的功劳,以为没有他别人就做不到。”楚怀王听后非常生气,从此开始远屈原。

在这之后,上官大夫一帮人竭力投楚怀王所好,整日里在怀王面前进谗言,离间怀王与屈原等一些正直大臣的关系。而楚怀王又是个耳根软的人,喜欢人家阿谀奉承他,越来越忠奸不分,像屈原这样正直大臣的话就再也听不进去了。

不久,在一帮奸臣的鼓动下,楚怀王罢了屈原左徒的官职。从此以后,楚国的政治在这一帮昏君臣的统治下,已经变得日益昏暗了。

忠君爱国伟大诗人,被昏庸的君主数次放逐,悲愤交加抱石投江而死

千古不朽诗篇

屈原被解职以后,看到楚国君王听信谗言、是非不分,国家政治日益昏暗,国势日渐衰落,百姓生活困苦,而自己却空有报国之志,无法救国家、人民于水火,心中自是十分焦虑。

这种国优民的心情,和对自身遭遇的悲愁交织在一起,激起了诗人的万千思绪,很快就创作出了一首自叙性的长诗,她就是千古不朽的著名诗篇《离骚》。

司马迁在《史记》本传中,从思想性和艺术性两个方面对屈原《离骚》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离骚》的文字精练,词义含蓄,文章述事小却旨意大,以近事作比喻而旨意却深远。

忠君爱国伟大诗人,被昏庸的君主数次放逐,悲愤交加抱石投江而死

张仪的政治欺骗

后来楚怀王想联合齐国,考虑到屈原擅长辞令,想派他出使齐国,便重新起用了他,任命他为三大夫。而此时秦国正打算攻打齐国,却因齐、楚联盟而颇有顾忌。于是秦惠文王便让张仪假装脱离秦国,带着很多贵重礼物前来投靠楚国。

张仪对楚怀王提出与齐断交可得土地六百里。楚怀王中计与齐国绝交,后来他派使者到秦国去接受土地。这时已经回到张仪却不承认此事,使者很气愤地回到楚国,将情况报告了楚怀王。楚怀王大怒,决定兴兵讨伐秦国。两军交战,结果失去齐国支持的楚军遭到惨败,楚国汉中之地因此被秦国占据。

第二年,秦国想将汉中之地还给楚国,以与楚国讲和。楚怀王对秦国人说想要张仪。张仪听说来到楚国,用重礼贿赂权臣尚,又施展诡辩哄骗怀王姬郑袖。楚怀王听信郑袖谗言,最后放虎归山。此时刚好屈原出使齐国回来,他不解楚王没和不趁机除掉后患,楚怀王也心生悔意,立刻派人追赶,但已为时已晚。

忠君爱国伟大诗人,被昏庸的君主数次放逐,悲愤交加抱石投江而死

秦昭王时,想和楚国政治联姻,提出要求楚怀王到秦国议事。楚怀王打算去,屈原劝谏他不能轻易相信秦国,而楚怀王小儿子子兰却劝怀王去,于是怀王决定前往。结果受骗被扣,客死秦国。

再度放逐,投江而死

顷襄王即位后,让他的弟弟子兰做了令尹。楚国人对子兰当初劝怀王人秦颇有怨言。屈原虽然对楚怀王忠奸不分、至死不悟不满,认为他是一个昏庸之君,却也赞同楚国人对子兰的责备。屈原的态度引起子兰的很大不满,便指使上官大夫到顷裏王那里进谗言。

谁知新君顷襄王比乃父的昏还有过之而无不及,竟然听信一面之词就罢了屈原的官职,把他放逐到南方遥远而荒凉之地—溆浦。屈原再度遭到放逐,先后写出了《天问》《涉江》《哀》等著名诗篇,表达了自己对楚君不忠奸的悲愤,倾吐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以及对人民沛流离的苦难生活的同情。

忠君爱国伟大诗人,被昏庸的君主数次放逐,悲愤交加抱石投江而死

屈原生在楚国政治昏暗之时,楚怀王是一个不辨忠奸的昏君,他内惑于郑袖而外欺于张仪,听信谗言而疏远屈原,贪图小利而绝齐被欺,受骗人秦而客死他乡,终为天下人所耻笑。楚怀王之后的顷襄王,更是个是非不分、只听信谗言的昏君,他即位不久,便仅依好臣的一面之词,就将忠臣屈原再度放逐。

屈原是一位忠信之臣,他为了楚国的强大,力行革新政治,结果却遭到腐朽势力的迫害,最终被楚王疏远、流放。屈原的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使他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借此以发泄心中的苦闷。

遭流放后,屈原忧君、忧国、民之心不改。出于对自己国家的热爱,他身被流放,却不肯迈出楚国的国土,忠贞爱国之情是何等的强烈!困境中的屈原曾经努力地上下求索,却依然报国无门。

忠君爱国伟大诗人,被昏庸的君主数次放逐,悲愤交加抱石投江而死

这种“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尴尬局面,致使伟大的爱国诗人最终投人罗江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是屈原的不幸,更是楚国的悲哀。史记》作者司马迁为屈原立传,既是歌颂屈原不屈不挠的品格和热爱祖国的精神,也是对当时楚国黑暗政治的讥讽和鞭挞。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9

标签:秦国   楚国   屈原   千古不朽   史记   汉中   忠君爱国   谗言   昏君   昏庸   楚王   离骚   齐国   君王   君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