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唐太宗为楷模的宋朝皇帝,用王安石变法改革,壮志未酬暴病而亡

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勇于革新更改旧制的帝王,他们为推动历史发展的进程作出不小的贡献。北宋的神宗皇帝赵顼,就是一位锐意革新的帝王。早年在做太子时,赵顼就对先秦时期主张变法的法家人物情有独钟。

据史书记载,他最喜欢读的书就是《韩非子》,每读罢一节,总要拿法家的理论来与现实的政治举措比照一番。从法家的理论出发,他认为当时的北宋王朝已处于“天下弊事至多,不可不革”的局面。

以唐太宗为楷模的宋朝皇帝,用王安石变法改革,壮志未酬暴病而亡

宋英宗治平四年,年仅二十岁的赵顼入主大统成为北宋王朝的第六位皇帝。风华正茂的他,自即位伊始,就立下豪情壮志一定要把百弊丛生的赵宋王朝变得国强民富。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他体察民情,整日以求治为事。

宋神宗统治初期的政治危机

赵顼即位之初,即以创下“贞观之治”的太宗李世民为楷模。然而,由于生不逢时,他所面临的形势要比李世民即位之初的形势严峻得多。自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北宋政权以来,到赵顼即位时,已经有了一百多年的历史。

在这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原来生气勃勃的大宋王朝,由于各种原因,已逐渐变得因循守旧,毫无活力。宋仁宗赵祯统治时期,朝廷上下更是墨守成规,不思进取。到了宋英宗赵曙统治时期,北宋的各种弊端已暴露无遗社会危机迫在眉睫。最能说明这种危机局面的,就是当时的国家财政收入。

以唐太宗为楷模的宋朝皇帝,用王安石变法改革,壮志未酬暴病而亡

早在宋仁宗赵祯时期,宋朝就出现了财政上入不出的情况。稍微留心时事的人都很清楚,朝廷财政的困难,并不是由于税收的减少,而是由于开支太大。所谓开支太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冗官太多,其次,冗兵太多,再次,朝廷的无度挥霍太多。

因此,要想缓解财政困难,除了增加财政收入外,裁法官员,减少冗兵,节约开支,也就势在必行。不过,这些问题看起来简单,其实,每个问题的解决都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范仲淹“庆历新政”之所以失败,原因正在于此。正所谓初生牛不怕虎。赵顼虽然一无经验,二无良谋,但却血气方刚,有胆有识。在他看清了症结所在之后,便下定决心,一定要通过改革,除旧布新。

以唐太宗为楷模的宋朝皇帝,用王安石变法改革,壮志未酬暴病而亡

任用王安石实行变法

宋神宗改革的计划定下来了后,接下来便是物色由谁来主持改革的问题。赵顼早就听说过王安石其人,知道王安石不仅学问渊博,而且长期以来政绩显著。

更重要的是,王安石也一直鼓吹改革,反对因循守旧,他曾在一份奏章中说道:“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畏,祖宗不足法。”这是何等的气魄与胸襟!于是,赵顼毅然命王安石入朝,并拜他为参知政事(副宰相),主持改革事宜。

王安石果然是一位有雄才大略的人才。他走马上任之初,即大刀阔斧推行变法措施。然而,王安石又是一位主观、武断之人,由于急于求成,致使改革出现了严重的偏差,并造成了局势的混乱。

以唐太宗为楷模的宋朝皇帝,用王安石变法改革,壮志未酬暴病而亡

无奈之下,赵顼只好将王安石罢相,自己亲自领导变法。鉴于王安石的固执和主观,他这次起用了吴充等人主持朝政,并一再强调一切变法措施,都要“先奏取旨”,也就是要首先得到他的允许。

实行官制改革,统一薪金

在经过了前期的一波三折之后,赵顼开始按照自己的意图来进行改革。针对北宋中期以来冗官成灾,官僚机构严重臃肿的局面,他首先对官制进行改革。

在中央机构方面,他使“台、省、守、监之官实典职事,领空名者一切罢去,而易之以阶,因以制禄”,也就是把台、省、守、监等机构加以合并,使官员名实相符,有职有权。他又设立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统管中央行政。

以唐太宗为楷模的宋朝皇帝,用王安石变法改革,壮志未酬暴病而亡

这样,宋初以来中央机构虚职多而实职少的弊端得以扭转原来“三省长官不预朝政”的怪现象,基本得以消除。

在完成了官制的改革后,赵顼又对全国大大小小官员的薪金加以统一。原来只领薪金的虚官,一律改为相应的官阶,并按官阶的大小来领取薪金,以便于对官员的考核和使用。

经过这一改革,“卿大夫莅官居职,知使责任,而不失宠禄之实,大小官员的积极性被空前地调动起来。

推行军事改革

在改革官制的同时,赵顼还对因袭了一百多年的军事体制加以改革。怀有一腔热血的赵顼,自即位之初,就把统一全国、兼并辽国和西夏作为自己的政治理想。

以唐太宗为楷模的宋朝皇帝,用王安石变法改革,壮志未酬暴病而亡

他深知,要想实现这一理想,就必须对祖宗留下来的军事体制加以改革。

宋太祖赵匡胤因陈桥兵变而黄袍加身,即位之后,为了防止武人专权,他采取“杯酒释兵权”的策略,把将帅的兵权全部收归己有,并用文人来担任武职。

他还经常将将帅调动换防,从而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局面。赵匡胤此举,一方面剥夺了将帅的兵权,另一方面也严重地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以唐太宗为楷模的宋朝皇帝,用王安石变法改革,壮志未酬暴病而亡

此外,为了防止唐末五代时期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赵匡胤又采取“强干弱枝”的措施,把全国的部队分为禁军和厢军两部分,禁军为精锐部队,驻守京师;厢兵多老弱病残,驻扎各地。

经过多年的养兵,到赵顼时全国的兵卒总数已达到一百多万。这种军事建置,虽然花费了巨额的财政,但战斗力却极其低下。面对军事上的这些弊端,赵顼认识到,要想统一全国,就必须在军政制度上加以改革。

于是、他一方面提拔年轻有为的将官,另一方面又裁汰老弱病残的土兵,以节省开支,增强战斗力。

以唐太宗为楷模的宋朝皇帝,用王安石变法改革,壮志未酬暴病而亡

然而,正当宋神宗踌躇满志,大展宏图之时,一场疾病把他的理想化为泡影。

元丰八年(1085年),赵顼在一次宴会上“忽暴得风疾”,一病不起,死时年仅三十七岁,如果宋神宗没有暴病而死,也许进入统一的宋朝还能换发二次生命。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9

标签:神宗   暴病   官制   王朝   壮志未酬   法家   将帅   薪金   宋朝   楷模   北宋   朝廷   弊端   开支   官员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