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为什么要500多年才实现中国统一,秦国为什么胜利

最近电视剧《大秦赋》持续热播,我还没有看,想养肥了一起看,听说口碑有些下滑,但是前三部,我是一集不拉的都看完了。确实让人热血沸腾,是部难得的好剧。为什么大家会对那个混乱动荡,又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代,那么感兴趣,我想是因为,每个男人都有一颗建功立业的雄心,都想成为乱世之中的那个英雄。

穿越是不可能了,真让你穿越了,那里连厕纸都没有,你也待不下去,但我们可以聊一聊,为什么春秋战国的分裂局面,持续时间那么长,以及秦国为什么胜利。

一.

研究春秋战国时代的历史,对于现在的我们,有什么意义呢。

意义实在太大了,中国人历来就非常重视历史,唐太宗李世民说过,"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讲的非常透彻,就是借鉴历史事件的成败,来预测将来某件事情的结果。

《资治通鉴》这本书,相信每个人都知道,但看过的应该不多,是北宋政治家司马光写的,记录了从春秋战国到宋朝前,1千3百多年的历史,是后世的皇帝,幼年上学时必读的一本书。电视里经常出现的,所谓的帝王心术就是皇帝通过学习《史记》,《资治通鉴》,《三国志》这类历史书,学习以前帝王的成败和权谋,没什么神秘的。

而春秋战国时代,无疑是学习的绝佳资料。奇谋诡计,合纵连横,百家争鸣,每个君候的不同选择,造成不同国家的兴衰成败。对于以后各个历史时期,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对于当代,从全球的眼光看,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春秋战国时的诸侯争霸,何其相似。现在,美国人搞的五眼联盟(都是盎格鲁-撒克逊人为主体的国家)和战国时赵魏韩的三晋联盟(都是晋国分出来的)像不像,对于伊朗伊核协议的国际外交磋商,和当年宋国组织"盂地盟会"时的勾心斗角,有没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如果回看美苏争霸那段历史,与战国后期,秦齐两强划分势力范围,并称东西二帝,几乎一模一样。

2009年美国奥巴马政府,向我国又提出G2的构想,意思是说,现在所有的重大问题都与中美两国有关,G7什么的已经不管用了,所以中美两国应该搞个G2,让"两国集团"形式化,有什么事情,我们两国开会商量。那段时间,美国的学者,媒体也都在鼓吹这件事情,然后被我国明确拒绝了。也不想想,我国号称战略性民族,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上下五千年难道是白学的吗。

说秦国统一的话题前,想先聊一下,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和民心,是否支持统一大业。

战争打的就是后勤,尤其是在生产力落后的先秦时期,基本上有多少粮食就能有多少军队。而春秋战国,大小战争不计其数,几乎年年都在打仗,对于粮食的消耗更加巨大。跟大家说一个数据,春秋时期近300年间,总共发生了395次战争,战国时期近250年间,总共发生了230次战争,所以前面讲,几乎年年在打仗,一点也没有夸张。

这里插一句,如果单从历朝历代来看,发生战争最多的朝代是明朝,总共发生了578次战争,其次是清朝,有426次,总的来说,越往后的朝代,不论是战争次数还是战争频率,都比之前的朝代要多,这个趋势从北宋起,特别明显,从这里可以看出,社会生产力和人口越发达,就能支撑更多的战争。

所以,春秋战国经历了500多年,才又一次实现中国的统一,实在是因为那个时代穷啊,没钱,没人,没粮,那些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每一位雄主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地主家也没余粮啊。

有眼光的君王,很早就看到了这一点,所以列国的改革,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放在农业改革上,最早实行农业改革的是晋国。

有的朋友可能听说过井田制,非常形象,就是像"井"字一样,把田地分成9份,8户人家各耕周围的一块地,收成归自己。而中间的一块地是公田,大家一起劳动,收成归封建主所有。这时候,吃大锅饭的那套思想都来了,对于公田,大家出工不出力,效率低下,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那时候,人力可比土地重要多了,所有诸侯国加起来,总共3000多万人,而未开发的荒地却处处都是。

这套制度从商朝一直延续到春秋末期,就推行不下去了,于是晋国率先进行改革,废除井田制,实行田亩制,按田地的大小收税。这样,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粮食多了,生的娃就多了,按当时每户人家,耕种一百亩田计算(当时的一亩地相当于现在的三分之一),可以养活八口人。

顺便说一下,《汉书.食货志》记载,魏国相国李悝说的:"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原文较长,我挑关键的说,按汉代1石,大约等于15公斤计算,魏国时期,一亩地(已换算成现在的亩)可以产,差不多70公斤的小米,我网上查了一下,我们现在一亩地,小米的产量大概400公斤左右,差不多是战国时的6倍。魏国一个农民,每月要吃22公斤粮食,按一家五口,种百亩地(相当于现在30亩),吃饱还是没问题的,还有剩余。

农民平时种田,战时打仗,有人,又有粮,晋国国力脱颖而出,要不是因为内乱,被三家分晋(也就是后来的韩魏赵三国),原本可以大有作为,秦国能不能崛起,真的很难讲了,晋国就堵在函谷关外呢。后来魏国延续这一改革,迅速强盛起来,成为战国第一个称雄的国家。

当然,农业产量的提升,肯定不只是废除一个井田制那么简单,包括铁器的广泛应用,水利灌溉技术的成熟等等,都至关重要。总体来说,当时的改革都围绕"耕""战"两方面展开,我就不一一细说了。

统一大业还有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民心",当时的统治阶层和老百姓想不想统一。其实这个问题问的有些多余,谁不想过安稳日子,谁愿意整天打打杀杀,有空念念《诗经》不好吗,只不过,不同列国,对于谁来一统天下有分歧罢了。

诗经中很早就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诗句,这是最朴素的,对于天下一统的描述。由于古人认识的局限性,认为中国就是天下,就是全世界,所以经常用"天下"来形容统一的中国。

《孟子》中记载,有一天孟子去见梁襄王,这里插一句,其实就是魏王,魏国迁都大梁后也称梁国,那时候魏国正由盛变衰,被商鞅变法后的秦国打残了。

魏王心事重重,突然问孟子:"天下什么时候才能安定下来?"

孟子想了想,答道:"等天下统一了,就能安定了。"

魏王点点头,看了一眼孟子,继续问道:"那怎样才能统一天下。"

孟子继续道:"只有不喜欢杀戮的国君,才能统一天下。"

魏王微微露出失望的表情,轻声叹道:"这样做,天下人真的就会归附他吗"

后面还有孟子的进一步阐述,但很明显,这个答案不是魏王想要的。孟子要魏王,行"王道",施仁政,以德服人,天下归心。但在当时的环境下,尤其是邻居秦国,刚通过施行"法家"商鞅的变法,变得富强起来后,事实证明,当时只有行"霸道",用律法,才能迅速提升国力,在统一大业中占得先机。

之后的荀子,更是说出了,"四海之内若一家"的思想,试图唤起众人,天下一统的意识。

所以,在统治者和士大夫阶层,是有"统一"的思想基础的,至于平民阶层,我想,对他们而言,最大的幸福就是男耕女织的小康生活吧。

上面说了这么多,其实已经把秦国为什么能统一中国的原因点出来了,下面我们就来具体聊一下。

首先,毫无疑问的,是秦国选择了正确的改革方向。

我们所谓的诸子百家 ,说穿了就是各个学派,向统治者推销自己的治国理念,孔子代表的儒家,无疑是最努力的,他希望能恢复西周时的"礼",贵族间都能按"礼"行事,人人都讲"仁义",最终实现"天下有道"的社会。但在当时的大争之世,却有些不合时宜。

法家,是现实主义者,他不讲究老祖宗的那一套东西,只着眼于解决当下的社会问题。认为,在群雄并起的时代,君王只有通过权势和法律,才能治理好国家。商鞅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来到秦国后,第一件事就是立法,以前有"刑不上大夫"的传统,贵族间是靠礼制来互相约束,刑罚只针对老百姓,现在要求一视同仁。他割了秦太子的老师,赢虔鼻子的事情,大家应该都知道。

我突然想到,可能正是因为法家,为人太死板,不会变通,所以几个代表性人物的结局都不太好,看来他们没有领会儒家"中"的含义,不懂得恰到好处的精义。

当然,法家也有历史局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立法精神有问题,并不是以人为本。他们把老百姓看成牛羊一般的生产工具和杀人机器,要让老百姓愚蒙无知,只知道劳作,这样国家才会富强。从现在流传下来的《商君书》中,这样的内容比比皆是,确实非常刻薄,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网上看。

商鞅变法的核心就是鼓励耕战,当时秦国已经占据了,关中平原和汉中平原这两大粮仓。尤其是关中平原,就是现在陕西西安那一带,在当时可是天府之国,气候和水土都非常适合农业生产。到了战国末期,据《史记.河渠书》记载,自从关中地区修完郑国渠后,亩产量达到6石4斗(一钟),大家还记得前面提到,魏国的亩产量1石半,相差近5倍,这个战还怎么打,光围城就能把你饿死。

后来,秦国还乘机灭掉了巴蜀两国,占领了四川盆地,又是一个"天府之国",实力彻底井喷,把其他列国都远远甩在了身后。

写到这里,又想到另外一个问题,秦国灭巴蜀时,其他六国怎么反应都没有,好歹他俩也都参加过武王伐纣,巴国更是周王室分封的诸侯国,怎么说灭就灭了,连个水花都没有。同样的,齐国灭宋时,其他六国义愤填膺,合力攻齐,把齐国都差点灭了,齐王更是被抽筋吊死了。

这里就有一个"正统"的问题,当时中原文明认为,自己是华夏文明的正统,是最文明,最先进的,其他人都是"蛮夷","野蛮人",根本没把他们当自己人。秦国已经处于华夏文明的边缘,虽然看不起你,但至少还认你这个穷亲戚。巴,蜀就被归到了"蛮夷"一类。这一点,其实和楚国比较像,楚国也游离于中原文明之外,周王室都看不起他,不肯给他加封爵位。楚王一气之下给自己封了个王,但因为楚国拳头硬,其他人也奈何他不得。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鸦片战争后,士大夫们才发现,原来还有个西方文明也很先进,在许多方面还超过了自己。于是心态彻底崩溃了,开始走两个极端,要么妖魔化西方科技,要么想全盘西化,这注定都是失败的。必需要学习借鉴后,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才是唯一正确的。

斗转星移,现在好像又都倒回来了,轮到美国看到中国东方文明的强大生命力,感受到了威胁,开始想和我们脱钩了,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全文完,谢谢你的阅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5

标签:秦国   春秋战国   晋国   魏国   楚国   关中   中国   孟子   井田制   法家   战国   春秋   多年   战争   国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