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冲击下产业园区如何突破困境?存量时代发展篇章正在拉开帷幕

作者 吴苡婷 首发于上海科技报

产业园区一直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载体,担负着经济发展、创新发展、管理示范和对外开放等重要使命。但在“新冠疫情”和“逆全球化”双重冲击下,产业园区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挑战。如何帮助中国的产业园直面挑战,在双循环的新模式中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日前,由同济大学发展研究院和新华社中国金融信息中心主办,徐泾镇人民政府承办的第九届中国产业园区持续发展论坛举行。在本次论坛上,专家学者们对后疫情时代中国园区的发展提出了极富建设性的真知灼见,他们认为目前中国产业园区正在从高速发展的增量时代向增速下降的“存量时代”转变,在“存量时代”中需要孵化新的盈利增长点。

双重冲击下产业园区如何突破困境?存量时代发展篇章正在拉开帷幕

不只是“物理集聚”,要鼓励“化学集聚”

新冠疫情发生后,逆全球化的冲击正在加大。同济大学发展研究院院长任浩在题为“双重冲击下园区新发展:趋势判断与关键突破”的主题报告中指出,“新冠疫情”和“逆全球化”双重冲击会对中国园区发展造成三个不确定性。第一是疫情的不确定性,许多国家出现疫情反弹,甚至出现变异毒株。第二是经济的不确定性。中国和美国在今年一季度实现了经济增长,中国GDP同比增加18.3%,美国GDP同比增长0.4%。但是英国、德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经济依旧低迷。产业链重构的不确定性。产业链供应链从全球化布局向区域化布局转变。疫情导致全球范围内部分产业链断裂,欧美等国开始加大高端制造“回流”。

但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中国还有一些园区实现了逆势上扬。任浩举了苏州工业园区的案例,苏州工业园区2020年实现经济逆势增长,地区生产总值约2900亿元,同比增长6%,进出口总额920亿美元,增长5.6%。实际利用外资19.7亿美元,增长100.6%。苏州工业园区之所以能够连续多年在中国产业园区综合排名中位居榜首,其成功背后的原因是园区功能从单一的产业功能,向多维的“产业、自然、社会功能转变,通俗说就是将产业、自然和社会系统化的一张蓝图绘到底。

在任浩看来,未来的园区不仅要发展纵向的上下游的配套产业链,还要发展横向的生产性服务链,不仅要发展主导产业明确的成熟产业链,还要培育面向未来的新兴产业链,不仅要补链条,还要强链条,园区不仅要有宜业功能,还要提供商业、居住、教育、医卫、休闲等宜居功能。

园区发展也要走向融合化,这种融合包括园区内企业融合,线上和线下融合,国际化融合,产城融合,园区之间的融合。这种融合表现在园区内外部交流合作频繁,资源要素充分互动,外部合作快速发展,整体功能日趋完善,产业布局、区域布局和功能布局有效融合,园区发展能级加快提升。

任浩说,未来中国的产业园区不仅要将企业“物理集聚”,更要实现化学集聚效应突破,我们已经走过了企业间无合作关联的园区1.0阶段,正在走向企业间有纵向横向链式关联的园区2.0阶段,未来将走向企业有创新合作网式关联的园区3.0阶段。

园区将是“创新家园”,人工智能是“标配”

“传统江南小镇的产业模式十分简单,居住、生产、交通是一体化的,小镇上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上世纪50年代,前苏联专家来到中国进行城市规划,中国的城市面貌开始发生变化,城市中独立划出工业区、居住区、商务区,相互分割。但要按这种苏联模式建的新城,都是空荡荡,缺乏生气。创新社会与工业社会的区别就在此充分显现出来,创新讲多元复合,跨界协同;而工业城市时代却是空间隔离城市要素。”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志强一上来就点出了未来创新之城建设的关键之处。

吴志强在题为“以创新家园破除两难境地”的主题报告中指出,完成多元人群需求的落位,在产业中加入自然和社会要素以后形成的创新家园,是产业园区未来实现高速发展的破题之道。

吴志强的团队曾经将全世界产出专利最多的园区,全部分析了一遍,得出的结论令人十分吃惊。其一是几乎所有的专利数和园区的自然品质是完全相关的,绿色、自然是园区创新非常重要的内容;其二是创客们喜欢历史文化氛围,他们喜欢在有文化底蕴的老城区边缘活动,所以园区需要尽可能发掘文化的内涵;其三是创客们特别喜欢吃货街,凡有吃饭空间的地方,是有创意的地方,所以在园区中可能打造一条吃货街就会胜过一百条激励政策。吴志强介绍团队了刚刚完成的昆山污水厂的设计,在昆山高科技园区,同济大学团队用相当于原来四分之一的土地,打造了一个高科技的污水厂,其排水量达到了原来处理量的三倍,又把原的污水池打造成了具有文化韵味的昆曲池,让这里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从工业化时代走来,技术不断迭代,全球已经走过了机械化;钢铁与铁路;电力、化工与汽车;电视、航空与电脑几波技术时代。吴志强认为,中国还有三波技术还未落实,那就是生物与信息技术;可持续发展;人工智能。它们将支撑起未来产业园区的繁荣。

吴志强说,未来会在各个园区中间都在进行人工智能大规模的配置,现在看起来很新鲜,但是十年后是常备和标配。如果我们在园区完成人工智能大规模的自我感知管线的大规模布线,就不会出现类似前些天发生的十堰市燃气管道爆炸事故,这个事故死亡人数达到了25人,因为人工智能装备可以智能感知和提醒危险的发生。

吴志强的团队正在用人工智能技术去推演城市未来的发展状况,其中包括未来供地的可能性的推演,重大项目对当地造成的影响的推演,还会去解答科创家园建在城市的哪里最容易成功。吴志强希望产业园区不仅成为创新家园,还能成为青年人的心灵家园,他建议产业园区对于园区内的青年人才进行心情预测,并打造青年人的婚礼礼堂。

“产业园区品质的根本提升是吸引、汇聚青年人才,增强城市软实力,这也是破除两难境地的必然方向!”吴志强说。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4

标签:同济大学   产业   时代   存量   苏州   人工智能   不确定性   疫情   篇章   产业链   帷幕   中国   困境   自然   未来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