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所名校宣布不再招收学硕,是学历歧视,内卷化还是大势所趋?

by pku箫的科技速递

欢迎关注点赞留言转发~

#多所名校不再招收学硕#

多所名校宣布不再招收学硕,是学历歧视,内卷化还是大势所趋?

5月12日,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官网发布通告:自2022年开始,不再招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如今越来越多的名校选择停招或减招学术硕士,以专业硕士学位替代学术硕士,这是新式的“内卷化”还是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

多所名校宣布不再招收学硕,是学历歧视,内卷化还是大势所趋?

以我就读的北京大学为例,在理工科院系中,学术硕士的存在状态十分尴尬。学术硕士本身需要通过加入各课题组,进入实验室进行科研活动,由此对科学发展做出贡献。但是,由于硕士为三年短学制,而且硕士需要完成一定量的课程和学分要求,这个过程大约需要消耗一名硕士1-2个学期的时间。另一方面,硕士为了通过毕业论文、答辩和各种毕业手续,大约也需要消耗3个月左右的时间。所以对于一名硕士而言这部分固定的时间消耗大约在1年左右。而对于一名5年制直博生,其消耗在修学分和准备毕业上的时间其实和一名硕士是相似的。这就导致5年制博士的有效科研时间大约为4年,而学术硕士的有效科研时间最多只有2年。

多所名校宣布不再招收学硕,是学历歧视,内卷化还是大势所趋?

另外,多数高校对于硕士的毕业是有学术论文的发表要求的。于此同时,近年来我国开始实行“破除唯影响因子”“代表作制”等学术改革措施。这些学术改革措施都旨在降低“无效”论文数量,提高论文“精品率”,提倡大学和研究所做“有影响力的”“有实用价值的”科研工作。

但是,越是精品的,高质量的科研工作,其消耗的时间自然更长。以我所在的生命科学领域为例,一篇“重磅炸弹”级别的科研工作动辄需要4-5年的辛勤工作。这就导致对于学术硕士而言,如果毕业需要发表文章,而学制又太短,使得导师为了保证学生的正常毕业不得不发表一些“垃圾”文章——在如今的改革条件下,这样的窘境显然是主管部门、院校和导师都不愿看到的。

另一方面,是科研工作的存续性问题。在我院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硕士就是刚培养好能做科研产出了,人也该毕业了”。这句话并不是完全准确,但是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硕的尴尬处境。由于学制较短,导致各课题组对于学硕的培养感到十分尴尬,经过一年有余的科研训练,才能使硕士具备基本的科研素养和学术思维。但是到了这时候硕士已经马上就要毕业了,对于课题组导师和带教的师兄师姐而言,就有点“只得春种,不得秋收”的遗憾。

最后,还有学硕的定位问题。学术硕士的设置,本身是为了让本科生能够更好的为之后的博士科研生涯做好准备。在美国的教育制度中,硕士和博士并非递进的关系,在美国,即使已经拥有硕士学位,如果要攻读博士,仍然需要完成5年的完整博士培养。在成熟的学术培养体系中,硕士学位更像是对于无法完成博士培养的学生的一个“紧急出口”。即如果无法完成博士毕业的要求,可以中途申请退出并获得硕士学位。

在国内,很多研究生读硕士只为了一个“研究生学历”,能够在找工作中获得更好的竞争力。实际上,这种为了提高就业竞争力的教育培养方式,本身对应的就是“专业硕士”的培养理念。

因此,当今越来越多的名校选择停招或减招学术硕士,与其说是由于内卷化,不如说是高等教育趋向成熟完善的大势所趋。

#硕士##博士##考研##内卷#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Figures are from web, if your copyright is infringed, please inform and such content shall be removed

上述内容由作者“pku箫的科技速递”创作、翻译,转载请注明并提前联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0

标签:大势所趋   名校   学制   硕士学位   速递   课题组   导师   科研工作   消耗   硕士   学历   尴尬   科研   博士   学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