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风风雨雨,盘点我们是如何一步步搭建起一座空间站的

by pku箫的科技速递

欢迎关注点赞留言转发~

30年风风雨雨,盘点我们是如何一步步搭建起一座空间站的

图片来自:航天爱好者网

#“中国人要上就上自己的空间站”#

2021年6月17日上午,随着中国酒泉发射中心的一声轰鸣,搭载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3名航天员的神舟12号飞船升空,本次载人航天任务3将在中国空间站驻留3个月。这是中国自2016年以来首次发射载人航天飞船,如果顺利,三名宇航员将开启中国国际空间站“天宫号”有人在轨活动的新纪元,打破美俄对这一项目的长期垄断。 周四的发射是中国首个长期太空前哨基地建设的11项任务中的第三项,该空间站计划于明年年底前完工。近几个月来,中国的太空任务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功。


30年风风雨雨,盘点我们是如何一步步搭建起一座空间站的

中国空间站概念图 中国空间站概念图 图片来源 https://mil.news.sina.com.cn


其实早在1992年,中国就首次提出了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第一步,发射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实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并开展空间应用实验;

第二步,突破航天员出舱活动技术,空间飞行器交会对接技术,发射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第三步,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简单的说,第一步是如何安全的把人送上天再带回来,第二步是在太空中搭个小板房并且在小板房附近活动活动,第三步就是在太空中盖个大别墅了。

那么,中国是如何实现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的呢?

30年风风雨雨,盘点我们是如何一步步搭建起一座空间站的

杨利伟在神舟5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后自主出舱 来源:http://www.spacechina.com/

第一步:天地往返

2003年10月15日9时整,在震耳欲聋的轰鸣声中,神舟五号飞船乘着火箭拔地而起,载着首位中国航天员杨利伟飞向太空。环绕地球飞行14圈,历时21小时23分,杨利伟驾乘神舟五号飞船完成了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把中国人的身影留在了浩瀚太空

航天专家介绍,飞船最重要的用途之一就是为空间站运送航天员和物资。从神舟一号无人飞船到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的飞行都成功了,但成功并不意味着成熟,所以神舟六号、神舟七号飞船继续优化,进一步提高可靠性和安全性。有了第一次载人飞行经验,科研人员对飞船做了适当的改进,2005年神舟六号升空,已经能上两名航天员,飞行时间也延长至5天

目前神舟载人飞船可支持3名航天员实现天地往返,在空间站停靠期间也作为“救生船”,用于航天员应急救生和返回。

第二步:出舱行走和交会对接

在搭建空间站的过程中,“出舱行走”和“交会对接”是中国必须攻克的,也是最难的两个技术问题。


30年风风雨雨,盘点我们是如何一步步搭建起一座空间站的

2008年9月27日17时38分,航天英雄翟志刚完成我国首次空间出舱活动。 秦宪安 摄


“出舱行走”主要有四大用途:一是在太空组装、扩建大型空间站,二是在太空维修、维护、升级航天器,三是较方便地完成回收与释放卫星以及科研等任务,四是用于紧急太空救援。


30年风风雨雨,盘点我们是如何一步步搭建起一座空间站的

神舟七号把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3名航天员顺利送上太空


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中国第三艘载人飞船——神舟七号把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3名航天员顺利送上太空,这3位都属马的中国航天员开始了太空旅行。仅仅用了两天适应陌生的太空环境后,翟志刚在刘伯明、景海鹏的密切配合下,完成首次太空出舱行走,在距地球343公里的太空轨道实现了中国人与宇宙的第一次直接握手,让茫茫太空多了一抹五星红旗的鲜艳。

30年风风雨雨,盘点我们是如何一步步搭建起一座空间站的

11月14日,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第二次对接成功。图为天宫一号内部摄影机拍摄的画面。(电视截图)

空间交会对接技术是当今航天领域最为复杂的技术之一,对接规模大、技术复杂、风险多,是建设空间站必须走出的关键一步。

2011年11月3日1时36分,一场曼妙的太空之舞在距地球343公里的轨道上演。两位“舞者”,是中国两个航天器: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和神舟八号飞船。12把对接锁准确启动,上千个齿轮和轴承同步工作,天宫与神舟牵手相拥,开始12天的“双人太空之舞”。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自动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

2012年6月18日下午,在太空飞行的天宫一号迎来首批航天员访客。3位航天员乘坐神舟九号飞船通过自动交会对接入驻。6月24日,从天宫一号撤离的神舟九号,再向天宫一号追赶,最终由航天员刘旺手动控制,再次与天宫一号对接成功。这意味着载人航天三大基础性技术中的最后一项——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已被全面掌握

自此,天地往返、太空出舱、空间交会对接这三大载人航天活动基本技术已被全部掌握,对中国航天员来说,已经能在近地轨道自由出入,建造空间站也具备了基本条件


30年风风雨雨,盘点我们是如何一步步搭建起一座空间站的

天舟一号货运飞船 来源:https://zhuanlan.zhihu.com/p/32246040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太空补给

2017年9月22日,我国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在地面控制下,从300多公里高度的轨道逐渐下降并向地球接近,最终进入大气层烧毁,顺利完成了5个月的“太空快递”使命。

此前,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发射成功后,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自动交会对接,并顺利完成首次“太空加油”;其后,天舟一号完成与天宫二号的绕飞和第二次交会对接试验……天舟一号飞行任务的完成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规划“第二步”的实现,也将中国载人航天推进至空间站时代的大门


30年风风雨雨,盘点我们是如何一步步搭建起一座空间站的

中国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在酒泉成功发射。摄影:China Daily/via REUTERS


空间站长期生活

2016年,神舟十一号航天员景海鹏、陈冬在太空完成33天中期驻留,为后续的中国空间站建造运营奠定了更坚实的基础。

到2016年完成的神舟十一号任务为止,已实现航天员中期驻留目标,使得我国航天员在轨驻留时间大幅延长,相关生活、工作和健康保障以及航天员执行飞行任务的能力得到有效验证;初步建立起面向长期飞行任务的支持体系和保障机制,为建造和运营空间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空间站阶段长期有人参与开展空间应用和技术试验积累了宝贵经验。

正是在具备一系列关键技术和基本能力后,中国空间站打下了扎实的“太空地基”,从而初步实现了梦想。


30年风风雨雨,盘点我们是如何一步步搭建起一座空间站的

中国空间站构想图 来源:https://daily.zhihu.com/story/8893134

万事俱备,空间站搭建正式开始!


30年风风雨雨,盘点我们是如何一步步搭建起一座空间站的


30年风风雨雨,盘点我们是如何一步步搭建起一座空间站的


4月29日,22.5吨重的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从文昌航天发射场启程,由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成功送入地球轨道。我国迄今为止最大的航天器进驻太空,意味着中国空间站建造已进入实质性“施工”。对设计为3个舱段基本构型的空间站而言,核心舱作为空间站的主控舱段,既是空间站的管理和控制中心,也是航天员生活的主要场所,已有能力支持航天员长时间在太空生活。

中国航天,未来可期

根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的计划,2021年至2022年,中国将执行4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总计12人次,主要目标是完成中国空间站的初步建设。这4次飞行任务驻留空间站时间分别为3至6个月,都远远长于此前的任务。而且,这四次任务之间的间隔也非常短,比如神舟12号今年9月返回地球后,神舟13号就将在10月升空。在此之前,神舟载人飞船的发射间隔至少有一年。

#3名欧洲宇航员明年或登中国空间站##神舟十二号发射升空#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Figures are from web, if your copyright is infringed, please inform and such content shall be removed

上述内容由作者“pku箫的科技速递”创作、翻译,转载请注明并提前联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9

标签:空间站   空出   神舟   航天器   航天员   天宫   飞船   风风雨雨   中国   航天   轨道   太空   顺利   地球   技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