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回忆——新中国杀伤手榴弹主要型号简史(无柄篇·四)

82-2式、82-3式无柄手榴弹

和82-1式相比,82-2式的结构就是颠覆性的了,彻底摒弃了铅拉火管,改用翻板击针、针刺发火结构,虽然翻板击针引信的手榴弹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就出现了,但是在国内自行研制的手榴弹上还是第一次使用。82-2式手榴弹的针刺发火件结构和外军常见的同类型发火件无异,特点是结构紧凑、发火可靠、延期时间比拉火管准确,缺点是针刺发火件在发火时击针刺穿火帽发火,属于开放式燃烧,有声、光、烟,容易暴露投弹手的位置。另外,针刺发火件对击针的要求较高,针尖稍有生锈就有可能影响发火性能。

岁月回忆——新中国杀伤手榴弹主要型号简史(无柄篇·四)

国外网站上找到的82-2式无柄手榴弹挂图,能看到82-2式的弹体由上下两部分扣合焊接而成,弹体表面有内壁冲压刻槽形成的网格状痕迹

82-2式无柄手榴弹全弹由翻板击针发火机构和弹体两大部分组成,两大部分用螺纹固定在一起。弹体形状为卵圆形,用厚度为2.5毫米的A3钢板冲压引伸而成,内装62克TNT炸药,弹体内壁冲压预制破片刻槽,刻槽间距为4.6毫米×4.6毫米,破片形状为正方形,破片总数为400片。使用时,先取下发火机构上的塑料防护罩,一手握紧弹体,一手拉掉保险销,用力将手榴弹投出,飞行中手榴弹的保险握片弹飞,击针反转刺穿火帽发火,点燃延期雷管内的延期药,经过2.8~4秒后雷管爆炸,引爆手榴弹。

岁月回忆——新中国杀伤手榴弹主要型号简史(无柄篇·四)

82-2式无柄手榴弹

岁月回忆——新中国杀伤手榴弹主要型号简史(无柄篇·四)

82-2手榴弹内部的预制破片

最初研制的时候,82-2式的壳体是单件整体式的,外形偏长卵圆形,厚度也不是后来的2.5毫米,而是3毫米,刻槽间距是4.1毫米×4.1毫米,结果试验中发现破片性能不达标,有效破片仅是设计标准的82.5%,连片多,杀伤半径达不到7米的设计标准,只有5.8~6.1米,安全界却超过30米。经过对弹体结构的分析,发现主要原因是单件整体式壳体经过多次冲压引伸,变形量较大,上部破片扭曲变形,壳体变厚,导致连片多,破片质量不均匀,另外最初设计的雷管安装位置也不妥,原本就不多的62克TNT炸药没有充分发挥威力。为此,设计团队改变了原来的弹体结构,由单件整体式变成上下两个半球扣合结构,大大减小了单个零件的加工变形量,有效防止了因多次引伸收型壳体变形量太大造成的上部堆料、破片扭曲变形问题,同时,壳体厚度也从3毫米改为2.5毫米,刻槽间距从4.1毫米×4.1毫米改为4.6毫米×4.6毫米,较大较薄的破片在爆炸中更容易被撕裂,而且飞行阻力大,速度衰减快,防止手榴弹安全界超标。弹体形状也变得更圆,让破片飞散更均匀。此外,缩小了雷管与装药雷管室之间的间隔,让雷管尽量在炸药中心处爆炸,充分引爆炸药。经过一系列改进后,82-2式无柄手榴弹有效破片数量提高到114%~125%,杀伤半径提高到6.3~6.6米,安全界降到29米,杀伤破片飞散角从270°提高到304°。

壳体结构改变后,采用磁驱动旋弧对接焊,不但提高了焊接质量,还提高了生产效率,平均24秒焊接一个壳体,并且耗电量少,无粉尘。

转入技术储备的82-3式无柄手榴弹整体结构和82-2式类似,发火件也采用翻板击针针刺发火,主要的区别在于弹体破片形状——82-2式采用4.6毫米×4.6毫米的小方格,而82-3式采用的是形状更复杂的六角形蜂窝格,边长2.77毫米。采用六角形蜂窝格后,由于刻槽不是连续的直线而是锯齿状曲线,爆炸时各破片受力更均匀,更容易撕裂成单个破片,连片少;另外六角形破片的迎风面积较大,飞行中速度衰减快,有利于控制安全界。不过这种破片刻槽要比方形破片刻槽复杂,生产成本高,所以最后没有批量生产,而是转入技术储备。

岁月回忆——新中国杀伤手榴弹主要型号简史(无柄篇·四)

出口至国外的82-2式无柄手榴弹,能看到标志性的绿色塑料防护罩

应该来说,82-2式无柄手榴弹要比之前大量生产的67式、77-1式木柄手榴弹先进许多,终于摆脱了铅拉火管、有柄弹体的传统结构,但论其水平与当时世界同类型武器相比并不算先进:其翻板击针发火件只不过是外军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技术水平,和50年代制式化时期仿苏生产的UZRG通用发火件比没有任何提高,更不要谈出手保险、隔爆引信等外军手榴弹已经采用的新技术;钢板冲压半预制刻槽弹体只相当于国外50年代技术水平,而且为了降低成本,破片尺寸和质量偏大(在0.4克左右),炸药用的又是廉价的TNT炸药,而且只有62克,所以手榴弹的密集杀伤半径不到7米,安全界却将近30米,名义上是攻防两用手榴弹,实际上既不是合格的进攻手榴弹(安全界太大),也不是合格的防御手榴弹(破片太少)。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并非当时国内的技术水平做不到(手榴弹上不存在什么高技术),而是设计指标就是如此——82-2式手榴弹仅要求全重小于300克、装药量不小于77-1式木柄手榴弹(实际上还是小了)、安全界不大于25米(实际测试结果在29米,还是超了),要满足大批量生产的需要,成本压得很低很低。也就是说,不是技术上做不到,而是决策者就不想在手榴弹上花多大成本,使用多么先进的技术——毕竟手榴弹这种大量消耗的弹药决定不了战争的胜负。所以,虽然60至70年代那种备战的高压已经不在了,但中国的轻武器研制仍留有“大战”的痕迹——成本压得低,要能大批量生产,性能满足基本战术需要即可,不求个别性能的先进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9

标签:手榴弹   破片   引信   雷管   外军   木柄   壳体   针刺   间距   简史   炸药   半径   新中国   技术水平   厚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