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情散文:儿时家乡的秋

乡情散文:儿时家乡的秋

乡情散文:儿时家乡的秋

文:张宗龙

儿时的家乡,进入立秋节气之后,天并不会马上凉下来,夏日的酷热就像跑疯了的列车,踩了刹车后靠惯性还会延续一段时间,俗称“秋老虎”。这种热其实是必要的,不管是春天种的瓜果蔬菜还是夏天种的麦茬庄稼,都还在继续生长,准备最后的成熟,这立秋后的太阳便要为秋天的庄稼成熟提供足够的能量。到了八月十五中秋节前后,或者过了秋分节气,秋高气爽、天高云淡,天气早晚转凉,真正意义上的秋天才到来了,老辈人既盼又怕的三秋大忙也要开始了。

儿时家乡的秋,是多彩的。天蓝的象我们学生用的蓝墨水泼在了空中,是那种现在少见的瓦蓝;偶尔飘过的几片白云,又似白绸一样亮白,在远远的空中时而变换着模样。南坡成熟的谷子是焦黄的,沉甸甸的谷穗压弯了谷杆的腰身;靠河边种的那片高粱红的耀眼,像极了天边火红的晚霞;东南坡沟边种的棉花裂开了小嘴,撒白的棉桃仿佛天空的云朵落在了壳内;大豆一片金黄,饱满的豆荚鼓胀着,感觉风一吹就要炸裂似的,人们已闻到了黄豆的清香;北坡那一片芋头原来是一片绿的海洋,被初秋的微霜一打,绿色中夹杂了黑斑,再过几天,它们将变成一片黑灰,叶子的使命完成了,该深藏在地下的芋头登台亮相了。

乡情散文:儿时家乡的秋

乡情散文:儿时家乡的秋

儿时家乡的秋,是灵动的。秋风乍起,不热不凉,树叶在风中沙沙地变换着颜色,最终暗然飘下,叶落归根;泥土中的蟠蟀最先感受到了秋的凉意,在夜晚提高了歌唱的声音,再过几天,他们将不知去向;天空中的大雁排成了人字,一拨一拨飞向远方,带走了它们的思念,也带走了我们的神往;屋中房梁上的小燕子已然长大,唧唧喳喳地在向主人告别,明年,它们再回来的时候,还能找见今天的燕窝吗?烦人的蝉声何时停了?好像没有人注意到,但它们的幼卵又在土里孕育,它们的生命还延续着秋的希望。

儿时家乡的秋,是饱满的。火红的高粱头、焦黄的谷子穗、亮黄的棒槌子、金黄的大豆荚,都骄傲地或昂或垂着饱满的头颅,等待着人们的收割。那些生长在地下的芋头、地蛋早已将地坡拱破,急切地向人们展示自己的丰硕;还有花生、鲜藕、都有了成熟的迹象,即便在地下也能显示丰收的模样;菜园中的南瓜由白转红、架上的葫芦也由青变黄,它们其实是人们劳动的副业,结的果实却让人看到了更大的希望;就连那野草,也结出了饱满的果实,山上的山枣子火红一片,门口的一串红果实乌黑;远处河心的地里,那时还有一片果园,黄香蕉、绿元帅、红山楂、砀山梨,还有核桃、大枣,都迎风向我们招手,露出纯真的笑脸,等待人们去采摘。

乡情散文:儿时家乡的秋

乡情散文:儿时家乡的秋

儿时家乡的秋,是宁静的。太阳不再发威,温馨地照耀着大地上的一切,显得温柔了许多;秋风过处,五谷飘香,那一片片庄稼好似翻滚着千层波浪,但还没有开始收割,趁天晴让它们再与秋风多缠绵几天吧。早晨,露水凉丝丝的,浸润着花草树木,似一位温情的母亲轻抚着自己即将远嫁的女子;傍晚,西边的王母娘娘山揽下了太阳,东边的马鞍山驮来了月亮,家家炊烟四起,户户香味飘出,和着庄稼地里白色的雾气,村庄仿佛进入了仙境;晚上,空中飘来一片透明的灰云,淡淡地遮住皎洁的月光,村庄和田野上面,眼看笼起一片轻烟,飘飘渺渺、神神荡荡,直让人觉得如在梦中。

儿时家乡的秋,是忙碌的。仙境也好、梦境也罢,其实都是我此刻写作时的心情,当真正的三秋大忙开始的时候,忙和累才是主旋律。那时的农村机械化还没有完全普及,秋收秋种大多还依赖人力和畜力,面对美好的秋天,人们根本没有时间风花雪月,也来不及吟诗作赋。秋收开始,男女老少齐下地,牛马驴骡全出动,会上演一幅生龙活虎的新画卷。那时学生们要放秋假,老师也不会布置作业,他们所有的时间都要投入到秋收秋种中。有些半工半农的家庭,此刻也没了优势,在外干公事的人也会请假,回乡参加三秋大忙。平时很少下地的老人也会行动起来,有的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有的推着自制的婴儿车在地头看孩子,有的忙着给干活的人送饭送茶。就连那满村乱窜的二流子,此刻也会加入到劳动的行列。

乡情散文:儿时家乡的秋

乡情散文:儿时家乡的秋

儿时家乡的秋,是欢快的。秋收秋种对大人而言是忙碌劳累的,但对于小孩子来说,却充满了欢乐和兴奋。大人下地、老人送饭,一时顾不上那些调皮的孩子了。但孩子们是闲不住的,有的大人会领上小孩下地干活,干多干少大人并不在乎,但要让他们从小体验劳动的辛苦是必须的。有的大人会把家里的羊牵到地头,让小孩看着一边放羊一边割那喂牛的草。放羊是轻松的,却又是枯燥的,聪明的孩子便把羊拴到树上或自己用树枝做的蹶子上,任由那羊转着圈吃自己跟前的青草,不害庄稼就行。孩子有孩子的乐趣,他们最喜欢的就是捡来土块、支起土灶,架起干柴,烤那从地里拔来的花生、割来的豆子、挖来的芋头、掰来的棒锤。一时间田野里浓烟四起、香飘几里,竟惹得很多大人在休息时也加入进来。有时运气好,大人们在地里逮到一只野兔,他们就像洪七公一样,把那野兔开膛破肚后糊上泥巴,架到土灶上烤熟,那香味简直无法形容,现在想来都垂涎三尺。

儿时家乡的秋,现在已变了模样。现代化的农具早已让秋收变得简单,大人们不再劳累,几亩地的秋庄稼一天就收完了。学生们也不再放秋假,小孩子也不再下地,空旷的田野缺少了欢声笑语,显得更加寂寥了。我们这些儿时在田里疯玩、烧烤、放羊的娃娃,现在却成了种地的主力。儿时的伙伴们,有些至今仍在田里劳作,他们才是深爱土地的人,但他们是否还记得,儿时家乡那多彩多趣的秋呢?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若侵权联系删除。欢迎文友原创作品投稿,投稿邮箱609618366@qq.com,本号收录乡土、乡情、乡愁类稿件。随稿请附作者名,带图片最好,请标注是否原创。乡土文学公众号已开通,欢迎您搜索微信公众号:xiangchouwenxue,关注我们。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3

标签:乡情   儿时   土灶   散文   家乡   豆荚   焦黄   芋头   庄稼   火红   饱满   果实   大人   成熟   孩子   时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