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散文:麦子缘

乡土散文:麦子缘

乡土散文:麦子缘

文:刘加明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我十五、六岁,正上初中。此时的土地已实行分田到户,星期天、节假日帮父母干农活是必然的。其实家乡大多是脊薄的土地,适合种植红薯、花生、大豆、谷子等作物。相对来说,适合种植麦子的良田却不多。但是,经历种植、收获麦子的过程在我心目中却留下深刻印象。

  俗语说“三春不赶一秋忙,”充分说明了农家人忙碌的秋天。秋收秋种,秋收自然指五谷杂粮的收获,但唯独麦子却是种植时节。当地流传着一句“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的谚语。这时候,收获玉米后的茬子地在种植麦子前必须深耕,施肥。在深耕土地这个问题上,由于每家的水浇田即少又零星,用牛和十二马力拖拉机都不够事,只得最笨的办法用铁掀翻地,一个劳力干一整天能翻二分多地。庄户人的活必须的要早起晚睡。一次我和父亲、大哥在庄后的大田里,天刚亮就翻了一块地,约有三分地的面积。

  把所有种麦子的田地都深翻、整平后,就等待播种。因为每家种麦不过三、两亩,所以要三、两家合伙播种。那种木制两脚、三脚的耧子,最好六个人配合才能播种。一亩地用二十五至三十市斤左右的麦种。记得我还拉过一次耧子,赤着脚踩入软绵绵的田地,感觉又累又好玩。

  为了让家里能多吃几顿白面饺子,田地遇上墒情好的时节,我的父亲会在南岭脊薄的土地上欠茬子(指庄稼收货后不施肥、不翻耕)用撅头拉沟种上一些麦子,自然是没有水浇条件的,只能:种在人,收在天。

乡土散文:麦子缘

乡土散文:麦子缘

  等到麦苗长到一拃多高的时候,远看相似于菜园里的韭菜,这时麦田里会长出一些草,辛勤的农人就要锄地一遍,浇水一遍,麦子开始越冬。

  来年开春,气候变暖,麦田里还是要锄草。直到清明前后,大田里绿油油的麦苗长的十分旺盛,但时常夹杂着一种麦蒿草,这种麦蒿草学名播娘蒿,上面开满了碎小的黄花。于是孩子们拔了麦蒿草弯成花草环戴在头上,在麦田里玩耍。偶尔,会惊出一只野兔。

  麦子在生长过程中遇上天旱,大多要浇灌两次,这时渠道里的水时常流淌着,有专人看管。在肥水条件充足的情况下,麦子节节拔高长出穗子。灌浆后的麦穗沉甸甸的,风一吹摇摇摆摆。恰逢时节,我也学着别人的方法:掐些麦穗带回家,用手拿着在火苗上燎熟,指甲刻下麦粒放入两手心里搓揉,最后吹净麦糠,把饱鼓鼓的麦粒填入口中,感觉是一种香喷喷且劲劲道道的口味。

  到了芒种,即是麦子收获时节。大多时候,父亲备好三把镰刀磨得风快,我们就去割麦子。具体割麦子的操作:右手拿起镰刀贴着地皮,左手抓住麦秆中上部位置,一把一把地割下横着放在背后。最好放置不大不小成堆,因为还要捆绑。捆绑是很简单的,拿出四、五棵麦子用手指拧扁就可把成堆的麦子勒紧,拧好头摁进麦捆就可以了。有时候成熟的麦子不用镰刀割,那是在不干不湿的沙土地上,父亲命令我们用手薅。每薅出一把麦子,就要不断地抬起右脚,把麦根上的泥土摔在右脚上,直到摔净为止。这个干法便是浑身泥土,但有两个好处:一个是多收获柴禾,另外就是退茬子后种上玉米锄地时省劲多了。

  收获麦子时节已是很热的天气,特别中午时分烈日当头,汗流浃背,甚是煎熬。只是想一想能够多吃些白面饺子和很劲道的大白馒头,也是值得。何况,庄户人的活不过就是最平常的了。

  把麦子运到场里用的是那种老式独轮胶皮车子,这车子装麦子推起来的过程我是特别亲身体会。有一次我单独去地里推麦子,由于这种车子中间是高高凸起的,打成捆的麦子装载必定有些技巧:车子前面两边分别要有一根别棍,后面必须有一根长长的横棍,然后麦捆左右两边均匀码放,放到一定高度用早穿好的绳子勒紧就可以了。这高度其实要根据个人情况,由于我身材瘦小力薄,就不能装太高。这次虽然装的不是很多,却还是模糊了中间的视线。这是一条崎岖不平的窄路,推着车子往前走。到了一处紧要路段,感觉车子一侧猛然被顶了一下,我驾不住舵便急速脱离脖子上的绳扣,一车麦子栽着跟头进入三米深的沟底。我呆呆站在原地,毫发无损。

  打麦子的场地,早已用碌碡碾压的平整、光华。等到把田里割好的麦子都运过来,就开始忙活。其实场上的活比田里的活更加复杂、繁琐。就那些家什来说,叉、耙、扫帚、木掀、碌碡枷子、扁担等等。

  首先铡麦子需要两个人,具体操作:在大大的麦垛跟前放一架铡刀,站着的人掀起铡刀,蹲着的人拿起麦子一捆捆放入铡刀底拦腰铡断。如果是薅的麦子就要铡两刀,先把根铡去,再一刀铡出麦秸腿子和麦秸头子。直到一垛麦子被铡完,把麦根和麦秸腿子堆放在场地边缘,用铁叉把麦秸头子摊平均匀暴晒半天,然后摆放成一个大大的圆圈,宽度约两米,两个人拉来系好两根长绳的碌碡就开始碾压麦子,此时碌碡槭就会发出“吱嘎、吱嘎”的响声。只是这样碾压麦子,要必须有一个人在后面用铁叉不断地挑起翻动,麦粒才会容易脱落下来。大概父亲嫌我的年龄还小,不让我拉碌碡,不过我还是瞅机会有人配合尝试了一下,拉起碌碡来转圈不是偏左就是偏右,却有些不好掌握。

  等到把麦子碾压的差不多了,就结束这道过程。用铁叉和木耙把麦穰清理干净放到场地边缘垛好,剩下的麦粒、麦糠堆起来,就要进入下一道环节——扬场。扬场时必须有柔软的风。父亲每次只把半木掀毛麦子扔向天空,于是麦粒子从半空中落到地面一片位置,而麦糠则轻飘飘被风吹到附近的另一边。

  看着场上晒的黄灿灿、粒粒饱满的麦子,其实麦子的收获并未完结。我的母亲一有闲空就要撸麦秸腿子,就是把麦秸腿子里的麦穗子捡出来和垛在场边的麦穰进行拦穰。拦穰的意思就是把先前用碌碡碾压过、打过一次麦子的麦穰薄薄地摊在场上晾晒后进行第二次打场。

  随着科技的进步,后来打麦场上繁琐的过程省去很多,开始用上了小型打麦机。

  进入九十年代,家乡的土地几乎都栽上了各种果树。自此以后对于麦子,我就再无任何交接。

  作者简介:刘加明,笔名:悠豆,山东省临沂市费县人,自由职业。文学业务爱好者,喜欢散文、小说、诗歌创作。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若侵权联系删除。欢迎文友原创作品投稿,投稿邮箱609618366@qq.com,本号收录乡土、乡情、乡愁类稿件。随稿请附作者名,带图片最好,请标注是否原创。乡土文学公众号已开通,欢迎您搜索微信公众号:xiangchouwenxue,关注我们。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9

标签:麦子   劲道   麦糠   碌碡   庄户人   麦根   铡刀   麦秸   麦粒   麦穗   镰刀   田里   乡土   时节   车子   散文   父亲   时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