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情散文:村前老渡口的那块竹园

乡情散文:村前老渡口的那块竹园

乡情散文:村前老渡口的那块竹园

文:吴建昌

  乡下老家村口有个已经消逝了的渡口,但渡口原址上的那块竹园却仍在。每次回乡下,总想找个机会去看看那块竹园,因为那块竹园曾经给过我们儿时的一些欢乐与记忆,但总因为来去匆匆找不到机会,心里总免不了有点怏怏。

  秋分过后,阳光已经收敛了火辣辣的威势,空中吹过来的风已明显地多了些许凉意。中秋节前老娘说等天稍微凉快些到乡下大表姐家去走走。今天休息,就开车陪着老娘往乡下大表姐家去了。

   半个小时不到,车已开到了乡下村口的白老鼠湾大桥桥头。乡下村口的白老鼠湾大桥南面雄跨114国道之上,北侧跨于白老鼠湾河南北两岸。白老鼠湾河东通幸福河,西连江泾塘。车到桥中央,放眼望去,大桥西北的河岸边,一大块的竹园映入眼帘,青青翠翠的,在秋分后的清风中摇曳,坐在车内,虽然听不到风吹竹叶沙沙声,但从竹叶摇动中分明可以感受得到。那块竹园处原先是我们村到窑廊街上去的渡口所在地,竹园的旁边原先有两间小瓦房的,摆渡的船工住的。这个渡口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才被水泥机耕桥替代。如今渡口早已成了过去,但渡口的竹园却仍茂盛地长着,尽管它的旁边是农田。

   车在大表姐家的庭院里刚停好,大表姐早就迎了上来,搀着老娘下了车走进了屋里,我跟大表姐表姐夫寒暄之后,就跟老娘和表姐说,想到那桥头边的那块竹园去看看。因为大表姐家所在的宋家浜就在大桥的西北北边,离大桥也就一两百米。

   从大表姐家出来,走上了长满杂草的田塍,朝南走过了三爿田,就来到了那块竹园旁。青青的翠竹耸立于河岸边、稻田旁,笔直向上的水杉树环绕四周。站在这老渡口的这块不大的竹旁,儿时的往事仿佛又重现在眼前。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开始读初中,当时读的是附设初中。附设初中办在塘北桥小学(又叫解放小学)。这个附设初中是由我们大队与其他两个大队合办的,是当时全公社规模最大的附设初中。当时我们大队同一年去读初中的同学大约有十来个。因为大家不在同一个浜,但要经过同一个渡口到同一个学校读初中,所以我们这帮小伙伴就有了一个不成文的“契约”叫“等你在摆渡口的小竹园”,即大家不管谁从家里走的再早,一定要在摆渡口等所有的同学到齐后一起坐渡船过河,在一起走到学校。至于下午放学嘛,没有别的特殊的事情大家肯定是一起回家的。这样摆渡口的小竹园无意之中就成了我们这些同读附设初中同学的小乐园。

  竹园不大,但它南临河道,北面靠田,水分养分都充足,所以竹子又高又粗,它的竹叶自然是遮天蔽日。记得当时摆渡摇船的渡工叫阿来,大概姓金,住在渡口的两间小瓦房里,他有一个儿子,比我们稍大一些,阿来的妻子我们从来没见过。那时我们同学都叫他阿来伯的。阿来伯很憨厚热心,他在竹园里给我们扫出一小块净土,让我们在那里等候玩乐,但不许我们踏出净土一步,说腐竹叶里藏了好多的蛇,这话我们相信,因为竹园紧靠田边。我们在等同学时会在净土里爬爬竹子,跳跳方程,丢丢石子……当然有时也会从书包里拿出主席的语录本来背背,直到同学到齐为止。

  那时候读书没有什么压力,更何况是乡下附设初中。下午三点多一点就放学了,近十个同学结伴回家。回到渡口,阿来伯的渡船已经在渡口等我们了。我们便在阿来伯的关照声中重新回到小竹园,各自准备回家。有时各自的父母没有关照今天要直接回家,我们便会在小竹园里在渡口、在小竹园里玩上一阵子再回家的,尤其是在夏天的六月里。

  六月里的天,白天时间长,下午三四点钟,感觉太阳还是刚刚偏西的样子。在下午的阳光下走上二三里路,还是会感觉有点热的,而渡口的小竹园正好给了我们歇歇乘乘凉的机会。我们离船登岸,会径直走到小竹园,随后书包往地上一丢,在阿来伯为我们扫出的那块净地上,便开始“三角大战”的游戏了。

  所谓玩三角就是一种折纸游戏。折三角所用的纸可用普通纸、写作业后的的废纸、父辈们的烟纸,甚至糖纸-----总之,只要是稍厚的硬一点的纸都行,不愁没有纸张来折三角。

   三角的折叠很简单,将纸的一端折成三角,将三角再对折,使纸的一端成三角形,然后将剩余部分的一端向内折成小三角,再向大三角对折,最后将与小三角的对称的未折叠部分嵌入大三角内部。

  玩游戏时,两个人将自己的手放在背后,再各自拿出一定数量的三角,双方同时将拿出的三角呈现给对方看,查数量,而后将两人出的三角合到一起,多者先开始玩。玩法有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用手的虎口对准三角的顶端拍,拍翻的赢归自己,没翻的由对方拍,直至拍完,这种玩法通常是在桌子或门板上进行的。另一种玩法是先将一只三角平放在地上,扇者右手拿着一只三角对着地上的三角的顶端使劲将手中的三角朝地上的三角扇,将地上的纸三角扇翻身,那被扇翻过来的三角就赢归自己,没扇翻过来的再由对方扇,直至全部的三角扇完为止。我们会这样乐此不疲地晚上个把小时,直到阿来伯催我们回家才停手。停手后,便背上书包,在机耕道上嘻嘻哈哈地往家里走去,当然在分岔路口会相约明天再战的。

  附设初中毕业后,我有幸被推荐读了高中。高中学校在镇上,离家很远的,于是就成了所谓的住校生了。这样原来每天要经过渡口的,变成了一星期来回两次了;原来十来个同学一起摆渡的也成了我一人了。一个人往来于渡口,也就不能再在小竹园了玩扇三角带游戏了;读了高中,感觉到附设初中去的与在原先在镇中学读的有差距,这样有压力了,也无心思在玩了。小竹园也就渐渐地不再重要了。

  再后来,在我读高中后的第一个寒假过后,渡口摆渡的人换了。阿来伯不再摆渡了,据说是身体原因,但渡口的小竹园仍在,仍在那里四季常青。再后来,渡口建起了村里第一座水泥机耕桥,结束了我们村摆渡才能出村的历史。进入新世纪后,114国道穿村而过,原先的机耕桥,又变成了颇有气派的立交桥了,但桥西北的那块小竹园还在。就像一位历史老人一样守着老渡口,似乎要告诉后人,这里曾经有过一个渡口,我竹园就是见证。

  斗转星移,岁月更迭。随着时光的流失,白老鼠湾的渡口早就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了,读初中摆渡的阿来伯也早已作古。但渡口的小竹园还在。每到春天来临,春笋破土而出,蓬勃向上;新竹揭竿而起,亭亭玉立;老竹迎风涌动,千姿百态;夏天,竹园里鸟雀喧唱,阵阵微风吹起,发出哗哗响声;秋天里,竹子又把旧叶换掉,飘飘撒撒地落在地上,那些刚发的新叶精神焕发地成长,竹园依旧翠绿如常……因为竹园在老渡口,临河而长,对农田影响不大,所以几十年来,竹园所在的宋家浜人,并没有将它挖掉,而是让它这样地在原地自由自在的生活着:我的表姐夫对我如是说道。幸甚,幸甚!

  竹青青,情深深。乡下老家老渡口的竹园,每次看到它总会浮想联翩,它是我眷恋家乡的牵挂。愿老渡口的竹园,永远枝繁叶茂,地久天长!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若侵权联系删除。欢迎文友原创作品投稿,投稿邮箱609618366@qq.com,本号收录乡土、乡情、乡愁类稿件。随稿请附作者名,带图片最好,请标注是否原创。乡土文学公众号已开通,欢迎您搜索微信公众号:xiangchouwenxue,关注我们。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4

标签:渡口   机耕   乡情   村口   竹叶   竹子   大桥   表姐   老娘   净土   玩法   乡下   散文   老鼠   地上   初中   同学   时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