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病,我太累了

首先,向各位读者朋友们致以深深的歉意。


这是一篇本应于周六晚上和大家见面的圆桌,但因为手机太好玩、动漫太好看、躺在床上过于舒服等等原因,拖延至此。这场关于拖延症的讨论,拖延症患者们仍然在拖延,可见毫无知错意识和改正精神。


在工作和生活节奏日渐加快的当下,似乎有越来越多的人患上了拖延症。我们这些本应视时间为生命的媒体工作者也不例外,常常在截稿日期前一天才新建文档,然后彻夜痛苦,悔不当初。


我有病,我太累了


如果你也有同样的困扰,欢迎来参加我们的反思大会。我们邀请了两位重度拖延患者分享病情,还有两位几乎从不拖延的优秀员工交流经验。


在拖延症背后,我们看到的是强迫、焦虑和抑郁,这些都市人常见的精神症状,似乎与现代性深刻相连,当今社会所追逐的理性精神、效率原则、科学思维,都要求我们对非理性的本能进行压抑。


精神疾病是身体发出的警报,于个人而言,学会与自己相处,是重要的人生课题。面对种种“病症”,我们能够找到真正的解决办法吗?



这里是圆桌正文的分割线



01

都有什么病


吴棠:我们今天拖延症主题的圆桌讨论,话题提出者因拖延没有到场,就这么开始吧。今天是一场病友交流会暨内部反省大会,首先,请各位病友介绍一下自己的病情。


宝珠:我现在正在写的这篇稿子,是去年报的题,上周才去采访,本来觉得这周三应该能写好,但是到今天还是没写完。


我的拖延遇到重大任务的时候会更加严重。比如本科毕业论文,我是在截止日期前最后两天的时间写完的。硕士毕业论文好像也是最后一个星期左右,总是到最后关头才会去做。


除了工作,我在生活上也非常拖延,比如洗脸、上厕所。为了躺在床上什么也不做,我可以一直憋尿。我小时候习惯在晚上洗澡,但我现在是一个早上洗澡的人,其实是因为拖延才变成这样。


我有病,我太累了


刑初:也许我做很多是都是急躁的焦虑的,包括写稿,但其实拖延是人的本性之一,具体拖延还是急躁,取决于对一件事的“热情”和“冲动”程度。分为两个极端:要么挺有表达欲,一气呵成,要么表达欲过度了,情感太满太丰富,反而不知从何下笔。


比如去年就和编辑约好的一篇柯南影评,半年过去了,还是只字未动。我不想去触碰它,只想停留在喜欢和情怀。刚才宝珠说的毕业论文可能也有类似情况,因为资料和想法太多了,你不知道从哪里开始着手整理。


宝珠:因为太过喜欢导致不想触碰的情况我也遇到过,但是我对我的毕业论文实际上没有很大的兴趣,是单纯地想要拖延。


敬月光:我比较极端,在我能力范围内的事情我会迅速完成,在很重要但非常困难的事情上,我也会去回避它。


同时有点焦躁,会有很多不必要的担心。比如,要去联系一个人,如果他没有接电话,我会考虑到所有最糟糕的后果,担心对方是不是出了意外,然后担心自己的职业生涯会不会从此完蛋。


吴棠:你让我想起李雪琴的一个段子,老板半夜3点给她打电话,她没接,老板以为她死了。


敬月光:她的老板说,半夜3点难道你在睡觉吗?很搞笑,我也常常因为焦躁失眠,一个月有两三天失眠到凌晨三四点。


我有病,我太累了


小R:我拖延一方面是畏难,如果我预期到这是一项耗时长久而内容琐碎、且没有把握能掌控到最后完成度的工作,我就会对开展它抱有消极情绪。


另一方面是觉得这个事情的动力诱因不够丰富,它可能很乏味、很单一,不能给我带来期望中那种能立刻兑现的成就感、愉悦感,我希望的回报是及时的收益。


宝珠:是的,之前有个心理咨询师和我说过,拖延一方面是出于逃避困难,一方面是奖赏机制失灵。比如毕业论文,很多人都觉得它很重要,因为事关绩点高低,它可能会影响找工作或者继续求学,甚至事关能否顺利毕业,因此很多人就会精神满满地一遍又一遍打磨他的论文。


但对于当时的我来说,它可能只是每个人要拿到文凭被强迫去完成的一个东西,在我心里它不能有效地检验四年的学习成果,或者说学术水平。我觉得这都是狗屎,一切都很没有意义,写论文那段时间心情非常低落,仅仅是粗暴地驱动自己的身体和大脑去完成打字的工作。


我有病,我太累了


这样低动力的状态,和抑郁症是非常相似的。抑郁症患者对什么都没有兴趣,没有动力,大部分奖赏机制对他们来说都是失灵的。



02

拖延的积极意义?


刑初:其实拖延未必完全是坏事。还在读书时,同学之间老说一句话,大意是:拖延了几分,就产生几分愧疚感,再利用那份愧疚感引以为动力。简言之就是——拖得越久,学习的时候越带劲。会享受这种把自己再控制回来的快感。


吴棠:我高中时就是这样的,周末和寒暑假完全不写作业,不看书,回学校靠着愧疚感疯狂学习。


我有病,我太累了

来自日剧《龙樱》


(因拖延姗姗来迟的)苏米:我记得高中黑板报上有一句话,“人的意志力是会用完的。” 过分自律,其实会摧残你内在的驱动力和意志力,这点我深有体会。


我高三一开始也很会给自己打鸡血,想我这次要拿什么名次。然后突然有一天,我感觉好像心里面一直绷着的一个弦断了。我当然还是会日复一日地去复习,但对于我来讲,我对未来已经没有任何期待,我知道我明天要干嘛,后天要干嘛,我的意志力只能用来把当天坚持下去,但已经无法制定一个长远的目标,然后实现它。


持续高强度的学习也会带来伤害,这是那些被鸡娃的孩子面临的问题。


敬月光:我就是这样。我是我们宿舍里第一个准备考研的人,一开始动力非常足,每天去图书馆占座,买各种资料,结果差不多到大家开始准备考研的时候,我已经不想考了。


我很多事情都做得比别人早,但总到中途整段垮掉,完全放弃,我会觉得这样还不如拖延症,至少可以把事情完成。


我有病,我太累了


苏米:有一个长久以来的寓言故事可能是有问题的,龟兔赛跑。对有些人来讲,当乌龟并不一定能坚持到最后。还是要事先了解自己是什么样的。


我对考研还是有经验的,如果是本专业考研,准备3、4个月就可以,不要超过5个月。如果是跨专业考研,进入一个陌生的领域,可能得提前一年准备专业课。但英语和政治不要太早去看。


吴棠:关于克服拖延症的畏难情绪,之前看过一个分享,你可以告诉自己,先开始三分钟试一试,如果不行就搁置,如果觉得还行再继续。通常迈过这个开始的坎儿后,进展会顺利很多。事情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


苏米:是的,给文字工作者的建议是,不要去想怎么写,先关掉手机,打开电脑,写500字再看。当开始之后,你很可能会继续下去了。



03

拖延症背后的时代病


刑初:前段时间因为庞麦郎事件本来打算去接触精神分裂症患者群体,和一位患者聊了聊,他第一次发病的缘起,是看了很多道教书,看着看着他精神分裂了,经常幻想有一个大魔王在自己身边。想说的是,现代人的精神可能要比我们想象得脆弱的多。


吴棠:是的,我从前年开始,心跳异常加速,伴随着眩晕和窒息感。跑了很多家医院,医生说心脏没有器质性病变,是因为植物神经紊乱,压力过大导致的。我的身体认为我处于非常危险、非常紧张的状态,所以把心跳、呼吸调整到了应对危机的模式。


后来我查阅有关焦虑症的资料,这个被称为“惊恐发作”。


那段时间我处于一段非常高压的工作中,我的领导要求我有“韧性”,要去适应随时on call的工作节奏。


我有病,我太累了

图片来自美剧《新闻编辑室》


苏米:这给我一个启发,人的工具化问题在哪?那就是你根本不重要,你的喜怒哀乐也不重要,完成事情才最重要。但这些情绪都压抑起来,对人是会有报复性的伤害的。


吴棠:情绪会以另外的方式爆发出来,比如身体上的反应。


宝珠:这在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躯体化”。一些精神疾病会表现为身体上的疼痛,但是去身体检查什么都检查不出来。


这个特点在东亚人身上非常明显,欧洲人不会有这样的反应,所以欧洲学者觉得这是一种退行性行为:这群人不敢表达情感,无法分辨自己的情绪。


但是到底应该怎么解释这种“躯体化”的现象,谁都说不清。


我有病,我太累了

来自日剧《丈夫得了抑郁症》


我看到过一个说法,很多精神疾病都是现代病。虽然我们已经无法验证古人是不是有和我们一样的困扰,但我还是比较赞同。


我们想象一个古代的农民,虽然乡土社会也会有规定和约束,但总体来说他的生活是比较自由的,他每天醒来,可以先逗逗自己的孩子、和亲人说说话、在家里东摸摸西摸摸再去田里干活,不存在某个要求说他必须早上八点钟一定要到田里打卡。


现代社会人们看起来好像拥有了很多自由权利,但是丰富的物质生产背后是极高的效率,要求一套非常精细的分工体系,对社会成员进行严格的管理。具体到每个人身上,是各种各样的约束,即便这个社会不存在一个权力中心实行这样的约束,对人的管理是在微观层面上的。


弗洛伊德用“力比多”这个东西来形容人原发的动能,人天生是追求快乐的,而文明要求人类控制自己野蛮的一面,他觉得文明和人性之间,存在一种矛盾的力量。


因此当这个社会越来越文明,对人的统治和压抑可能也更为强烈,体现在个人身上,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也越来越常见。有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主张对精神疾病去病化,他们觉得这不应当是一种“失范”的表现,而是人体的抗议。


苏米:我也提供一个现代性批判的思考角度,韦伯提出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区别,我们现在整个社会它是一个庞大机器,每个单位每个公司它也是一个机器,我们每个人能做的事情都是把自己工具化,模式化,然后去适应这个目标。


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你不是作为自己而存在的,你是客体,长此以往,当你的个性无法去作为目的去伸张时,是会有问题的。


当我们谈工具理性的时候,比如说社会科学,都在越来越强调把种种社会问题转化为技术问题,但这是有问题的。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抑郁的原因之一。


我有病,我太累了


所以,学习如何和自己相处,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一个压抑起来的人都会失去对情绪的感受力,当你情绪感受力断掉之后,和自己沟通的方式也就断掉了。


我之前有一段时间失眠,和一个心理咨询师聊天,他建议我去尝试建立和身体之间的联系和信任,睡觉之前可以和自己的身体对话。比如,脚丫,谢谢你,因为你我现在可以走路,双手,谢谢你,因为你我才可以打字。


宝珠:是的,现代人因为压力大,经常照顾不好自己的身体。比如我要么很长一段时间不吃东西,要么一下子暴饮暴食,我的胃跟着我受了很多苦。


吴棠:很多时候,外在的工作要求我们是一个情绪稳定的人。我们需要认识自己的大脑,认识自己的身体,去分辨每一刻的感受到底是什么,我的身体给自己的信号是什么。


人与身体的关系是很重要的。我们的大脑,和我们的身体需要去做一种更清晰更清醒的连接。


真诚祝福看到这里的每一个人,不管是身体还是精神上,都健康、平安。

文章来源:勿以类聚

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1

标签:日剧   宝珠   圆桌   意志力   毕业论文   患者   精神疾病   理性   情绪   事情   身体   精神   动力   社会   时尚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