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谓的困惑

称谓的困惑

只要交往,就离不开称谓。

为此,清人梁章钜煞费苦心地撰写的洋洋洒洒的《称谓录》,共32卷,收词5000余条。其中,单是亲属称谓就有8卷,收词1000余条。但梁章钜只是做了历史的钩稽,并未发机杼独出,正如他在序中所云:“其名号盖定于周公礼制之时”。

言之成理。有学者论证,周时的一些官职和爵位的称谓都来自于亲属称谓。公、侯、伯、子、男等爵位,除了“侯”之外,都是亲属称谓。王、公、卿、大夫等官职称谓,也都是亲属称谓。周天子称异性诸侯为“卿大夫”,同时又称之为“舅”。这种现象是由于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制度源于血缘的宗族制度。随着历史的演进,这种官爵称谓与亲属称谓“孪生”的现象,早已不复存在,但与之类似的一种现象,却呈现出泛滥趋势。

大街上,小商小贩为了销售蹩脚货,见谁不是叫“大姐”,就是叫“大哥”,这也无妨,顶多让人觉得滑稽而已。类似的现象如果在机关普遍存在,就不能视为无足轻重了,一早,当你排闼落座,欲忙活公务时,总有亲属称谓犹如歌之行板,开始搅扰于耳畔了,什么“张哥”、“王姐”、“李姨”、“赵叔”,不绝如缕。

共处一个机关,不论地位和角色怎样,都是同事关系。是同辈的大可直呼其名;稍长的,在姓氏前加个“老”字;是长辈的,在姓氏后放个“老”字。不如此相称,依据地位和角色相称好了,倒也显示出了一种供职的有序。而一用亲属称谓,总让人感到这机关不伦不类,像个阖家团圆的老宅子。

留心一下,又会发觉,这种亲属称谓,不是适合于任何人的,而只是一少部分人的殊荣。那些以亲属称谓来互相称呼的人们,其成员的经历和背景大都相同,不是你提挈了我,就是我提挈了你;不是令尊对家父施以恩泽,就是家父对令尊施以恩泽;不是令郎曲线栽培了舍侄,就是舍侄曲线栽培了令郎……机关里人际关系之所以错综复杂,其因盖源于此。不满尸位素餐的人,常常喟叹,有能力的进不来,没能力的撵不走。毋庸赘言,撵不走的一帮,正是那没有能力却有着特殊经历和深远背景的小群体。

时下,这也改革,那也改革,大刀阔斧之势,尽收眼底。可某些机关,有几多运作?不消说别个,就是动动冗员,也是难于上青天———甜甜的亲属称谓,足够你三四而行的了。

气煞人的亲属称谓,由家到社会,又由社会到家,历史的大波小折,社会的千姿百态,荦荦大端,纤纤毫末,在在蕴藉其中。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4

标签:称谓   大波   令郎   令尊   爵位   恩泽   家父   相称   官职   姓氏   亲属   困惑   现象   机关   社会   时尚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