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游屈原祠


那天晚上,我乘坐的游船来到屈原的故乡——秭归。只听,远远地,一阵紧似一阵的锣鼓的喧嚣送入你的耳鼓,一群身着艳丽民族服饰的妙龄少女随着优美的音乐翩翩起舞,欢迎远道而来的游客。游客们兴奋不已,纷纷涌上岸,涌向长江上游一大风景名胜——屈原祠。屈原祠依山面江,静静地掩映在茂林修竹之中;五彩缤纷的灯饰把它的翠瓦飞檐、玲珑俏丽勾勒得楚楚分明,益发显示出屈原祠的宏伟壮丽,婀娜多姿……走在通向祠堂的甬道上,只见橘树夹道,彩灯闪烁;迈着轻快的步伐,穿行于橘树丛中,聆听着橘树底下传来的动人旋律,没多久便来到了祠堂的大门。步入祠堂大门,只见,一座四柱三楼式碑坊矗立在眼前,这就是山门,山门高14米,正中额题“清烈公祠”,两侧榜题“孤忠”、“流芳”,匾题“光争日月”。大门入口处,左手一溜是一些贩卖各种纪念品的小摊点;右手一溜则是一排风味独特的餐馆小吃。因为夜已经很深了,疲劳饥饿的游客纷纷在那里歇脚:宵夜、休闲,生意很是兴隆。步入山门,抬头望去,只见崇台巍峨,一座大殿高耸于崇台之上。大殿系钢盘混凝土结构,饰以红、黄、绿、蓝四色彩绘,雕龙饰凤,相映生辉;大殿两边还修有左右配殿等建筑,给人以气势磅礴之感。展眼四顾,院内亦遍植橘树、翠竹。皎洁的月光下,只觉青橘生香,竹影匝地;满院内阴阴翠润,几簟生凉。青橘使人联想到屈原的《橘颂》,修竹则使人想起三闾大夫高洁的品行、坚贞不屈的气节……院内正中央,是一尊高大的屈原雕塑,峨冠博带,仗剑髯飘,其特立独行的忧郁神情尽显三闾大夫那忧国忧民、忠贞不渝的高尚情操。在这万籁俱寂的秋夜,站在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面前,你会更深刻地体味到榜题“孤忠”二字是何等的贴切。是啊!“古来圣贤皆寂寞”,屈原尤甚,他不仅屡遭放逐,身世颇为凄凉,尤为后人所痛惜不已的是,终其一生,有如其自况的那样“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直至国破家亡,悲愤绝望至自投汨罗江……他是“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才孤独一生的;如若不是忧国忧民,忠君郅治,而是随波逐流,甚至同流合污,三闾大夫的命运何以会“孤”呢……院内左手是一组梅尧臣、苏东坡、黄庭坚等历代文人墨客真迹拓片的石刻碑廊;右手则是用整版石面雕刻的《离骚》、《九歌》、《天问》等屈原的主要诗歌作品。说心里话,平素,我自认为还是有一点文学素养的,但,在这里,让我汗颜的是,除了学生时代学过的一点《涉江》以外,屈原的其他主要诗歌作品,我完全一抹黑,标点也标不准,断句也断不清,甚至连字都认不全。我观察了一下我周围的游客,除了我还不时拿笔记一记外,全都是拿着数码相机在那里照相而已……即便是游览了一回,照了几张相,对祖国的历史文化又有多少了解,恐怕也是很难说的……看着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诗词歌赋,联想起文藻胜地——张飞庙内看到的那一件件珍贵的文物、书画(庙内藏有汉唐以来的雕刻、书画和珍贵文物1000余件),我第一次为祖国悠久灿烂的历史文明所折服。对于文学,我自认为多少还是有一点了解的,至于书法、绘画,我怕是连门都没摸着,只能对着这些艺术珍品望洋兴叹了……屈原祠始建于唐元和十五年(820年),北宋时改名为“清烈公祠”。元、明、清屡圮屡修,才得以保存。1978年建葛洲坝水利枢纽时,将它迁至今址,且按原貌重建,此屈原祠之大幸矣!我们生活在一个急功近利,浮躁多欲之风大行其是的年代,一个物欲消解文化的时代;更何况,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钢笔替代了毛笔,甚至,钢笔也逐渐被键盘所替代。平心而论,现在这个年代,谁还有闲情逸致去研究什么文学、书法、绘画……听说,现今的大学,大一下学期便取消了语文,再过十年、二十年,屈原的《离骚》、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顾恺之的《飞天》……恐怕就更无人知晓了,更别说保存这些国粹了。夜已深,屈原祠要关门歇业,我只好恋恋不舍地离开大殿,跨出山门……极目远眺,南岸诸峰历历在目,景色十分秀美;俯而视之,江面上灯火辉煌,游船如林,那些小吃摊前的游客还在那里宵夜、休闲,生意依旧很兴隆,三闾大夫的子民尚飨历史文化底蕴所带来的丰厚馈赠呢!


屈原祠照片离骚全文原文简介屈原屈原老婆照片夜游屈原故里离骚原文完整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4

标签:屈原   茂林修竹   汨罗江   橘树   兴隆   忧国忧民   离骚   文人墨客   祠堂   山门   游船   大殿   院内   大夫   游客   时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