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个美白大杀器,其中一种用不好会烂脸!教你科学选择美白成分

2个美白大杀器,其中一种用不好会烂脸!教你科学选择美白成分

编辑/排版:小林 责编:Fanny 审核:李云

美白是大多数国人亘古不变的追求。古人赞赏女子漂亮,言“手如柔荑,肤如凝脂”,今人为肤色白皙做出的努力,大多数也因为这句“一白遮百丑”

我们都知道, 美白的第一要义永远是防晒,这个就不再赘述了。我们除了日常防晒,还可以使用含美白成分的护肤品。

那,美白成分该怎么选?哪种成分效果最好?今天就来跟大家讲讲~


美白成分怎么选?

美白其实就是“预防变黑”“将变黑的白回来”,从护肤品的维度上来说,可根据美白成分的功效来进行分类。

2个美白大杀器,其中一种用不好会烂脸!教你科学选择美白成分

抑制酪氨酸酶活性(预防变黑)

酪氨酸和酪氨酸酶通过一系列反应,产生了黑色素。所以抑制酪氨酸酶的活性,避免其与酪氨酸发生作用,就从源头上减少黑色素的生成。

氢醌、熊果苷和377(苯乙基间苯二酚),都是优秀的酪氨酸酶活性抑制剂,这几位都是因为分子结构与酪氨酸相似,迷惑了酪氨酸酶,抑制其活性,以此来减少黑色素的生成。


抑制黑色素释放转运(预防变黑)

黑色素在黑素细胞中合成之后,需要释放并转运到角质层中,我们就能肉眼看到皮肤变黑了。经典成分烟酰胺就能抑制这个释放转运过程,对“黑素细胞”进行“拦路打劫”


加速黑色素代谢脱落(转黑为白)

当我们的皮肤已经明显变黑后,需要加速这些黑色素的代谢促进脱落,达到美白作用。果酸、水杨酸就是这类“简单粗暴”的代表成分。

烟酰胺、果酸、水杨酸、大名鼎鼎的377,大家之前都有了解过啦,今日来谈谈氢醌及氢醌的另一个衍生物——熊果苷


美白大杀器——氢醌


氢醌的效果

早在20世纪60年代,便有研究证明氢醌(对苯二酚)对治疗色素疾病有极佳效果。在研究中,56位患者里有44位得到了改善(改善率78.5%),其中黄褐斑患者20位,18位有显著改善。


氢醌效果这么好,能用来日常美白吗?

当然不行!氢醌的刺激性和副作用极强,在我国被限制于仅用于药品,在2015版的《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中,已经明确把氢醌列为化妆品禁用组分

外用氢醌乳膏的浓度为2%-4%,对一些色斑(如黄褐斑,雀斑、炎症后色素沉着等)有效,但要注意其刺激性,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若使用不当,可能导致继发性褐黄病、或色素脱失形成永久性的白斑


氢醌衍生物——熊果苷

考虑到“氢醌”可能会导致诸多的不良反应,且许多国家已有明文规定,不许添加在化妆品中,于是科学家将智慧的目光看向了氢醌的衍生物——377的美白作用名声在外,但熊果苷同样也是非常出色的美白成分呢!


熊果苷是什么

熊果苷(Arbutin),又叫熊果素,最早是从熊果叶中被发现的,是自然界氢醌的衍生物,后来可通过人工合成得到熊果苷。

熊果苷的好处

熊果苷继承了氢醌优秀的抑制酪氨酸酶活性的作用,但比氢醌更为安全,刺激性更低。(毕竟氢醌有可能杀死黑素细胞,导致不可逆的白斑,本花想想都觉得脸疼。)

曾经有一项试验,将熊果苷、维生素C、维生素C衍生物、氢醌、曲酸这5种美白成分进行对比研究,得出结论是:熊果苷具有美白效果好、稳定性较高、细胞毒性较低的优点,是比其他成分表现更为优异的美白成分。

2个美白大杀器,其中一种用不好会烂脸!教你科学选择美白成分

使用熊果苷时要注意什么呢?

熊果苷作为美白成分,具有一定刺激性,在使用时要注意以下情况:

日晒后的皮肤屏障比较脆弱,可以先保湿修护,等皮肤状态稳定后再使用含熊果苷的产品。

同理,日常使用也需要先建立耐受,减少对皮肤的刺激。

熊果苷具有光敏性,要避光(紫外线)使用。

不建议自行把熊果苷和其他美白成分叠加,但可以选择一种复配了多种美白成分的护肤品。(例如:没有例如)

虽然天生白皮在“美白之路“领先了我们,但在这场马拉松中,我们日复一日的坚持“防晒+护肤”,也能收获不错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周沫希.熊果苷作为美白功能因子的研究进展[J].食品与营养科学, 2019, 8(1), 35-44.

[2] 张春香, 尹鸿萍, 王旻. 几种美白活性物质对酪氨酸酶活性的体外抑制作用及细胞毒性[J].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2005, 026(002):72-75.

[3] Arndt K A , Fitzpatrick T B . Topical use of hydroquinone as a depigmenting agent[J]. Jama, 1965, 194(9):965-967.

[4] Hu Z M , Zhou Q , Lei T C , et al. Effects of hydroquinone and its glucoside derivatives on melanogenesis and antioxidation: Biosafety as skin whitening agents[J]. Journal of Dermatological ence, 2009, 55(3):179-184.


〔免责声明〕

本文数据更新于2020年11月26日

由「皮肤科杨希川教授」原创,旨在为读者进行科普

科普内容不能代替医生诊治意见,仅供参考

如有皮肤问题,请及时咨询医生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封面图源:blurrr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1

标签:酪氨酸   成分   黑色素   衍生物   刺激性   色素   防晒   护肤品   活性   变黑   抑制   细胞   不好   皮肤   作用   效果   科学   时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