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分享|夏末清凉

作者:王向坤

不经意间,2021年的夏天走向尾声。虽然现在还是三伏天中的末伏,俗话说“热在三伏”,但是,立秋已过,处暑将至,天气不期然变得凉爽起来。想想就挺奇怪,上一周还是燥热难耐,这一周就变得早晚温度适宜。

文化分享|夏末清凉

人们总结了许多规律,却又不容易记住曾经的过去,尤其是外在的天气,除非有什么特别的现象,否则很难想起一段时间以前是个什么具体的样子,比如,去年的三伏感觉如何?估计很多人想不起来。特别是电脑、手机、互联网的普及,获取信息极为便利,无形中降低了人们需要记忆的本能。

时间一天天、一年年过去,人们的感觉大多停留在当下,现在热就是热,现在凉就是凉,而凉热这个所谓的体感又跟个人、年龄等有很大关系。年轻人好动,思维活跃,出出汗,对于热的感觉很容易就转移了;年龄大点儿的人,行动少了,想事儿多了,对于温度的变化反而更为敏感了,有时会困惑于自己年轻的时候是怎么过来的,想想当时可能没有空调,没有冷气,还有挥之不去的蚊蝇等骚扰,如果穿越回去,那简直受不了,可是看看身边的年轻人,不也是活蹦乱跳的根本不在乎吗?年轻人时间充裕,会觉得时间过得很慢,但并不觉得天气有多难受,上点儿岁数的人杂事多,时间过得很快,却非常纠结于难过的天气,这也只能归结于年龄、体质的原因。

老天就是个大空调,它一升温,到处都热,它一降温,不知会节省多少电费。不管怎么说,天气凉爽,感觉都很舒服。

距离学校开学还有些日子,晚上的小区广场是个热闹的地方,大人、小孩儿很多。小朋友在中间穿梭奔跑,大人在周边倚着健身器材聊天,一个夏天了,基本上就是这么个样子,而话题随着天气在变化。伏天雨多,这种锻炼经常会被打断,人们会根据雨点的大小、缓急等来判断雨势的大小,进而决定是否需要回家,也有被淋湿的时候,不过没有关系。

小树林里仍然有人在寻蝉,打着手电,照来照去,或许会碰上几个。知了的叫声已经变成“伏底儿、伏底儿”,或许它们不是一种虫子,不过这谁去管呢,秋天就要到了,环境在悄无声息的改变。

环境在改变,同时又与地域直接相关,特别是夏天,差别很大,不能一概而论。即便是相隔几十公里,有的地方可能就在下雨,而有的地方则没有。有的地方,夏天还要持续一段时间,但是高纬度地区的夏天已经结束。所以说,同一时间,相同的感受往往是一部分人的,其他的人已经经历或者还未经历,不过,大家基本都能明白其意,随着季节,随着天气,去体验,去感受。

刚刚,北方又经历了一轮降雨,雨后的夜晚甚是凉爽,可以说还有点冷,小区里的人少了,秋虫“吱、吱、吱”此起彼伏的鸣叫。人们随着环境在调整着自己,天气热,外边比家里舒服,很多人出来了,毕竟很多人愿意少开会儿空调,待天气凉爽,很多人又不愿意出来了,因为家里舒服了。天气的变化,里外的差别,决定着人们愿意待在哪里,当然这说的是晚上,南北方没有太多差别。

秋天或许不远了,有人已经开始期待。夏天的闷热,阻挡了人们游玩的脚步,该出去走走了,出行的计划或许已在酝酿之中,只要环境允许,山水就在眼前。

文化分享|夏末清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4

标签:处暑   凉爽   清凉   差别   大人   舒服   温度   夏天   年轻人   年龄   天气   空调   感觉   环境   美食   时间   地方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